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025.JPG

內觀禪修的十大誤區,你知道多少?(下)

誤區6 禪修就是要去停止所有思惟

1.德加尼亞禪師對此有關的開示:

我們需要的並不是去停止思惟,而是要明白為什麼思惟,要明白這思惟是不是必須的或重要的,如此智慧才會生起。觀察思惟是為了明白心的運作,以便產生智慧,而不是要去停止所有思惟。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會去停止某些思惟,那是因為它們不重要;如果是重要的思惟,心還是會去想,或者必須去想。日常生活中有些重要的事情我們必須去想時,例如一些計劃,但必須帶著覺知去想。

就算有不好的思惟生起,也要給心一個機會,去了知這是不好的思惟,如果我們拒絕思惟,不準它們生起,這就永遠不會明白如何對待它們、分辨它們。覺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時,如果能明白想法、念頭是一種法,是所緣,不是我,這就是正見,是智慧的一種。佛陀的教導是要我們如實觀照。有覺知、有正見,不好的想法自然就會改變,不必要當下刻意地去改變它。

選自《從覺知的心出發》

2.阿姜查禪師對此有關的開示:

不要擔心這一點。試著把心安住在當下。無論什麽念頭生起,祇須看著它,隨它去,不要想袪除妄念,這時心自然會回覆它原本的狀態。不要分別好壞、冷熱和快慢。無人亦無我,根本沒有一個能主宰的我。讓一切自然展現。托缽時,毌需特別造作,祇是安詳地走著,看著心。毌需執著要閉關或隱遁。無論身處何地,保持自然,警醒觀照,藉此認識自己。疑心若生起,看著它的來去。就是這麽簡單,一切無所執。這好比你走在街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碰到障礙。當你遇到煩惱,祇須看著它、放下它,就超越過去了。別留戀已經歷過的煩惱,也別預期尚未出現的困難。專注
現在,一切皆在變化當中,無論遇到什麽境界都不要執著它。當修行自然湧現時,心靈就會趨於它原有的和諧狀態,一切境界都將祇是生起和消失。

選自《修行問答》


誤區 7 禪修一定要在安靜的環境下進行

德加尼亞禪師對此有關的開示:

如果你真的明白所緣只是所緣,那麼嘈雜和安靜兩者就是一樣的,都是被心所覺知的所緣,是自然法;如果喜歡安靜,當聽到噪音時心便會生起負面反應。
選自《從覺知的心出發》


誤區 8 禪修就是要去逃避痛苦

德加尼亞禪師對此有關的開示:

不想去觀察痛苦,不願意直接面對痛苦,這心態本身就不具備正見。禪修不是為了逃避痛苦,不是為了排斥和掩蓋真相,而是為了徹底瞭解實相。心中有取捨、有比較,這就已經失去正見。如果無法面對痛苦,那當我們最終面臨死亡,無法迴避痛苦時,一切都晚了;所以下一次痛苦來臨時,我們應該歡迎它們的到來,並且勇敢地面對。痛苦讓我們有機會去理解和學習,只要沒有被痛苦征服,我們的心智會變得越來越成熟和強壯。當心帶著正見去觀察痛苦時,會越來越感興趣。無論苦受、樂受,都是觀察的所緣,可以從中得到充分瞭解和學習。

選自《從覺知的心出發》


誤區 9 修習內觀禪為了追求快樂、平靜、善良與積極樂觀

隆波帕默尊者對此有關的開示:

“毗婆舍那”(內觀禪),它不是為了追求快樂、平靜、善良與積極樂觀。“毗婆舍那”是為了讓我們學習並且得以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身與心的無常、苦和無我。這樣照見之後,我們會放下對於身和心的執著。此時就會體驗到極其美妙的幸福和快樂。一旦放下對於身與心的執著,就會接觸到涅槃! 想要認識涅槃,就要徹底了解身與心,然後就可以自己親見涅槃!

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樂與寧靜,實在太膚淺了。佛法比這個更加精深!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樂與寧靜,那麽無須佛陀出世,其他老師也可以教導。然而佛法比此更為精深。

選自《在日常生活之中開發覺性》


誤區 10 禪修就是自己要努力讓煩惱不再升起

隆波帕默尊者對此有關的開示:

大多數修行者往往討厭煩惱習氣,把煩惱習氣當作破壞內心寧靜與快樂的敵人,於是努力以各種各樣的方法來阻止或預防煩惱習氣的生起。

事實上,努力不讓煩惱習氣生起,是因為聽從了欲望與邪見的支配——隨順了欲望,不想讓不善法生起;隨順了邪見,以為我們真能控制自心讓不善法不生起,以為心是“我”、是“我的”。諸如此類的方法是無法真正阻止不善法生起的,反而讓我們墮為不善法的奴隸,屈服於欲望與邪見。

除此之外,不善法是否生起並非取決於我們的心意,而是隨順它們自己的因緣。比如,嗔心的生起——如果仍有嗔的隨眠煩惱或是習慣性的煩躁不安,一旦接觸“不好”的境界或所緣,心就能造作出嗔。如果沒有嗔的隨眠煩惱,或是接觸的都是“好”的所緣,嗔心是不會生起的,以此類推。

假如回避與外緣接觸屬於正確的修行,那麽看不見、聽不到的人就應該比正常人更快見法,因為他們減少了一部分根塵接觸。事實並非如此,天生聾啞者無法修行體證道、果、涅槃。因為沒有接觸外緣,就無法修習毗缽舍那。毗缽舍那的修行,起步於——當行者有覺性的覺知呈現在六根的名色所緣時,能夠生起智慧去正確的照見名與色的實相。因此,即便回避所緣真能為自己帶來寧靜與快樂,但卻關閉了開發智慧之門——照見名色的實相。所以,佛陀才沒有教導修行者去回避所緣,而是教導要收攝六根——當六根與六塵接觸,要有覺性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

選自《唯一路》


[以上取自 維安正念小站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101/14/747423_700008036.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