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4B801-BBB7-49C7-B524-31A4E23211FB.jpeg

當疾病來臨時(下)4/4

隆波帕默尊者︱泰國解脫園寺

 

3

訓練妥當的心將為我們帶來快樂,因此要努力訓練自己。面對形形色色的苦難,沒有人能夠幫到我們。住院了就知道那裡有的都是形形色色的艱難困苦。

 

隆波對阿姜宋彩尊者說:「我們可能是不用再墮地獄了,但是業報現前,還沒死就到了地獄。」時間一到,便有白衣「閻羅王」舉著針來扎我們,這說明不善業必會結果,赦免是不存在的。欠債必要償還,即使去不成真地獄,也要緊急償還——即使來不及死後墮入,也要活著進去。

 

不會修行的病人是極度苦悶的,他們狂躁不安、搖床哭喊……起先期待自己可以康復,生氣地搖床:「怎麼還不康復?」待到病症加重,長期的病痛折磨讓他們再次搖床哭喊:「什麼時候才能死呀?」又試圖尋找其他出路。

 

沒有訓練過的人就是如此孤苦無依,無法從苦痛中自拔,只能完全隨本能驅使。事實上,這不會讓境況獲得任何改善,反而會平添更多的痛苦,並且讓身邊人的壓力加劇。

 

那些看護病人的家屬們的壓力也很大,而且睡眠不足。比如阿姜宋彩尊者看護隆波時,看起來比隆波還憔悴。有些陌生面孔的醫生偶爾進到病房,抓著阿姜宋彩尊者就要檢查——這是真事,不是在講故事。

 

由於照顧與看護病人,看護者自身累到面黃肌瘦。隆波生病時,身體不舒服,醒來很快就會睡去,因為異常虛弱。而阿姜宋彩尊者醒了就睡不著,到第二天早上,他的眼睛就是腫的,導致醫生每次來都拿他下手。一抬頭,只見兩位出家人,肯定就是這位了。發覺張冠李戴後,為了化解尷尬,醫生又會說:「隆波為什麼看起來一點不像生病的人?」隆波回答:「你看看,我身上全是留下的針孔嘛,是你自己沒有留意,只是自顧自地看面相而已。」因此,看護者也必須修行,而且這是可以全力修行的時刻,因為暫時沒有其他工作要做。

 

生病的時候就是進考場的時刻,還沒生病時只是在課堂而已。一旦病了,就是進考場。只是有些人學得還不扎實就進了考場,還希望自己是在課堂,就像有人生病後來請教隆波:「我該怎麼辦?」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咯,什麼也做不了了。苦都撲到了眼前才想起修行,怎能有起色呢?來不及了。

 

我們應該趁自己還健康時就訓練,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像是進入正規課堂一樣訓練。我們的教材是名與色,深入地學習它們,頻繁地觀察自己的身心——能夠觀心,就觀心;觀不了心,還可以觀身;如果既無法觀心也無法觀身,那麼就修習奢摩他。可以念誦「佛陀、佛陀」,無論是否獲得寧靜,只要還能念誦「佛陀」,就已經很棒了。不管是念經還是進行其他練習,都讓心與善的所緣在一起。

 

等到疾病降臨時,就是上考場的時刻。大家在讀書期間經歷過嗎?老師偶爾會突擊測驗。有過類似經歷吧?肯定都經歷過。許多人在開車時遭遇翻車,這只是測試測試,死期還沒到,脖子還沒折斷。為什麼脖子沒斷?因為覺性很好,原本要頭破血流的,可是居然躲過去了。這是由於有覺性,說明通過了模擬考試。

 

當我們真的要死的時候,就是真正上考場的時刻,能否通過考試卻不一定,只不過終有一天都要進考場,無人可以幸免。有些人進考場的時間比預料的早,有些人則是早該進考場了卻遲遲沒去。由於學業總不過關,所以總是不能畢業,就像是有些人讀小學時一直不及格,所以只能一直留級復讀一樣。有幾個人本來看起來要死了,結果卻又活了很久。阿姜宋彩尊者說:他自己就是一直在償還不善業的業報,一會兒那樣,一會兒這樣,病痛不斷。

 

以前隆布特長老有一位弟子,人稱「杜阿姨」,她是個藥罐子,患了五花八門的病:糖尿病、這個病、那個病,各種時髦的病都會找上她。她被不停地截肢,但她非常自豪地分享:來探望她的人驚呼:「哎呀!杜阿姨,又截肢啦?」對著她「哎呀」的人不久就命歸黃泉了。他們是真的死了,但杜阿姨並沒有詛咒對方。有些藥罐子的命很硬,雖然看起來像玻璃,隨時會碎掉,但卻能活很久,而有些人平常不患病,一旦患病就給報銷了。

 

看似健康的人往往比藥罐子死得早,這類情形很常見。身強力壯並不能保證長命百歲,真的說不准。唯一能夠確定的事情就是「不確定」,所以我們要充分做好準備。

 

何時需要面對考試,我們並不知道,而且這種考試沒有補考的機會,通過就通過了,不及格就是不及格。妄圖祈求閻羅王讓自己再活一次的情節只存在於小說里,事實上根本沒有補考的機會。因此,我們要做好最充分的準備:開始修行。

 

修行分為兩種:奢摩他與毗鉢捨那。修習奢摩他需要有所為:心不好,令其變好;心不快樂,使其快樂;心不寧靜,讓它變得寧靜。我們要用相反的事物,也就是與煩惱相對立的事物來作為所緣。

 

如果貪心非常重,那麼與貪欲相對的就是不淨觀:去審視不美和不漂亮的事物,因為美麗之物會誘發貪欲。瞋心很重,就要修習慈心觀,因為慈悲與瞋心相對。痴心很重的人容易愚痴和迷信,這樣的人應該訓練自己變得更理性,比如看待一切都要有理有據,否則容易被痴心席捲而去。或者如果心非常散亂,那就引導心去與單一的所緣在一起。心跑了,知道,心就會不再散亂。

 

使用對立的事物來對治,

屬於奢摩他,

它會讓心來到與正在呈現的煩惱

相對立的狀態。

 

而修習毗鉢捨那

則是不作為,不需要去做什麼,

只需要如其本來面目地知道:

如身本來面目地知道身,

如心本來面目地知道心。

 

奢摩他是有所為的,

並且有所為之後需要呵護,

否則它便會退失,

而毗鉢捨那

則不存在「必須」或「禁止」,

它僅僅涉及:

如其本來面目地知道。

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有些人聲稱隆波帕默的教導是什麼都不需要做,這不是事實。隆波的教導是:要學會覺知自己。對嗎?不走神也不聚焦緊盯,達到這一點需要練習和有所為。

 

一旦心能夠覺知自己,就開始觀色與名的工作,不干預它們——不迷失其中而因滿意或不滿意去干預。但如果滿意或不滿意已經生起了,就要進一步及時去知道它們,這樣才不會繼續干預下去。

 

大家去吃飯吧。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