IMG_1384.JPG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9/10

[德加尼亞]

日常生活中的修習

日常生活中修行的重要性

佛陀那個時候沒有禪修中心,大家只是去聽佛陀的開式,然後就回家練習,可是那個時候卻有很多人可以開悟。我們去禪修中心,就是去專心修行,從早到晚我們心裡想著要保持覺知。但很多人回家後,就很難保持持續修行的心,所以在家和在禪修中心的修習就不一樣。如果我們回家後,能持續在禪修中心的修習,還是可以照樣令智慧增長的。

我們在這禪修中心每天醒來後第一念是什麼?覺知、覺知、覺知⋯⋯但回家以後,醒來後想的是今天要做這個,今天要做那個,而沒有想到要保持覺知,所以結果也就不一樣了。在家裡,這件事情也很重要,那件事情也很重要,所以就沒去保持覺知的心。可是在禪修中心,培育覺知最重要。如果明白了這一點,你的想法就不一樣了。

大家都說想禪修,但我知道很多禪修者只想有時候禪修,不想全天持續禪修,因為大家想要享受生活。

如果對我們的生命而言,禪修真的是最重要的事情的話,那麼,在家也好,在禪修中心也好,都一樣可以修習。如果把在日常生活中做的任何事情,都視為修習,保持覺知,就可以做到修習的效果。就像在禪修營裡學習怎樣去覺知、去看、去聽、去聞、去覺知動作等等,依這方法去練習,回家後,在日常生活裡可以繼續運用。

ㄧ開始的時候可能有點困難,但要提醒自己去覺知,就像在禪修營裡修習了幾天以後,慢慢讓覺知成為慣性動力,心就能自然地去覺知。這時就不需要刻意地讓自己去覺知,因為覺知已經變成慣性。回到家也一樣,培養慣性動力仍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家,有很多刺激的事物,讓心很興奮,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的平穩。因此,我鼓勵大家睜開眼睛看著外面世界的同時,觀照自己的內在。我們很容易ㄧ睜開眼睛,心就跑到外面的所緣。我出家前,還在工作時,經常不閉眼整天保持覺知,因為商店每天都有顧客上門,不可能閉著眼睛打坐,所以就練習睜著眼睛,但心在觀察內在,觀察六根門,而我教授給大家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練習的方法。

我相信法,因為我知道法的利益。如果正確練習,就能培養善心。善心強的時候,無論這個人有多壞,禪修都能改變他。

在我未出家前,仰光發生了一件怪事,印度廟的門口有兩個大象的石像,有人把牛奶放到石頭上去供養石像,每次牛奶都不見了。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想看是否石像會喝牛奶的?所有人都去看,只有我坐在店鋪裡沒有去。

有個人走過來問:「你怎麼不去看呢?」
我說:「有什麼好奇怪的?要看奇怪的事,不如看看我。」

為什麼?因為鄰居、朋友都知道,我年輕時是個很壞的人,現在卻變成這樣子,是不可思議的。很多人都問我,發生什麼事了?你為什麼變成這樣子?我的改變真比那個石像喝牛奶還要奇怪呢!

人是最難改變的,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練習,你的心會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平穩、煩惱也越來越少,沒有太大的事能令我們生起煩惱,生活就會變得很自在、很祥和。

如何在吵鬧中修習?
我出家以前,有個時期患有嚴重抑鬱,那時候我是用持續的正念戰勝了抑鬱。在患病的那段日子裡,我嘗試過很多方法都沒辦法走出抑鬱,而只有在正念持續時心才開始有力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慢慢地變成了習慣,就算有人不讓我禪修,也是不可能的。

我有一個阿姨知道後,就說:你怎麼時時刻刻都在修行?不用這樣的。
我說:我想停也停不了,覺知已經變成有動力的習慣,看的時候,覺知有在;聽的時候,覺知有在,停也停不了。

我以前是商人,每天有很多客人光顧商店。一般人會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禪修,因為人多或吵雜的地方沒辦法禪修,但是因為要工作,我就在店鋪裡修習,雖然人多、事多,但我刻意地這樣去修習、訓練,後來人多的時候反而更容易保持覺知。

在日常生活裡,有覺知的時候我們知道,覺知低弱的時候我們也知道。然後,再去檢查一下為什麼?什麼時候覺知丟了,為什麼丟了?這樣去練習,反省的話,在日常生活裡面可以保持覺知的。

心有一個操作模式,遇到相應的所緣就有相應的心生起,譬如在人很多,很亂的時候,心也比較容易亂。但這個時候如果有覺知,就可以在這種情況下練習怎樣保持穩定的覺知,一有機會就這樣練習,慢慢地心也會變得善巧,再把熟練變成習慣,當每次有類似的情況出現時,覺知就會生起。

我練習在任何情況都保持覺知,在任何情況下練習。因為我知道如果沒有覺知的話,心會有多麼的不安、多麼的苦、多麼的不穩定,所以我嘗試盡量地去保持覺知,令心不受環境的影響。

在家時,父親總是派我代表家裡出席親戚朋友的婚禮。緬甸華人的婚禮會請很多客人,那時我很想安靜的修習,不想去很吵鬧的地方,但是沒有辦法,還是要去做這些應酬。

我記起師父曾說:修行並不是摒棄一切所緣或經驗,而是摒棄煩惱,所以什麼東西都是可以把它看成所緣來觀察。因此,我想:好,就讓我試試看。

然後,當我去參加婚禮時,便把那裡所有的東西視為所緣去觀察。看見人很多,聲音很吵鬧,覺得心煩意亂,每次當有這種感受的時候,我就觀察自己。久而久之,我發現震耳欲聾的音樂也是最好的所緣,只要觀察自己的心,覺知就在心裡。人多的地方也好,吵的地方也好,心都能夠修習,能夠保持覺知。心既有覺知也穩定。因此,我的信心也開始越來越強,覺得自己在這樣的環境裡也可以禪修。以後每次收到婚禮請柬,誰結婚都不重要,只是看看時間、地點就去了,宴會廳就是我的禪堂。

在什麼情況下比較容易得到心的穩定?在很安靜舒適的禪堂禪修,還是在吵鬧的大街上,交通堵塞,司機互罵的情況?當然是安靜舒適的禪堂。那麼,現在我問大家在哪一個情況更需要心的穩定?如果我們只在安靜舒適的地方修習,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更需要穩定的心和智慧去面對的情況下就應用不上了。在一個吵鬧的地方修習是不容易的,可是我們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心,去觀察,保持覺知,覺知要比以前的更強。

其實,在吵鬧的地方也很容易保持覺知的,因為有這麼多而明顯的所緣,心不用特地去找所緣,如果有正見和正確的態度,修習也會變得比較容易,這都視乎我們的觀念和態度。

如果我們執著固有的想法,認定比較喜歡安靜的地方才好修習,當我們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環境時,瞋心就會生起,這個抗拒的心讓我們不能夠在比較吵雜的環境下修習。

有時候,禪修者習慣觀呼吸和腹部起伏,如果在吵雜的情況下沒辦法觀呼吸或腹部起伏,抗拒的心就會生起,這時候也沒辦法禪修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心很容易就會關注外面的聲音,而沒辦法專注在呼吸上,在得不到自己所修的主要所緣時,就好像沒辦法禪修一樣。舉個例子給大家:在婚禮上,最明顯的所緣是音樂,因為有很多的樂器,有樂隊在現場奏樂,聲音很明顯。於是,像遊戲一樣,我嘗試把音樂中的各個樂器部份分開,讓心專注在節奏上,節奏就會變得很明顯,其他聲音就好像沒有那麼明顯。一會兒我覺得可以了,滿意了!就又換一個目標,換到專注在吉他上,發現吉他就比較明顯,其它的就不明顯。然後,再一個個去換,就這樣以遊戲的方式訓練自己的專注力,這個時候心的穩定性是很好的。

時刻運用六根修習
平常我隨時會用一些小練習去訓練覺知。譬如有時候會用左手五指頭觸碰右手五指頭,覺知十個手指頭的感覺,然後一個一個的去感覺。如果把注意力放到一個手指頭上,這個手指頭的感覺會更明顯,然後就把注意力換到另一個手指,再換一個手指,又換一個手指,就這樣不斷練習。

如果心有興趣的話,其實禪修的所緣有很多的。吃東西時是個很好的修習時間,因為六個根門都在活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打開,可以藉此學習怎樣去覺知不同的所緣。重要的是常要去檢查心的狀態,知道當下在發生什麼。

我們可以用耳朵聽到的聲音作為所緣,眼睛看見的也可以。我以前做生意,偷空練習的時候,會把眼睛閉起來。但人們看到了,就問:你怎麼一直把眼睛閉起來?你昨天晚上沒睡嗎?後來,我就想乾脆把眼睛睜開,睜開時繼續保持覺知,繼續修行,再也沒有人過來問了。

看的時候,每個東西都可以被視為覺知的對象,例如:眼睛是怎樣去對焦?看看遠的東西,看看近的東西,眼睛是怎樣動的?種種都可以被心去覺知,所有的六根門都可以用,最重要的是我們願意去練習,每一個時刻都想去練習,慢慢的心就把修習覺知變成了習慣。

禪修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生活裡面時時刻刻修習,那才最真實,我們學會了怎麼做之後,這一輩子就繼續這麼做。在真實的生活裡面最能看見、了解真正的煩惱,這樣真正的智慧才可以生起。去禪修中心的目的是學習方法,怎樣好好觀察?學會了怎麼觀察後,就在家好好運用。

禪修並不是有空閒的時間才修行的,在繁忙的時間也可以修行。以前是在放假的時候才修習、學佛法,從現在起是平常也要修學。

覺知是你的朋友,無論到哪裡都帶著它,它會照顧你的。如果心帶著覺知,你就知道生命中的每個當下應怎麼做,怎樣生活?好好地生活。

每件事情帶著覺知去做,不帶著覺知也要做;不帶著覺知就是在愚痴當中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與帶著覺知去做的效果是很不一樣的。在同樣一件事上,即使是簡單的事情,例如我們每天都要刷牙,在愚痴當中做,在生命中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可以用作培養覺知、培養智慧的所緣,這件事就很有意義了!如果能如實觀照,慢慢的你會看到觀照的心和所緣是兩個不停在生滅的東西,慢慢明白身心不是恆常不變的。

在日常生活裡面我們需要計劃、思惟、分析等,沒有智慧的時候,我們會帶著擔心、貪心、瞋心去思惟;如果用正思惟去想事情的話,煩惱則不會生起。

我以前做生意的時候,當有情緒時,就去洗手間關起來,簡單地覺知身或心的感受,讓心緒平靜下來。如果心不能鎮定地面對一些場合時,可能要先離開,讓心平靜了再回來,最好的地方是洗手間,那裡沒有人會打擾你,雖然氣味不是很好,但是沒關係,心的平靜更重要。

面對不如意的事,我們怎樣保持心的平穩?這是之前就要做好準備的,平常就要好好培育強而有力的正念與正見,當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才能以平穩的心去面對。以平穩的心去面對不如意事情的能力並不是佛陀能給予我們的,佛陀只能指出道路,教給我們方法,但要靠我們自己去好好準備。

我們要照顧好自己的心,才能解決外在的問題,別人的問題。而在進行之前,要計劃怎麼做?用怎樣的心去做?心態很重要,在做之前要檢視自己的心態,以正確的心態去做事情,不要帶著貪瞋的心態去做事情。

有一次母親和姐姐吵架,兩人已經吵得大哭大叫,完全失去理智了。

這時候,我想去勸架,就像失火,要去救火一樣。此刻就得想,怎能讓自己不要被火燒著呢?要救火,先要穿上防火衣,先要把心安定下來,檢視自己的內心,在介入勸架之前,不要帶有自己的想法(她對或她錯)或偏幫任何一方的心態,完全不能有自我。在這種情況下,外在所緣很強,心百分之五十是放在勸架上,百分之五十是放在自己身上。如果心失去平衡,就要馬上把更多的心力用作觀照自己的心,讓它平靜下來。

我母親也禪修的,我先把她拉開,勸她觀呼吸,她就乖乖照做了。但我姐姐就比較難勸,因為她有躁鬱症,很難平靜下來。當媽媽平靜了,姐姐又跑過了罵,媽媽又忍不住還口,然後又吵起來,所以這個過程不是拉開姐姐,就是拉開媽媽。

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觀察著自己的心,所以沒有被火燒到。家庭的互動是很好練習觀心的時候,因為在實際經驗中練習覺知,我們會更了解如何平衡自己的精進力?怎樣觀照所緣?這都會令心更強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