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06B885-F335-4945-B07B-7A1FE4F77F48.jpeg

【火化儀式上的法語甘露】1/2

          2019.5.27

 

[隆波帕默]

 

要覺知自己,別走神。

 

那些坐在外面的人也可以坐到裡面來。誰想坐進來就坐進來吧,裡面有很多空地。別搶,別搶,那邊也可以,好了。大家要坐得舒服些,想要盤腿而坐也是可以的。在講法時,有空位是不划算的。

 

今天我們聚集在這裡,是為了參加阿紫的火化儀式,在她死前的星期五,有幾個中國人來到寺廟,隆波指導(中國人)的時候, 她還在一旁(當)翻譯。但三四天後,她就過世了。

 

當一個好人去世時,大家都會覺得惋惜。她並不是泰國人,她來自中國。但她待在泰國是為了協助佛法的傳播。她利益了非常多的人,而且她非常可愛和值得尊重。來參加葬禮的泰國人非常多,沒有人邀請他們,他們都是自發前來的。某些葬禮來參與的人數也許更多。比如那些高官富豪死了,可能會有成百上千人去參加。但阿紫只是個普通人,只是一位普通的修行人,(雖然)來參加她的葬禮的人不多,可來的這些人的內在品質卻很高。雖然「量」不多,「質」卻非常高——幾乎全是修行人。

 

她利益了非常多的人,尤其是中國人。她利益了很多人,她幫忙將隆波教導的禪法弘揚出去 。她的心地非常好,為什麼呢?因為她具備了幾個優點。

 

比如,首先她有佈施,而且她的佈施並非普通的佈施,不只是物質方面的付出,因為後者是很容易做到的;她是來幫忙法佈施的,(也就是)將法佈施出去。她協助這個工作已經好幾年了,以至於因此而學會修行的中國人的數量非常多。比如,而今學會覺知自己的人已經十分普遍了,且分離蘊界也已成為一種常態,許多人都可以做到。因此,她擁有的是品質極好的佈施,而且她是真心在做。如果是為了賺錢而工作,反倒更容易些。

 

阿紫一直在勤奮工作,由她協助進行的工作非常多。她有持戒,而且持得很好;再者,她還(一直)在努力訓練自己的心。她的心是具備禪定力的,而且達到了非常滿意的品質;她的心是安住的,在臨終時,覺性並未缺失。在死亡的整個過程中,(她的)心始終跟佛在一起。(她的)心是跟佛、跟寺廟在一起的,她的心非常光亮和愉悅。

 

她有佈施、有戒,而且有禪定,只是她的智慧尚未開發如量,還需要繼續用功,她可以在上面繼續(修行),(她)是完全能夠修行的。

 

而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要幫忙將她未竟的工作接過來。她已經把路鋪得很好了,我們要維護並將之延續下去。中國人要盡快學習泰文,這樣就可以共同來幫忙。現在已經有好幾個人在學習泰文了。

 

死亡何時會降臨在自己身上,這是不確定的,什麼時候都有可能。

 

隆波已經看過太多了,「稍不留意就死了」的例子非常多,完全始料未及。有些人提前預知自己將死,有些人卻渾然不覺。包括阿紫,事先根本沒有料到,完全被「業」給屏蔽了,怎麼也看不出來。在通常情況下,隆波的眼神是很快的,誰一生病,隆波立刻可以看出來。在她去世前五天,隆波看到她還非常亮堂,看不出生病。沒有人會想到她得了重病,連她自己也沒意識到。

 

因此,死亡不會提前通知我們,這取決於我們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我們之所以來學法和修行,就是為了訓練自己的心,以至死期降臨時,萬事俱備。

 

那些怕死的人是由於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確定自己死後將去往何方,會不會比現在更糟呢?作為修行者,我們有戒,有禪定,有在開發智慧,這就足以讓我們堅信——縱使不久便會死去,也不會下墮。

 

經典記載說,行者能夠分離蘊界以後,再思維身是無常或心是無常的,體認三法印。事實上,透過思維而體認自己身心的無常、苦與無我,這還不算是步入毗鉢捨那,經典稱之為小須陀洹(即小初果),還不是真正的初果。心安住成為觀者以後,看到身是一部分,心是觀者。然後去思維身是無常的、苦的、不是我;心是無常的、苦的,不是我。

 

比如(大家)昨天心情很好,但今天心境有些悲傷,說明心是無常的。這是經由對比不同時段的境界而體會到的三法印。又比如,之前的心(狀態)很好,現在不好了,這也是透過思維對比後看到的三法印,這種情形都稱為小須陀洹(小初果)。小初果的資產是可以避開下一世墮入惡道的危險,但下下一世還要繼續戰鬥,因為仍有可能會掉入地獄。若我們有在修行,那麼達到上述階段是沒有太大難度的。

 

首先,訓練心安住,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然後繼續去觀。比如:當下這一刻在坐著,看到身體坐著,這個身體是無常的——剛才身體並沒有坐著,剛才是走著的,現在才坐下。因此,身體的行、住、坐、臥是無常的。不管坐得多麼舒服,時間稍久就會發酸,這個身體始終在被苦逼迫著。一會冷,一會熱,一會痛,一會酸,一會餓,一會渴,一會要小便、大便,有時又會生病——身體始終是在被苦逼迫著。

 

又或者去思維:比如,剛才我們在吃飯,這個身體是一堆物質,不停地在新陳代謝,進食不久就要排泄,因此身體僅僅只是物質,並不真的是「我」、是「我的」,它完全依賴於世間物質而臨時存在,時間一到,必將離散。

 

再比如,我們來參加葬禮,她的身體原先跟我們一樣可以行、住、坐、臥,但是現在做不到了,沒有幾個小時就只剩下骨灰,根本找不到任何人形的蹤跡。假如我們參加葬禮的時候思維說:此身不久便會離散、死去,不再有任何人的影子存在了——如是不斷地思維,即便(修行)還沒有契入毗鉢捨那,但也算是極佳的開始了。

 

我們持續不斷地覺知身體,而後思維:身是無常的、是被苦逼迫的,身不是我,身體只是我們從世間臨時借來的物質而已,時日一到,就必須還給世間——這稱之為「在思維或在審思身體的三法印」。

 

又或是觀察心,感到此刻的心跟剛才不同,這也是在對不同的境界作比較。過去的心跟現在的心不同,說明它是無常的,這種情形依然不算步入毗鉢捨那,但是能夠做到也很好,(因為)這是我們真正修習毗鉢捨那的起點。心一旦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變成觀者,而後再觀自己的身與心。

 

最開始(我們)還是通過思維的引領來體會它們(身心)是呈現三法印的,但接下來,由於心曾經從三法印的角度去觀身與觀心,因此它會自行照見三法印,在毫無任何刻意為之的情況下,而自行獲得體悟。

 

比如,一覺知到身體,(我們)就即刻感到身不是我,在呼吸的「這個」不是「我」,這是自行感覺到的。因為我們已經具備了禪定,並且有覺性在感知身體,想蘊也曾經界定過「它是呈現三法印的」。一旦具備了上述因素,心接下來就會自行照見三法印。即使我們並沒有刻意要去照見身體的三法印,心也能自行照見。這樣的自行照見,稱之為「在真正開發智慧」和「已經在修習毗鉢捨那了」。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