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E6CF8C-2142-467B-96C4-FA7DF57B2719.jpeg

《在日常生活之中開發覺性》3/6

隆波帕默尊者

瞭解身與心的實際真相有三個等級——稱為智慧的三個層次。

最基本的智慧是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照見身與心不是「我」。初果須陀洹,就是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不是「我」。

佛法教導說,證悟初果者的戒行是圓滿的,定則只有一丁點,慧也只有一丁點。即便是須陀洹,定也只是一丁點,慧也只是一丁點。只不過他的戒行圓滿後,有了覺性,任何煩惱升起,心都會及時識破,所以煩惱習氣無法再控制心,也就自然不再犯戒!至於只有一丁點的定,是因為須陀洹的心和普通人沒有兩樣,也是飄來跑去的。

我們有感到我們的心一直飄忽不定嗎?看得出來嗎?比如坐下來聽隆波講法,有時心會跑到隆波這裡;有時則會專心聽,就不再看隆波的臉了,只是用心聽;聽了兩三個詞,就關掉自己的開關,去想了。想了、聽;聽了、想。心一直搖擺不定,總在不停變化。

如果我們及時的照見,就會看見心的瞬間生滅:一會兒心生在眼、一會兒心生在耳、一會兒生在心去想;不停地變、不停地變。所以要不斷的覺知,不間斷的覺知身與心。持續的訓練,不難的!它很簡單,比我們想象得還要簡單!

第一步,要讓真正的覺性顯露。首先,找一個方法來訓練覺知。在看到身和心的實際真相之前,一定要先看見身和心。如果忘記身也忘記心了,是不可能看到身與心的實際真相的。因此要先訓練覺知身與心,發展覺性就是覺知身與心,這是修行的起點,也是修習毗婆捨那的第一步。

我們的心一直處在迷失狀態:迷失在看、聽、想,迷失在品嘗味道,迷失在身體接觸的感受里。比如坐著坐著,身上會癢,我們就會抓癢,對嗎?抓的時候,心會比較舒服。我們並未覺知到身在抓癢、心覺得舒服。我們只是習慣性的無意識抓癢而已。那時,我們已經忘了身與心。無論做什麼,如果忘了身與心,就是沒有覺性。

隆波說的覺性是指修習四念處的覺性,是指知道身與心的覺性。忘記身和心的時候,就稱為沒有覺性。我們可以試著衡量,看看自己忘記身和心的頻率高到什麼程度?注意到了嗎,當我們「想」的時候,心就像是衝進了「想」里,對於身與心的意識就失去了。雖然有身,但就像沒有身一樣;雖然有心,但就像沒有心一樣。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與心,而只是陷入所想的內容。

剛開始的階段,很簡單,找一個禪法作為觀察自心的參照點。比如習慣於觀呼吸,那就觀呼吸,以玩遊戲的方式去覺知,目的不是為了寧靜。如果喜歡念經禮佛,那就念經禮佛,輕鬆遊戲地念,念不是為了寧靜。如果喜歡觀腹部的升降,就去觀;喜歡觀行、住、坐、臥,就去觀行、住、坐、臥;如果喜歡隆波田動中禪的手部動作,就去做。那樣做是為了及時知道自己的心。

舉例來說,觀呼吸時,輕鬆自在的呼吸。心跑到呼吸了,要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要及時知道。心升起苦、樂、好、壞,要持續知道。透過觀呼吸,持續知道自心。或者念經與念誦「三藐阿羅漢」之類的,念的時候,心一跑去想別的事,及時知道心跑了。念經時,心寧靜了,知道心寧靜;心散亂,知道心散亂。念經的時候要持續知道心的變化。這就是訓練覺性。觀腹部起伏也可以。觀腹部時,心跑到腹部了,要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要及時知道,無論心做什麼,都要知道。

當我們著手於實踐,起步階段都要找到一個禪法,一個自己比較擅長與順手的方法。修習之後,心感到輕鬆自在了,就可以繼續選用那個方法。念佛也行,念三藐阿羅漢也可以;呼吸也行,腹部升降也可以;經行也行,隆波田動中禪的手部動作也可以。但請注意,修習目的不是為了讓心靜止,而是為了持續看見心的變化無常與運行軌跡。比如稱念「佛陀」,心跑去想了,要及時知道;或者稱念「阿羅漢三藐……」(巴利文的佛經),心跑去想了,要知道,「……三佛陀帕卡瓦」,心又跑了,也要知道。如果經常如此訓練,以後心只要稍有一點動靜,剛一想,覺性就會自己升起。

覺性無法依靠人為的指揮而升起,覺性升起的原因在於心牢牢記得那種狀況。所以《阿毘達摩》才會說:「提拉杉亞(《阿毘達摩》巴利文的發音)」——就是心牢記那種狀況,它是覺性產生的直接原因。

不斷的訓練心去看到各種狀態,直到有一天,覺性自然升起。一旦真正的覺性顯露,就可以慢慢體會到,覺知會自己升起的。

一旦覺性自然升起,從此我們的修行便再沒有門戶之見。觀身還是觀心等問題再不會存在。剛開始的階段,有人可能選擇觀身,有人可能選擇觀受,也有人選擇觀心,那都只是起步階段,選擇一個禪法來作為參照物而已。一旦越來越多的及時知道心,覺性可以自己升起。之後,就再也不存在哪門哪派。僅僅只剩下——當下是有覺性還是沒有覺性?

當下若有覺性,有時候覺性會覺知身,有時候覺性會覺知感受,有時候覺性會覺知心,我們無法選擇覺知身還是覺知心。如果有誰還在選擇只觀身或是只觀心,那麼就掉進了奢摩他。因此,真正的覺性在何時升起,我們無法選擇,有時候是覺知身,有時候是覺知感受,有時候則是覺知心。

就像剛來的時候,法工安排大家先坐等一下,時間還沒到,有位穿綠色衣服的居士來報告禪修進度。報告進度時,他說有一天他在洗澡、刷牙還是梳頭時,感到身體不是「自己」。在完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覺性自己升起了(不是人為造作出來的),然後就看見「我」不存在。

何時覺性升起去覺知身體,就會知道身體不是「我」。何時覺性升起去覺知感受,就會知道感受不是「我」。何時覺性升起去覺知善心與不善心,就會知道心不是「我」。一旦真正的覺性升起,就開始照見——是身體在呼氣,不是「我」在呼氣;是身體在吸氣,不是「我」在吸氣;是身體在行、住、坐、臥,不是「我」在行、住、坐、臥,身體不是「我」。如果真正的覺性升起,當苦樂產生時,就會看見苦樂只是另一個混入身體的部分而已,不再是「我」苦、「我」樂。一切的善心與不善心(比如貪、嗔、痴)升起,就會照見是心(它)貪、心(它)嗔、心(它)痴,而不是「我」貪、「我」嗔、「我」痴,就會看見一切都不是「我」。

在剛開始,可以協助一下。每個人都要有一個適合自己的禪法,喜歡經行也行,適合念佛也可以,都可以,要選擇一樣作為參照物來觀察心的運行軌跡。然後,覺性將會自然升起。一旦覺性升起,它會覺知身與覺知心。有時候覺知身、有時候覺知感受、有時候覺知心,然後就會照見它們不是「我」;看見正在移動的身體不是「我」;看見正在呈現的感受——苦、樂、不苦不樂——不是「我」;看見心的善與不善不是「我」,「我」不存在。

一個看見「我」不存在的人,就被稱為已經體證初果(須陀洹果)的初級智慧。「我」不存在,沒有一個「我」,這是初級智慧。

至於中級智慧,就是照見身體根本是純粹的苦!看見身體是純粹的苦的方法,仍是開發覺性——覺知身與心,跟初級階段是同樣的覺知。有時候覺知身、有時候覺知心,它會自然的持續、自發地覺知下去。

等到有一天,量足夠了,心會聚集起來,對於收穫做出徹底的宣判。它會知道「身是純粹的苦!眼、耳、鼻、舌、身組合的身——是苦的聚集。」

在座有誰認為身體是苦,有嗎?有的話,請舉手,誰認為身體是苦的?那些舉手的人先不要放下,隆波問一下,你們是認為身體一直是苦,還是時苦時樂?看到沒有,我們並不認為身體一直是苦,而認為是時苦時樂。試試不把手放下,一會兒就苦給我們看了!好了,大家可以把手放下了。

別以為我們已經懂得法了。

佛陀教導說:五蘊是苦!此身此心是苦!可是我們根本沒有看見此身此心是苦。一個真正看見身是苦的人,一定是三果阿那含。一個真正看見心是苦的人,則是四果阿羅漢。

至於那些認為身是時苦時樂;心是時苦時樂的人,隨著覺性的增長,就會看見苦充滿身體,只是多和少而已。心會自己看見!一旦看見身體是苦,看見那些組合成身體的——眼、耳、鼻、舌、身——是苦,我們會放下對於眼、耳、鼻、舌、身的執著。如果連眼睛都不執著,就不會執著於色;如果連耳朵都不執著,就不會執著於聲;如果連鼻子都不再執著,就不會執著於氣味;如果連舌頭都不再執著,就不會執著於味道。之所以還會粘著眼、耳、鼻、舌、身,是因為心還在粘著色、聲、香、味、觸,就會在色、聲、香、味、觸這些方面有喜歡與不喜歡升起。但是如果智慧清楚的呈現——中級智慧升起,便會看見到身是純粹的苦,便會放下對眼、耳、鼻、舌、身的執著,也就自然不再執著色、聲、香、味、觸。欲界的貪與嗔(對色、聲、香、味、觸的喜歡與不喜歡)將不再升起。因此佛經說:「三果阿那含才能夠斷欲界的貪與嗔,因為智慧照見身體的實際真相了!」此身是苦,只是中級智慧。

我們來大學講法就要講到智慧,如果教導其它的,不符合大家的身份。還有比這個階段更高的。

最高的智慧是——照見心是純粹的苦!有誰照見心是苦的?居然還有……連身體是苦都還沒看到呢?感覺到嗎?心時苦時樂,看到沒有?我們並未看見心是苦的!我們認為心是時苦時樂的,這與實際真相不符。

一個看見身是苦、心是苦的人,被稱為照見五蘊是苦;也被稱為清楚照見苦(苦諦),就會徹底放下慾望。於是,苦因(集諦)不再升起。苦因(集諦)就是想讓身離苦得樂、想讓心離苦得樂。如果清楚的瞭解身與心只是一堆苦的聚合,想讓身心快樂的意欲就不再存在,因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想要讓身心離苦的意欲不再存在,因為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喜歡與不喜歡將會徹底消失,再不會升起想要身與心這樣或那樣的渴望。這被稱為「徹底照見苦(苦諦)之時,會斷掉苦因(集諦);斷掉苦因(集諦)的同時,照見苦滅(滅諦),也就是清楚照見涅槃。知道苦、斷苦因、照見苦滅的瞬間,被稱為聖道(道諦)!苦、集、滅、道發生在同一瞬間!」

修行首先要持續訓練去感知身和心:看見身體(它)工作,身體(它)站立,身體(它)走,身體(它)坐,身體(它)臥,而不是「我」在行、住、坐、臥,看見身體不是「我」。看見心(它)工作,心(它)苦,心(它)樂,心(它)好,心(它)壞,而不是「我」。生氣,心生氣,不是「我」生氣!繼續練習下去,就會看見身與心都不是「我」!

沒有一個「我」在身或心裡,也沒有一個「我」在身或心外!這是初級智慧的須陀洹果的階段。

接下去,知道身、知道心,有覺性的繼續知道身與心,持續訓練,等到有一天智慧清楚的呈現,看見身體是純純粹粹的苦!然後,對於身的執著將會徹底消失,不再執於眼、耳、鼻、舌、身;也不再執於色、聲、香、味、觸。對於身,不再有滿意與不滿意(喜歡與不喜歡)。如此,欲界的貪和嗔徹底斷去,這是中級智慧!

繼續修行下去便會直擊要害——心,我們會看見心是非常非常快樂的。成為了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的心,是極其快樂的;而成為思考者、回憶者、裝飾者、演繹者,是極其痛苦的。我們會看見心有兩部分,此時工作尚未結束,需要繼續。某天,當我們清楚照見心竟是純純粹粹的苦的時候,心會徹底把心還給世界!這真是極為不可思議的事,心把心還給世界!

目前你們還只是聽說。但如果親自修行,有一天就會自己看見:心可以把心還給世界!當它把心還給世界,就再也不執著與不抓取任何東西。執著得最為徹底與頑固的東西,執著認為是「我」和「我的」,其實就是這顆心!有次第的修行下去,直到看見心是純粹的苦——這是高級智慧。

 

瑞陽居士譯

偲程、阿紫校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