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26C8DE-09F3-4CBD-B60C-595BA0669B23.jpeg

心苦,是因為不願接受事實2/3

 

隆波帕默尊者

 

泰國解脫園寺2017.8.12B

泰國禪修之窗 2017.12.13

 

如果不明白世間與生命的實相,就會有苦。我們必會與所愛的事物分離,與所愛的人分離,與貪戀的資產分離。為了買房,我們當了很久的房奴,那是誰的房子呢?還貸十年、二十年,終於買下房子,前腳剛還完貸款,後腳又要修修補補,最後誰是房子永遠的主人?誰都不是。房子本身不是永恆的,主人也不是永恆的。因此,現在有些人不買房而是租房,房子舊了就換新房租,更輕鬆,因為知道即使買了房子也無法永遠擁有。現在的住房在交通、設施、裝修等各方面都很好,但某日可能突然被徵地。一切都不確定。如果我們接受不了事實——一切都是臨時的,就會害怕損失、害怕離別。

 

如果願意接受實相——一切都是臨時的,比如,我們所在的小區被徵地,明白實相就會知道,即便小區沒被徵地,我們也只是暫住,有一天必須得離開這個家。心若明白生命的實相與世間的實相,就不會苦,即使與心愛的事物分離、與心愛的人離別,比如愛人或孩子過世了,我們也不苦。

 

因此,不斷的如實觀察世間,直到心願意如其本來地接納世間,心就抵達實相、抵達真理。無論發生什麼,都不會苦,佛教最高的目標是——不苦。不苦是因為智慧明白了世間的實相、生命的實相,智慧的生起是因為持續不斷地帶領心去探究實相。

 

身的實相、心的實相是我們必須不斷探究的,為什麼?因為苦在身,苦在心,苦並不在別處。颱風刮壞了房子,房子會抱怨嗎?不會,苦悶的是我們。

 

如果心接受過訓練,已經頻繁地探究過實相,明白身體是臨時的,心也是臨時的,所有的感覺都是臨時的,心願意接受實相,那麼面對老、病、死的時候會泰然處之。與喜愛的事物分離或見到不喜歡的事物,也不會寢食不安。無法如願以償時,也不會動蕩不安。

 

比如隆波住在這裡,起初的時候晚上非常寂靜。這裡地處兩座山之間,綠山在這邊,粉山在背後,我們的寺廟在兩山中間。兩山的中間特別寂靜,沒有其他聲音,只有野生動物的聲音,野雞的鳴叫聲。寺廟的這些是野雞,不是人工飼養的,它們是自己來的。為什麼來這裡?因為外面不安全,所以很多動物都跑來這裡。如果我們喜歡就會說——「啊喲,真是太舒服了。」氧氣充足,呼吸起來舒暢,愜意,神清氣爽。天氣也不熱,此處的溫度比隆波的住處還要高兩度。隆波的寮房在森林里,寺廟後面全是樹木,前面過去一點點是密密層層的樹林,非常清涼且愜意。蟲鳴鳥叫,螢火蟲漫天飛舞……非常美!還有各種各樣的鳥可供欣賞,沒有人類的嘈雜聲來驚擾。

 

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味進來了。附近有了養雞場,最開始只有一個養雞場,後來不斷壯大,現在養雞場比寺廟還大。清晨時,原先的空氣特別清新,朝霞映射,薄霧縈繞,蟲鳴鳥叫,現在卻混雜著雞糞的味道。

 

如果接受不了實相,就會覺得苦。就不再關注陽光、蟲鳴鳥叫,霧再美也沒興趣了,在乎的只剩下雞糞的味道。本應看到大自然的美妙絢麗,結果(深吸一口氣)「哎,又來了!」嗔心生起了。因為接受不了實相——我們喜歡的事物並不永恆。原先這個地方特別寂靜,但現在不同了,這裡通了馬路,以前是不通的。後來他們砍樹伐林把路修通,卡車日夜飛奔,車聲隆隆。「開發時代」已經來臨。原本身處森林,結果通了馬路,就意味著森林消失了。一會兒這裡有噪音,一會兒那邊有喧囂,附近村莊也逐漸向這裡擴充。

 

離這裡最近的就是在這裡買地建房的弟子們,他們還好一點,住得比較安靜。因此,若是大家來買地建房,隆波不會說什麼。那些不修行的人反而喜歡製造噪音,現在噪音越來越響。原先寂靜的大自然開始消失,各種動蕩不安進來了。以前沒那麼多的蟑螂,蟑螂來是因為離村莊與住戶較近。

 

如果心不願接受,我們就覺得苦;心能接受,就覺得正常。因為動物有腿又有翅膀,可以自己過來,鳥可以飛進來,蟑螂同樣可以飛進來。苦與不苦取決於心,如果拒絕事實,心就會苦;接受事實,心就不會苦。

 

要想讓心接受實相,必須常常帶領心去看清實相。苦就在身,苦就在心。如果常常覺知身與心,就會知道身體的實相——此身不是我,身體是一堆物質,是苦的聚合,一直被苦逼迫著。如果上述洞見生起,那麼即便身體老、病、死,心都不會苦。如果照見了心——心苦、心樂不是永恆的,貪、嗔、痴不是永恆的,什麼都不永恆,覺性也不是永恆的,那麼遇到不稱心如意之事,感到不滿意,我們會知道那只是一種感覺而已。心會契入中立——無論接觸什麼,心都快樂而寧靜,保持中立。

 

「誰抵達中立,誰就遠離諸苦」,這是隆布特長老的教導。有些人看不起他,認定長老的教導錯了,他們認為「保持中立」是源於禪定。哦喲如果是那樣,打坐之後有了禪定就會快樂,沒有禪定就不會快樂。那種理解太過膚淺!

 

真正的中立是源於智慧——洞見生命的實相、世間的實相,尤其是洞悉到此身與此心的實相。我們的這副身心是整個世間的中心,我們是透過自己的身心去體驗世間,拋開自己的身心,其他都是外在的。因此必須直驅源頭——洞見自己身心的實相:它們是無常,是苦,不是我,只是臨時存在。就像臨時租的房子,只能暫住,然後就得離開。即便是自己的房子也一樣,只是臨時暫住,然後走人,就這樣觀察——在身與心之中一切全是臨時的,就像租的房子。

 

能夠心悅誠服接受這一實相,就不會苦。不會因為老、病、死而苦,不會因為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而苦,不會因為碰到不喜歡的事物而苦,也不會因為「想要」而苦。

 

只要「想要」生起,心就會苦。一旦斷絕了「想要」,就徹底止息了慾望。那是由於智慧生起了——明白一切都是臨時的,一旦洞悉到此,就不知道為何還會「想要」。有人想要追求某位漂亮的女孩,因為她美麗動人,如果智慧徹見到漂亮是臨時的,就不會想要了,不知道為何還會「想要」呢?

 

曾有一位高僧,是隆波的第一位師父——隆波李尊者,尊者很年輕就出家了,後來想還俗。因為他的朋友們都還俗娶了老婆,他覺得那挺好,出家太難,他也想還俗,想要還俗就先審思還俗以後好或不好。於是他在佛塔通宵打坐,不停地審思:如果還俗了,我去做什麼?委託朋友去工廠找份工作,努力工作,拼命賺錢、存錢之後去找老闆的女兒談戀愛,最終變成老闆的女婿。一旦老闆死了,自己就變成有錢的老闆,之後再把事業擴大,生意越來越紅火也越來越累。最後老婆、子女越來越多,擔子也越來越重。他不停地審思,最終一切都是負擔:賺的錢根本不夠養家,每天都是煩心事,大老婆跟小老婆吵,生活一團糟,沒有任何快樂。一旦審思到生活之中沒有任何樂趣,要怎麼做比較好?唉,還是出家好。「嘿!我不是已經出家了嗎?」於是他沒有還俗,直到後來變成隆波的師父。

 

一旦洞見到世間的實相、生命的實相,心就不再沈迷於世間。比如,我們要追求某位漂亮的女人,她又能有多漂亮?對嗎?漂亮是不會持久的。一旦成了自己的老婆,就不太漂亮了,別人的老婆反而更漂亮,問題就又來了。

 

因此修行就是帶領心去探究世間、生命的實相,不斷地觀身、觀心,看到身的實相——始終被苦逼迫著,整個身體只是物質元素,是從世間借用的。比如把空氣從世間借來用——吸氣、呼氣;把水借來用——喝進去、排出來或變成汗排出去;吃飯也是,食物是物質,吃進去、排出來。最後死去,這個我們認為是「我的」的身體會拿去火化,埋進墳墓,然後被樹木吸收,動物又攝取樹木的養分,而後人又吃動物。我們就是不停地從世間借取物質來用。

 

一旦看到身體的實相——它不是什麼神奇的寶貝,而只是從世間臨時借來的物質,臨時存在而後分崩離析,即便尚未離散之前,也是一直被苦逼迫著——呼氣苦,吸氣也苦。大家試試,呼氣是苦還是不苦?不停地呼氣,呼氣,苦嗎?看見了嗎?苦就在眼前,很容易看見。不停地呼氣就苦了,我們就吸氣解除苦,而不停地吸氣又苦了,再用呼氣減輕苦。坐著會苦,需要站起來或走一走;走太多了又會酸,要再坐下;坐多了又酸,就躺下。

 

為什麼要不停地換姿勢?為什麼一定要換姿勢?因為有苦,因為始終被苦逼迫著。為什麼一定要動來動去?為什麼要抓?因為癢。為什麼要打哈欠?因為身體始終在逼迫我們。不停地觀下去,以覺性感知身體,就會洞見到身體擁有的只是苦。

 

心若願意接受實相——身體擁有的只是苦,老的時候是誰老?是「苦」本身在老,而非我老;病的時候是「苦」在病,而非我在病;死的時候是「苦」死,罪有應得。所以阿羅漢在圓寂的時候非常愉悅,因為「苦」要死了,「苦」要瓦解了。如果是我們要死了,就會苦悶,因為還沒有看到身的實相。

 

心的實相:惟有無常——快樂是無常的,痛苦是無常的;好是無常的,壞是無常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我們努力追求美女,希望得到快樂,追求成功也只是短暫快樂,很快就會消失,又需要追求別的女人,就這樣不停更換。事實上,這一切是因為心沒有飽,一直處在飢餓中,於是它在掙扎,始終有苦生起。

 

探究實相就會洞見到心裡的一切全是無常的。快樂是無常的,痛苦也是無常的,如果能夠照見,就會輕鬆很多。快樂是無常的,痛苦也是無常的,心就再不會拼命地尋找快樂、逃避痛苦。不再掙扎,心就寧靜而快樂。心會寂靜、愉悅、舒坦,沒有慾望生起,而正是慾望讓心掙扎,讓心看不見涅槃。

 

涅槃是什麼?涅槃是慾望止息的狀態——沒有了「想要」。何時沒有慾望,何時就照見涅槃。因為涅槃是慾望止息的狀態——沒有了「想要」,而不是「不想要」,「不想要」也是一種「想要」——想要它沒有。涅槃是沒有「想要」生起。心沒有「想要」生起,是因為心聰明瞭。

 

我們拼命學法就是為了訓練讓心變聰明:明白身的實相,洞見心的實相。一旦心變聰明,就沒有「想要」生起。比如我們明白身體的實相一定會老,就不會想要永葆青春;或者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某天一定會與所愛的人、事、物離別,假設我們的愛人發生車禍去世,我們會感覺那是正常的,因為一切都是臨時的,心就不會苦。

 

因此,何時心有智慧,就會擺脫「想要」,一旦擺脫「想要」,心就契入寂靜之樂。

 

涅槃就是寂靜,就是寧靜,但不是世間的寧靜。涅槃的寧靜,是寧靜於煩惱習氣、寧靜於「想要」、寧靜於掙扎與造作、寧靜於苦、寧靜於蘊;也就是徹底擺脫了上述這一切!因此,涅磐真的存在。

 

心若足夠聰明,就能獲得解脫。當心明白了身的實相與心的實相,就會根除「想要」,一旦沒有「想要」,心就契入真正的寂靜之樂。大家要慢慢用功。以上這些就是為何要覺知身心的答案;覺知身心是為生起智慧——照見身心的實相;一旦看見身心的實相,慾望就不再生起。何時心擺脫慾望,何時涅槃就呈現在眼前。那是慾望止息的狀態,自身就擁有寂靜之樂。

 

好了,請做禪修報告,有禪修的作業就送作業,沒有的就送話筒。

 

(法談部分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