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A7106-5E26-4BFE-AB9A-936ACB3554A0.jpeg

心的訓練3/7

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從兒時就開始訓練禪定,擁有了「知者」的心後,身體感甚至完全消失,惟有「知者」的心還在。每當身體感再度呈現時,就會領悟到身與心是不同的部分——蘊會自動分離開來。只是隆波那時候不知道開發智慧的方法,修習僅止步於蘊的分離,直到遇見隆布敦長老教導觀心——以觀心來開發智慧。

開發智慧既可以經由觀身來進行,也可以經由觀心來進行,觀受也可以,乃至觀全部的名法、色法都可以,這取決於每個人的擅長。

 

在開發智慧之前,

心要先成為「知者、觀者」。

在開發智慧的階段,

則必須先要分離名和色。」

 

比如,看見身體坐著,心是觀者。當下這一刻,每個人都坐著,感覺到了嗎?看見了嗎?身體正在坐著。試著點點頭,西方人也試著點頭,感覺到了嗎?身體在點頭。試著動動手,感覺到了嗎?身體在動。

就是這樣——身體移動,心是知者。但並不是這樣……演示給你們看(隆波演示)。這樣是不行的。身體移動了,去感覺,輕輕鬆松地感覺,平平常常地感覺。

事實上,法平常而普通,只不過我們自始至終都喜歡從平常普通的狀態中「逃離」出來,希望去做一個「特殊」的人。

比如,當下這一刻,我們看見身體坐著,誰是知者?心是知者,無需去尋找心在哪裡,只需要去知道有個知者存在就夠了。

如果我們努力去找——知者在哪裡?心會散亂,而且知者會無止境地重疊下去。所以,只要感覺到有一個知者存在就夠了。

就這樣動來動去(隆波演示手抬起、放下),反復練習也行,並不必須非要這樣(演示動中禪的十四個手部動作)。若是厭倦這樣做了,也可以換別的(隆波演示拳擊動作)。反復地練習,看見身體活動,去覺知。

比如現在,什麼在笑?身體在笑,身體在點頭。就這樣去感覺,簡簡單單地練習。接下來身體有任何動靜,心都會感覺到,這就是開發智慧的起點。

開發智慧的階段共有16階。聽起來很多吧?居然有16階!

第一階稱為「名色分別智」——分離名色。色法移動,心是觀者,這樣就可以分離名與色。接下來能夠分離得更為細膩,將色法分離成地、水、火、風,當然這個就比較難了。如果沒有真正的禪定,繼續分離色法是異常艱難的。

我們僅僅只能覺知色在行、住、坐、臥,色在呼氣、吸氣,這還不是真正的色。真正的色是地、水、火、風。因此讓我們慢慢來分離,先分離身與心或名與色,倘若真厲害,就完全可以將色法分離為地、水、火、風。

「名法」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稱為「名心」,即心成為知者;第二部分稱為「名心所」,即與心同步生起的感覺,比如苦、樂等等。慢慢去練習分離。比如,這一刻是快樂還是痛苦?慢慢去觀察,就好比剛才觀身體坐著。身體是坐著還是站著?去感覺,心是感覺的「人」。

如果訓練分離名法,就去觀察感覺。比如快樂,快樂是被覺知的對象,心是去知道快樂的「人」,但無需去搜尋心。只需知道當下有快樂、有痛苦、有不苦不樂,或者當下正生氣、正在貪,正在迷失。

生氣的時候——一般的人生氣,都會去關注讓他生氣的對象。比如對狗生氣,一生氣就會去看狗,去留意它在做什麼,不斷去找狗的麻煩。或者,對某個人生氣,就只是會去留意這個人。

觀察到了嗎?我們越討厭誰,就越常常想起誰。感覺到了嗎?越愛誰,也會越想念誰。如果對某人根本沒有感覺,就根本不會想起那個人。越愛則越想念,越恨也越想念。

因此,我們要慢慢觀察——愛、恨、苦、樂等,它們是與心同步生起的自然現象。這一刻,心有快樂,要去知道,而後就會看見快樂是被覺察的對象,這就是進一步在分離名法了。

分離名色時,色可以分離成地、水、火、風。如果無法繼續分離色,也沒有關係,可以去觀照「近似色」——呼氣的色、吸氣的色,行、住、坐、臥的色,運動的色、靜止的色……能夠觀到哪些,就觀那些。

至於名法,也可以進一步分離:快樂是一個部分,痛苦是一個部分,不苦不樂又是另一個部分;貪是一個部分,嗔是一個部分,痴是一個部分;不貪、不嗔、不痴又是另外一部分。

慢慢訓練觀察下去,就會看到所有的境界始終在我們心裡盤旋變化,我們僅僅是知者、觀者,繼而就會照見生氣不是「我」,它來了就走;貪欲不是「我」,它也是來了就走;苦、樂等情形,同樣是來了就走。

因此,苦、樂生起時,別白白浪費了,要去開發智慧並進而照見——它們只是臨時混雜進來的事物,而後會離開,就好比是從我們家門前路過的行人,來了就走,我們只是悠閒地看看,無需去追趕他們。如果看見行人從家門口路過,就跑去抓過來仔細端詳,那是瘋子的表現。所以,我們只需看著他們來了就走,所有的感覺都是來了就走,這樣不斷地觀察下去,不斷更為細緻地分離名色,直至抵達真正的境界。

分離名色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看見真正的色法或名法。色法很難進一步分離,分離名法卻簡單多了。比如生氣,就是一種真正的境界。無論誰生氣,都是一樣的情形:貪欲、痴、散亂、萎靡等等,都是真正的境界。苦、樂,同樣是一種真正的境界。

 

「我們要看真正的“法之境界”,

因為“三法印“呈現於其中。

“三法印“不會在

閉門造車的念頭裡呈現,

只有“法之境界“

才能承載“三法印“。

修習毗鉢捨那

就是要看見名色的“三法印“。」

 

不要簡單地認為修習毗鉢捨那就是覺知名色。僅僅覺知名色,還只是奢摩他,尚未跨入毗鉢捨那。必須照見名色的「三法印」,才是毗鉢捨那。

要想照見名色的「三法印」,就必須先看見名色真正的境界,因為「三法印」就在那裡現身。

如果看見生氣,生氣會呈現「三法印」——生氣的生、住、異、滅;生氣不請自來,不趕自走。看見生氣的生、住、異、滅,這是照見「無常」;看見生氣自行來去,無法掌控,這是照見「無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