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34117E-69E8-4612-BC32-84D85EC7B2F4.jpeg

《修行要領》7/7問答

隆波帕默尊者

翻譯:感覺頭暈乎乎的,是因為想得太多嗎?

隆波:有幾種狀況:有時是因為想得太多;散亂會導致暈暈乎乎;禪定力不夠也會如此;還有可能是被外在能量所控制。每個人都會釋放能量,不善的人也會在空間中散播能量。我們靠近某些人就會頭暈,有過這樣的經驗嗎?靠近某些人以後頭暈,不用喝酒就醉了,而接近某些人則感到心情舒暢、非常愉悅。因此,我們的感覺有時是源於外在因素,有時是源於自心的造作。

究竟源於內在還是外在,那並不重要,「暈暈乎乎」也是一種被心觀察的境界或狀態,一旦心看見之後生起滿意或不滿意,要及時知道。修行的重點在於及時知道心的滿意、不滿意,而不是去選擇——必須好的境界或狀態才行。因此,暈暈乎乎的時候,或感覺不知所措,什麼都觀不起來,要知道「什麼都不知道」,知道「自己想知道」,僅僅如此,就可以了。

隆波在第三個結夏安居時,心有點模糊,「嗯,為什麼又模糊了?」隆波修行以來都是心地光明,為什麼又模糊了?於是想方設法對治。臨時光明又再次模糊,最終,智慧緊隨而至:心對光明與模糊有滿意與不滿意。一旦及時知道這點,心就契入中立,再也不模糊,徹底和模糊告別。因此,那取決於心是否對境界或狀態保持中立。心保持中立,就會瞭解真相:那個境界或狀態並沒有什麼意義,全都不是「我」。因此別怕「暈暈乎乎」。


居士:頂禮師父!我自修行以來,一直法喜充滿,感覺這裡像天堂一樣寬廣、開闊與寧靜。

隆波:這取決於我們的心。如果心緒不寧,世界就是灰暗與動蕩不安的,我們的心是構建世界的人。比如當下,一切都覺得很好,唯一的欠缺是——心被法喜控制了。別投降。即便是美好的東西,也別被控制了心,必須從中獲得自由。這樣的「法喜」將會被隆波「扁一頓」。

居士:一直法喜充滿,越靠近師父越是法喜。

隆波:隆波每一天都有快樂,甚至醫生給一大把藥吃,也依然有快樂。(隆波笑)要及時知道心,別放任心被法喜等任何感覺控制,如其本來地知道,要照見法喜與心是不同的部分。

    比如,當下已經開始分離了,感覺到了嗎?別讓它們聚合,但也別刻意分離。當下你有刻意,會感到憋悶,那就步入了打壓自己的極端。被感覺所控制,便已迷失於世間。而極力對抗,去刻意分離,依然不是中道。如果心被情緒掌控,要知道被情緒掌控。不喜歡,知道不喜歡。有些人被情緒控制以後很喜歡,喜歡,也要知道喜歡。持續地及時知道心的喜歡與不喜歡,在任何情形都要持續的如此覺知。


居士:頂禮隆波!我在瑞士,不在泰國,而且剛剛聽法。

隆波:不錯,作為剛起步的人,已經不錯了。感覺到了嗎?你的心與以前不同了。

居士:是的,是的。

隆波:已經對了。

居士:去年年底剛剛開始聽隆波的法談,絕大部分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

隆波:無論誰都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修行更多些。

居士:嗯?

隆波:因為生命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日常生活中。

居士:有時會透過想傷心的事來檢測自己的修行。然後內心會流淚,表面上不會。自己覺得能夠分離身和心了。

隆波:嗯。

居士:有那樣的感覺。

隆波:已經分離了。別放任心流淚,心依然還被難過的情緒控制。

居士:啊?

隆波:你要直接觀察痛苦的感覺。它會從心中分離出來,但是別去刻意的抽離,如果刻意抽離,心就會寧靜、呆滯、僵硬。

居士:對!對!

隆波:比如當下你正在刻意抽離,就會感到憋悶,心不正常。

居士:是的。

隆波:要如其本來的去知道。

居士:大部分情況是下班回家後,看隆波的視頻,做家務以前,播放隆波的法談,每天如此。

隆波:很好,持續聽法以後,理解就會改變,剛開始聽法的時候,是這樣一種理解,修行一段時間以後再聽,理解就會不同。

居士:是的,感覺自己在戒方面的進步很大。

隆波:很好。

居士:在修習禪定的時候,能夠更快入定。

隆波:是的,很好。

居士:想在回瑞士之前,再次頂禮隆波,非常非常感恩隆波!

隆波:去用功吧,慢慢練習。

居士:好的,師父!

隆波:不停地觀察自己,及時的知道心,及時的知道煩惱,深入地學習下去。

居士:好的。


翻譯:他曾學習隆波的法談,隆波說他陷入緊盯。

隆波: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緊盯了。如果緊盯就會憋悶,現在心開始松脫出來。修行已經進步,沒有非常強的緊盯。

不斷覺知,接下來,心有快樂,要及時知道。快樂時多時少,有時則不苦不樂,我們會看見它們變化不斷。有時候會有苦,有「擔心」等來來去去。

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觀察。就會照見:心每天在變,整天在變。持續的觀照,直至智慧生起——這個心是無常的,這個心不是「我」。若能獲得這樣的領悟,心就會越來越快樂。

大家注意到沒?中文真的非常難學,隆波努力在聽,依然不知何處是頭,何處是尾。他們說話的時候沒有停頓,根本摸不著頭腦。翻譯不錯,全能翻譯出來,還有誰嗎?


翻譯:想請尊者開示接下來如何修行?

隆波:修行已經進步了,心比以前舒服、寧靜。繼續學習,修行就是探究自己,探究身,探究心,要看見實相:一切都是臨時的。包括身體也包括心。不斷觀察,我們僅僅只是臨時依靠它們而已。修行基本不錯。

翻譯:請求懺悔。

隆波:嗯,還有別的要問嗎?

隆波:法師您的修行比以前進步了,心鬆脫出來了,輕鬆舒坦。以快樂、輕鬆、覺醒的心,覺知身、覺知心。心能夠覺醒,很好。這位法師的修行已經上路了。


翻譯:不太適應這裡,不知為何睡不著。

隆波:睡不著的問題去問醫生。我們要訓練心,比如:有擔心,知道擔心。要及時的知道心。身體有恙可以找醫生。而我們的心要自己來照顧。睡不著而覺得鬱悶,要知道鬱悶。為什麼會鬱悶?因為想要睡著。每次生起慾望,每次都會生起苦。體會到了嗎?想要睡著時,偏偏睡不著,睡著的時候,卻往往忘了「想要」。因此,如果擔心起來,要知道擔心。你除了擔心之外,有時心調皮起來也會興奮。快要回家了,睡不著的狀態很快就會消失。


翻譯:來聽法後感覺自己有所轉變,請尊者開示。

隆波:對的,但依然有習慣性的緊盯,緊盯會使心靜止,別緊盯。你容易習慣性的緊盯,這樣就要解除緊盯,讓心平常自然。如果緊盯,心就會憋悶。

翻譯:兩年前參加過別的禪修,吃飯時看見手動來動去,想知道這樣對嗎?

隆波:想知道什麼?

翻譯:想知道吃飯時,看見手不是「我」,分離出來,這樣是否正確?

隆波:如果心呆滯僵硬,就是緊盯。你的覺知如果像隆波喝水這樣,是不行的。如果看見身體移動,感覺這不是「我」,不是出於緊盯,而是自行感覺到的——身體正常移動,感覺它不是「我」,這樣才行。你粘著於習慣性的緊盯,心非常憋悶,會看見身體不是「我」,但往往是一段段的。比如只看見手不是「我」之類的,若像隆波這樣去感覺,就會感覺「我」根本不存在,包括身與心。

    住在附近的龍陵寺的中國人也在嗎?

翻譯:是的。

隆波:她們怎麼聽法?

翻譯:就在後面,使用耳機收聽。

隆波:哦,能夠聽。

翻譯:是的。

隆波:以為來了聽不懂就糟了。在哪兒?站起來給隆波看看臉,有幾個人?

翻譯:三個人。

隆波:可以把號牌放下來了,讓隆波看看臉,站起來一下。好,可以坐了。同樣不錯,去覺知自己,觀身工作,觀心工作,常常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快樂生起,痛苦生起,好、壞生起,都如其本來地知道,我們只是舒適的觀者,並不干預它們。三個人基本不錯。


翻譯:他想問,涅槃是名色斷滅時的剎那的心嗎?

隆波:什麼?

翻譯:名色滅去的瞬間,就會看見涅槃,對嗎?

隆波:自然狀態的心,一次只能感知一個所緣:感知色法,便感知不了其它所緣,感知名法,也感知不了其它所緣。還有另一種所緣,稱為「概念性所緣(世俗諦)」,心大部分是知道「想的事」,而看不見名與色,如果不迷失在造作裡,則會感知名與色,如果放下名色,就會照見涅槃。

但別陷入思維與分析,涅槃是想像不出來的,要慢慢觀察心的慾望,有慾望,要知道,心有「想要」,要知道。如果慾望生起而沒有看見,就會變成慾望的奴隸,無法照見涅槃。若想真的照見涅槃,就要及時知道「想要」,何時沒有「想要」,何時照見涅槃。

問得太遠了……難。

翻譯:請隆波開示「緣起法」。

隆波:「緣起法」非常長,要講好幾個小時,現在沒時間了。「緣起法」是為了註解——事實上,並非真的有「我」存在。諸法因緣生,生起之後又成為生起其它現象的因,世間一切全都是相互關聯的。

「緣起法」是為了讓我們明白:苦源於什麼?佛陀的教導讓我們最終明白苦的根源:無明。無明就是不知道「四聖諦」。如果想要徹底根除苦,就必須清除無明。清除無明的方法就是隆波所教導的——有戒、有禪定、有智慧,始終徹見名色、五蘊、身心。心放下,不再執著,就會接觸涅槃,心再也不會有苦,苦不復存在。

「緣起法」很長,這是簡縮版的。諸法因緣生,環環相扣。比如:祖父生出父親,父親生出我們,環環相扣。

心也是環環相扣的。因為不知道「四聖諦」,故而迷失於造作(無明緣行);因為心迷失於造作,故而六識生起(行緣識);依賴於識,於是呈現此名色身心(識緣名色);依賴此名色身心,有了眼耳鼻舌身心(名色緣六入);依賴於眼耳鼻舌身心,產生「接觸所緣」 (六入緣觸);眼見色、耳聽聲、鼻嗅氣味、舌嘗味、身觸、心想,依賴於接觸所緣,則感覺生起——時苦、時樂、時不苦不樂(觸緣受);依賴於感覺的生起,煩惱習氣混雜進來;快樂時,貪趁虛而入;痛苦時,嗔趁火打劫;不苦不樂時,什麼也觀不了,痴又見機行事。

依賴於煩惱習氣的鼓動,慾望產生,生起了「想要」。有快樂時,想要快樂得久一點,快樂消失了,想要它再次回來。痛苦生起時,想要它快點消失。而痛苦、快樂又演變成生起慾望的「因」,一旦有「想要」,心就會產生掙扎,心想要有快樂,就掙扎著尋找快樂,心討厭苦,想要讓苦消失,則掙扎著排斥苦。心越掙扎,就比以前越苦。這就是「緣起法」的簡縮版。

此人問的是「涅槃」與「緣起法」,其實問的應該和「覺性」、「禪定」有關,具備覺性與禪定,才會照見「緣起法」。

重新說一遍,剛才他剛好把耳機取下,沒聽見。也就是必須訓練覺性,訓練禪定,當覺性和禪定茁壯之後,就會生起智慧,始終徹見緣起法,則會明白:清除了無明就會照見涅槃。如果只是一味地分析與思維「涅槃」和「緣起法」,而沒有覺性、禪定、智慧,不去修習毗鉢捨那,只會獲得思維,不會見到真身。若想見到真身,就要訓練覺性,覺知身、覺知心,觀身、觀心工作,將來就會看見緣起法,將會照見涅槃。


翻譯:他以前沒有學法和修行過,這是第一次。

隆波:很好。

翻譯:第一次聽法,感覺有點發懵,請尊者開示。

隆波:發懵知道發懵,別以為學法必須是學習非同尋常的事物,學法就是學習自己,稱之為「自己」的就是身與心。心發懵,知道發懵;心樂,知道樂;心苦,知道苦;心生氣、貪、痴,如其本來地知道。

知道是為了什麼?為了照見「一切能生則能滅」。比如:發懵生起,是自行生起的,發懵臨時存在,然後滅去;苦、樂、好、壞同樣如此——即生即滅。如果反反復復的看見,智慧就會生起:所有的一切都是生起而後滅去。

接下來,無論生命中發生什麼,心都不會動搖:身體老、病、死,心不會動搖。因為心已經聰明,明白一切生起的,必然滅去。身體最後也必然滅去。與所愛者分離,遭遇不喜歡之人等情況亦然。心不會動搖,因為已經明白一切全是臨時的。

慢慢練習,直到心聰明起來,明白事實是:所有的一切都是臨時的。就是這樣不斷訓練,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知道嗎?生氣、貪、痴全是臨時的。知道嗎?苦、樂是臨時的。就是如此覺知,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直到心聰明起來。一旦聰明,就會明白:凡生起的,必然滅去。隨後無論發生何事,有何離散,心都不再動搖。因為心已經明白一切全都是臨時的。


翻譯:能觀與所觀必須有距離,他想問…

隆波:什麼?

翻譯:知者在哪裡?

隆波:知者的心無處可安,我們無需找到「知者」在哪裡?只需知道它存在,且是觀身和觀感覺的,然後會看到無論身還是感覺,皆非「我」。知者的心也不恆常,一會兒是知者,一會兒是想者。不用去找知者在哪裡,找不到的。


隆波:這個人已經修得不錯了。

翻譯:這段時間她感覺非常昏沈。

隆波:沒關係,是正常的。修習毗鉢捨那一段時間以後,會開始厭倦外面的世界,看到這個世界毫無意義,就出現昏沈的現象。這是正常的,僅僅只是一段時間而已。昏沈也要修行,而不是昏沈就去睡覺。昏沈也要修行。

有的人不曾經歷它,有的人會經歷,不一定。修行已經很好了,才會昏沈,但這不是每個人都適用的答案。有人也會昏沈,卻根本不會修行;但這個人是由於會修行,所以碰到昏沈。

三十多年前,隆波也遭遇過,經行也能睡著,特意雙盤痛得要命,同樣睡著,怎麼做都睡著。198385日去羌邁頂禮隆布信長老,問說,坐著睡著、經行睡著,怎麼都睡著,如何對治?長老開示說:知者知者,懷疑什麼,繼續用功,很快會在這個安居期間得到寶貝。長老叮囑不要懷疑,隆波就不再懷疑。第二天在羌邁繼續禮佛,7號坐長途汽車回曼谷,坐車時也打坐,很快睡著,快到曼谷時,心醒過來。長老叮囑說:別懷疑!繼續修行。

但這是針對個案的。如果每次打坐都睡著,是因為心萎靡不振。但這個人不是。


翻譯: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嗯?他講這麼長,翻譯得這麼短?

翻譯:他想問問題,看見自己的「想要」…

隆波:嗯,很好。

翻譯:聽別人做小參時,生起嗔心,也知道。

隆波:嗯,那樣很好。就是那樣,持續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去用功吧。結束了,請回家吧。

(全文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