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A6E4D-05BC-4074-AEB8-24C18AE70E73.jpeg

【為什麼心會受苦?】

   維安小參筆記

 

覺知思想的重點是把思想作為所緣來觀察。

 

(注釋:思惟是一種心理活動。當你是一個禪修的新手時,你不要試圖去持續地觀察思惟。你也不要立即回到你的基本的禪修目標,而避免去觀察思惟。當你意識到你在思考的時候,首先要覺知到那個想法或者念頭,然後提醒自己想法只是想法,念頭只是念頭。不要認為它是「我的想法或者念頭」。引用自《別輕視煩惱》)

[德加尼亞]


 

該做的事情我們不做,我們的心不會穩定;不該做的事情我們去做,我們的心也不會穩定。

  [德加尼亞]


 

德加尼亞禪師描述他早年持續練習的一個動力。

因為抑鬱症,德師開始持續的修習禪修,他發現,當他練習正念禪修時,他的痛苦減少了一點。就是這麼一個領悟,帶領著他持續地練習。同時,他持續練習為了去瞭解——「為什麼心會受苦?」。

 

德師說,「我不是想去除痛苦,我是想瞭解痛苦。」

 [德加尼亞]


 

覺知不是強迫自己去覺知,覺知是自然的去覺知。所以我們要持續的去練習,直到覺知成為慣性,無需去強迫。

(這段開示是針對很多帶著貪心來練習的禪修者。)

[德加尼亞]


 

我們的習性反應是:遇到可意的所緣,心就喜歡,遇到不可意的所緣,心就不喜歡。這是一種舊的習性反應。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遇到可意的所緣,就會有評判心認為這是「好的」。遇到不可意的所緣,就評判為「壞的」。禪修者要學會的一點是,可意或不可意的所緣,本質上就是「所緣」。所緣的含義就是,被心所知道的對象。

 

當你真正理解所緣的含義,心就不會去評判這是「好」或「壞」的經驗。所以我們要正思維,禪修者應該非常善巧的理解「好」或「壞」的經驗都是所緣。這樣,你的修行才能進步。

  [德加尼亞]


 

德師一直提醒要持續的去覺知。但是如果禪修者貪求覺知持續,這個就是貪心。這個貪心會讓禪修者的練習非常的累。對於初學者來說,持續覺知是不可能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覺知斷斷續續也是可以的。

 [德加尼亞]


 

覺知的工作只是收集資料。

 

(補充解釋:你從收集數據開始,越來越多的數據變成信息,信息發展成知識,巧妙地運用這些 知識就是智慧。 我們在禪修中也是這樣。當我們觀察我們的經驗的時候,我們收集數據。一旦我們有了足夠的數據,我們就叫它信息。像這樣,一個禪修者持續地給幾條信息流供應數據:關於身體的數據供應給身體變化過程 的信息流,關於心理變化過程的數據將會累積為感受、情緒等的信息。 把所有的這些信息放在一起,才可能對身體、心理兩種過程的相互作用產生理解,這就是知識。 覺知就是在數據層面工作;覺知只是收集數據。《僅僅覺知是不夠的》)

 [德加尼亞]


 

如果我們真正瞭解瞋心的弊端,那麼心再也不可能生氣。

 [德加尼亞]


 

瞭解因緣法後,就能瞭解「無我」。

 [德加尼亞]


 

佛法是特別適合人類的,因為人類對於五欲的快樂很快就會覺得無聊,而佛法是非常有趣,不會讓人覺得無聊。

[德加尼亞]


 

不要去注意看到的內容和聽到的內容,而要去注意看和聽的自然過程。

[德加尼亞]


 

自然法的含義是有因有果的身心自然過程。

 

(補充解釋:我常強調的是正見。我們要明白身心當下所有的現象都是自然法,每個人都有善心和不善心, 無論是善心或不善心,這些都不是「我」或屬於「 我的」,都是自然法。 一般人的邪見都很強,認為這個身體就是「 我的身體」,這個心就是「我的心」,這錯誤的認知 是一種很牢固的觀念。我們要改變這觀念,明白身 心一切現象都是自然過程,不屬於個人的。 熱是什麼?熱是個人所擁有的嗎?熱就是熱, 冷就是冷,與個人無關,不是屬個人的,不是「我的」,這就是自然法的意思。選自德師《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

 [德加尼亞]


 

我們很容易被捲入到貪心中去,首先是因為我們一生都在跟隨著貪心,其次是因為錯見,「我」喜歡、「我」得到、「我」滿足。

[德加尼亞]


 

佛陀教導我們修習八正道,可是我們平時練習的都是與八正道相反的。所以我們現在試著用正見、正思惟去修習,慢慢使我們的心開始180度的翻轉。

 [德加尼亞]


 

不要害怕煩惱或不善法。你要去真正瞭解,煩惱有多麼糟糕?

[德加尼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