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EA4505-1507-43F5-A8D6-DB0C19E8AC68.jpeg

佛教與眾不同之處:開發智慧2/7

隆波帕默尊者

 

若不涉及開發智慧,便無需佛陀出世。

智慧的生起不是依靠思維而來。

我們習慣於透過閱讀、聽聞與思維來助長智慧。通過閱讀或聽聞而來的,稱之為「聞慧」;透過思維、分析、推理而來的,則稱之為「思慧」。聞慧和思慧,只是理論學習。

此外,還有另一種方法能夠增長智慧——觀察。

以深入的洞悉與清晰的照見,去學習和瞭解:身究竟是怎樣的?心究竟是怎樣的?

這個「深入的洞悉、清晰的照見」,稱之為「毗鉢捨那的修行」。

就像是研究員做調研工作,毗鉢捨那的修行,好比是現場調研。現場調研就要親臨實看,不是依靠思維或查閱資料,我們要親臨現場去看看:真相到底是什麼?

照見真相的方法,稱之為「毗鉢捨那的修行」或是「開發智慧」。

以上這些,是隆波將佛陀的教導概略的講解給大家聽。

首先,我們必須聽法、學習理論、瞭解實踐的方法。

實踐有兩個部分:

第一個是讓心有快樂,稱之為「奢摩他的修行」。

第二個是讓心生起智慧,稱之為「毗鉢捨那的修行」。

初級智慧會照見「我不存在」,

終極智慧會照見「存在的即是苦」。

何時照見「存在的即是苦」,何時就會放下。

將身心歸還給世間,再無任何執取,我們將抵達真正的解脫自在,自此徹底離苦。

上述是先給大家呈現的概貌圖。

接下來,隆波將要講解兩種方法的具體細節:如何修習讓心寧靜的奢摩他,以及如何修習毗鉢捨那?

如果不學習也不瞭解,是不可能正確實踐的。泰國的修行人非常多,大家參加各種大小型的禪修營或者閉關。有時成百上千人一起打坐,人山人海,以為這就是在修行了。事實上,大部分人僅僅停留在修習寧靜,並未開發智慧。因此,沒有機會體證道、果、涅槃。

若未開發智慧,便無法抵達涅槃,只能得到寧靜。只能進至天堂或梵天界,成為天神或梵天神,而無法抵達涅槃。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訓練讓心寧靜。讓心寧靜有什麼好處呢?心的自然狀態是始終在「跑」:時而跑去看、時而跑去聽、時而跑去想,始終四處竄動,竄到眼、耳、鼻、舌、身、心。跑去看,跑去聽,跑去嗅,跑去,跑去觸,跑去想和造作,心始終處於動蕩不安之中。

讓我們觀察一下實況。比如,此刻在聽隆波講法,注意了到嗎?有時我們是在看隆波的臉,有時在專心聆聽,聽了兩三句,就跑去想了——去總結隆波講的到底是什麼意思。聽著、想著,聽著、想著,心就這樣循環往復。時而跑去看,時而跑去聽,時而跑去想,這是我們無法選擇,也控制不了的。

心跑到眼、耳、鼻、舌、身、心,一會抓住這個所緣,一會抓住那個對象,這樣心不會有快樂,也不會有安寧。如果想要讓心快樂和安寧,就要帶領心去和一個所緣在一起。而不是讓心跑到六個根門:眼、耳、鼻、舌、身、心——跑去看,跑去聽,跑去聞,跑去嘗,跑去感知身體的觸碰,跑去想和造作。

我們不再放任讓它一直無頭蒼蠅般的亂撞,而是訓練讓它跟單一的對象在一起。先觀察一下,自己的心究竟與哪類所緣在一起會有快樂,然後就可以引導心和那個所緣在一起。

有些人盲目模仿別人去觀腹部起伏,或者觀想水晶球等。觀了之後感到胸悶、不舒服,這稱之為「不適合自己的根器」。

如果訓練是為了得到寧靜,選擇的所緣就必須讓心有快樂。念誦佛號以後有快樂,就持續念誦佛號,一旦心快樂地念誦佛號,它就不會跑去搜索來自眼、耳、鼻、舌、身、心等方面的快樂。又或者覺知呼吸,輕鬆自在的呼吸,舒舒服服的覺知,心若能快樂的覺知呼吸,就不會去尋找其他所緣,不會跑到眼耳鼻舌身心,而只是與呼吸在一起。或是觀照腹部起伏而有快樂,就去觀照腹部起伏,心滿足的和腹部在一起,不再晃到別處。

當心有了愉悅和寧靜,就不會再跑去眼、耳、鼻、舌、身、心,這就是修習奢摩他的竅訣。

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禪修方法,必須先瞭解自己。比如,有些人非常容易生氣,想通過經行讓心平靜下來,結果越走越生氣,這稱之為是選擇的方法不適合自己的根器。

我們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禪法,就好像買衣服。你要挑選合適自己的衣服,而不是依照喜好來決定。如果衣服太大,而我們個子小,難道要大吃大喝讓身體長大來撐起衣服嗎?或是喜歡小一號的,難道要忍飢挨餓讓身體縮小擠進衣服里嗎?不要這樣,這樣訓練是不會成功的。

一定要瞭解什麼禪法適合自己——自我評估。如果念佛有快樂,就念佛;如果覺知呼吸感到快樂,就覺知呼吸;如果觀照腹部起伏有快樂,就觀照腹部起伏。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只要它不誘惑我們的煩惱習氣。

比如,打牌也有快樂,問說有禪定嗎?有的。但心是上下起伏的:手氣好,就高興;手氣糟,就難過生氣。我們一定要選擇不引誘煩惱習氣、讓心輕鬆舒服的所緣,比如念誦佛號、觀照呼吸,不會引誘煩惱習氣。而玩牌、釣魚之類的,則會煽動起我們的煩惱習氣。

還有人認為,既然心要和一個所緣在一起,於是就一整天盯著股票行情,從開盤盯到閉市,然後說心也跟一個所緣在一起了。這是不會有效果的,因為心不平靜。心是上下起伏的,因為股市誘發了煩惱習氣:時而有貪心,時而有嗔心。

所以必須掂量自己:如果自己很容易生氣,適合容易生氣者的禪法,必須是輕鬆舒適的。比如修習慈悲觀,內心不斷思維:「願眾生快樂,彼此沒有怨恨。」內心持續想著不與任何人結惡緣,只想著讓別人擁有快樂。這樣心就會慢慢清涼下來。容易生氣的人可以考慮修習慈悲觀。

如果是欲貪型的人,貪欲比較熾烈,也許可以思維身體:觀想色身不淨——它由皮囊包裹,有九個大孔和數不清的小孔,每個孔都不停有骯臟之物流出。這樣思維便能夠抑制貪欲。又或者,心若特別散亂,就可以覺知呼吸。呼氣時,覺知自己;吸氣時,覺知自己。最後心就會平靜下來。

我們需要觀察自己適合什麼類型的禪法,要慢慢體會。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