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AF0BE3-1061-4BFD-9B71-412F03D26EBA.jpeg

佛教與眾不同之處:開發智慧5/7

隆波帕默尊者

 

對於已經能夠修習心學的人,則可以進入開發智慧的階段了。開發智慧的方法是:心僅僅是觀眾。

我們以覺性及時地知道身在移動,而心安住成為觀者。當心只是觀者,就會看見身與心是不同的部分。身在走,心是觀者,不再是「我」走,而是身在走。身體老、病、死,心只是觀者,不再是「我」老、病、死。我們需要持續這樣練習。這就是能夠照見身與心是不同部分的訓練方法。

當心安住——覺知自己以後,那些過去發展過覺性、開發過智慧並且累積過波羅蜜的人,其五蘊身心會自動分離,從而照見:身即身,心即心;苦與樂分離出去成為其它部分;造作出的善與不善,比如貪、嗔、痴,又會分離出去成為另一部分。它們全都是不同的部分。

生氣不是身體,對嗎?快樂不是身體,對嗎?但是快樂可以潛藏在身體里。生氣不在身體里,生氣潛藏在心裡,可是生氣不是心。

這些分開的一部分、一部分,被稱之為「蘊」。「蘊」的意思就是「部分」,分開成為一部分、一部分。身體是一部分;苦樂是另一部分;所有的善與不善生起在心,比如:貪、嗔、痴,又在另外一部分;心又是其它的部分,它只是觀者。

心能夠安住成為觀者,就可以分離五蘊,將「我」分離成為一部分、一部分。「蘊」這個詞也可以替換成「部分」,泰文的意思是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看見身與心是不同的部分;苦樂與心是不同的部分;煩惱與心也是不同的部分。如此分離成為一部分、一部分。當我們可以分離成一部分、一部分,就會看見真相。

一旦身與心可以分離了,我們便會看見:行、住、坐、臥——活動的身體,不再是我,只是物質元素,彷彿是心借以暫居的一部機器,又像是一個殼子或一個洞穴,讓心臨時寄宿。

如果這樣的照見達到一定的量,就會明白——此身非「我」,只是一堆不斷進出的物質元素。比如:進食之後排泄,吸氣以後呼氣,不停的有元素在循環往復,身體僅只是物質而已。

心能夠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就會照見身與心是不同部分,身體只是物質,不再是「我」。如果頻繁訓練,最終會清除「身體是我」的錯誤見解。然而即便清除了這種錯解,也依然尚未證得道與果。

今天我們許多人已經聽到了佛法,能夠令身心分離成不同的部分。這個教室裡面,能夠分離五蘊的人到處都是。

如果已經可以將身與心分離成不同的部分,便會看見:身體在老,不是我老;身體在病,不是我病;身體會死,不是我死。物質元素臨時聚集,而後分離消散,這是再自然不過的現象了,它們不是「我」。

這樣的訓練,稱之為「開發智慧」,也就是洞悉身與心的實相,直至照見:生起在身心的一切全是臨時的——生起而後滅去,生起而後滅去,根本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

當身體生起快樂,有覺性的及時知道,心只是觀者,就會照見快樂與身體是不同的部分,並且,快樂與心也是不同的部分。如能這般照見,接下來就會洞悉到——快樂不是「我」,只是被心覺知的對象。或者當生氣生起時……誰容易生氣?就會看見,心在生氣,進一步則照見——生氣不是身體,生氣不是苦樂,生氣也不是心,只是被心覺知的對象。因此,生氣的不再是「我」,只是生起而後滅去的東西。

生起而後消失的,均非是「我」。直到最後抵達心,那時將會照見——心時而跑到眼根去覺知所緣,時而跑到耳、鼻、舌、身去覺知所緣,時而跑去想和思維。心去看,是它自己跑去看的。心去聽,是它自己跑去聽的。心去想,是它自己去想的。

心不是「我」——我們無法指揮它。比如,此刻我們在聽隆波講法,感覺到了嗎?心有時跑去思維,去想其它事情了,對嗎?有時則去思考隆波所講的內容,你是故意去想的嗎?仔細觀察,並沒有故意去想。它是自行思考的,我們去留意、去知道即可。

最後,我們將會照見——心不是「我」,它可以自行運作:自己生氣、自己貪求。大家體會過嗎:下定決心不再生氣了,卻依然會生氣;下定決心不再傷心了,卻依然傷心;下定決心不再自卑,卻依然自卑;下定決心不再害怕,卻依然害怕。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無法指揮心。

觀察身與心的實相,稱之為「毗鉢捨那的修行」。持續覺知身與心,觀察身工作、心運作:苦樂生起而後滅去;貪嗔痴生起而後滅去。心時而跑去看,時而跑去聽,時而跑去想。看的心,臨時生起而後滅去;聽的心,臨時生起而後滅去;想的心,臨時生起而後滅去。

就這樣持續訓練7天、7個月、7年,應該會有所收穫的。

大家聽說過「念住」這個詞嗎?誰聽說過「念住」,請舉手讓隆波欣慰一下。哦!非常欣慰!很多人認識這個名詞。

誰修習過「念住」呢?現在所剩不多了。如果我們正確修習念住(正確指的是:具備了心成為觀者的禪定,繼而分離蘊成為一部分、一部分,這才是正確的修習念住),實踐7天、7月、7年,必會有收穫,肯定會有收穫。

佛陀教導道,「只要依然有人在修習念住,世間就不會缺少阿羅漢。」後世的經典喜歡杜撰說:如今已經沒有阿羅漢了。這樣的說法與佛陀的教導相背離。佛陀教導說:「只要依然有人在修習念住,世間就不會缺少阿羅漢。」

阿羅漢是什麼樣的人呢?阿羅漢就是那些不再執著於五蘊、名色,不再執取任何事物的人。他們因何而能不執著?因為修習念住。

他們具足覺性,能夠持續覺知身心,直至照見實相——此身非「我」,苦樂非「我」,煩惱非「我」,心也非「我」。什麼都不是「我」。他們持續修行,在初步階段照見——身心非「我」,從而體證初果須陀洹;在最終階段照見——非「我」的這些,是什麼?它們本身即是苦!

此身即是苦。苦樂的感受即是苦。行蘊,比如所有的煩惱習氣,本身即是苦。跑去攀緣眼、耳、鼻、舌、身、心之所緣的心,即是苦。如果照見到這個程度,心便會把心還給世間,從而脫離所有的苦。

我們執著得最為徹底的就是心,我們最珍視為「自己」的就是心——此心便是核心首腦。如果不再把心當成「我」,就不會再把世間任何事物當成是「我」了。

如果照見心本身就是苦,世間就全是苦了。就是這個心,唯一的這個,如果能徹底洞悉它,離苦就會生起。何時將心歸還給世間,何時就抵達苦的止息。它真的能夠放下!

而在訓練初期,我們還不會將心歸還給世間,但它可以放下所緣。誰曾經看見過心可以放下所緣的?請舉手讓隆波看看。那些已經聽過隆波法談的人,手舉得高一點,還不錯。看見了嗎?心有時會跳進去抓住所緣,對嗎?有時它會放下。有時它又抓取,有時它又放下。看見過這種狀況的人請舉手,有嗎?也是很多,繼續用功。

最後會發現:當心想要抓取的時候,就會自行抓取;想放的時候,也會自己放下。

這僅僅是放下所緣,觀察到了嗎?一旦心放下所緣,就會非常快樂與舒適。試想一下,如果心能夠放下蘊,那會快樂到何種程度?這還僅僅只是放下所緣而已。嗯!如果它能夠放下自己,快樂又會巨大到何種程度呢?那種快樂,有人稱之為「快樂到死」。在聖道與聖果生起的剎那,真是無窮無盡的快樂。

因此,我們一定要訓練下去。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