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5706061-4062773535.jpg

洞見實相30/38 第八章 生活與禪修1/4

[岩松]

 

如何把修行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

 

如何把修行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這個問題恐怕是絕大多數修行者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

 

首先,談談我個人的經驗。由於我是一個大學老師,平時不用坐班,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因此,在練習的當初,我對這個問題看的很淡,因為我可以拿出很多專門的時間來練習。我每天只是有規律地練習,每天都拿出專門的時間,練習68個小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並沒有要求自己去知道肢體的動作。除了練習,其餘的時間就和修行之前一樣地去生活。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做法是非常合理的。因為我沒有老師指導,也沒有同修,完全是靠自己,每天練習68個小時已經夠多了,如果再在其餘的時間內去培養覺性,那身心一定會搞得很緊繃。如果當初身心繃緊,其結果肯定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2003年至今,我練習隆波田教導的內觀已10年有餘。隨著練習時間的累積,覺性不斷的提高,我發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對於肢體動作知道的越來越快,就拿從凳子上起立這個最基本的日常動作來說,起初從坐著到站立起來的整個過程,可以說完全不知道;漸漸能知道後半段的動作;再後來能知道的動作過程越來越往靠前;直到現在的身體只要一動,就立即能知道。所知道的動作也越來越多,例如眨眼、彎腰、低頭等。

 

這種知道是自然達成的。沒有任何的刻意,沒有任何的用心。如同那句成語,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是覺性不斷增長的結果。

 

其次,再談談學生的情況。我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發現不少有心的學員由於平時工作比較忙,無法拿出很多專門的時間來練習,於是就在工作和生活中刻意強迫自己去知道肢體的動作。他們練習一段時間後來參加課程,我發現這些人中大部分都修偏了,修成了奢摩它(samatha),而非是毗婆舍那(vipassana)。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一是因為初學者的身心狀態,並不具備在工作和生活中修行的能力。當今社會,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普遍感到壓力很大,身心緊繃,焦慮、緊張、失眠各種身心現象就會伴隨而生。在這種身心狀態下,那顆直觀的心(覺性)根本無法生起。此時,如果刻意(用心)強迫自己去知道肢體的動作,就會變成專注,那就不是修毗婆舍那(vipassana)了。二是初學者的期待心理。很多人抱著期待結果的心理去練習,從而使身心變得緊繃。

 

鑒於上述情況,給大家的建議:

 

一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要把自己搞得忙忙碌碌,身心疲憊,儘量讓身心處於一種自然放鬆的狀態。

 

二是儘量多拿出專門的時間來練習規律動作。減少不必要的應酬,不看電視等。對於立志想解脫的人來說,即使再忙綠,也一定會擠出時間練習的。

 

三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肢體動作能知道多少就算多少,不要苛求每一個動作都知道。

 

四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練習,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應該急於求成。

 

就像學游泳一樣,首先應該在教練的指導下,在游泳池裡夯實基本功,不要急著去大海裡游泳。大海裡風大浪高,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會被淹死的。修行也是如此。拿出專門的時間練習規律的動作,就如同在游泳池裡訓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來練習,就如同在大海裡游泳。

 

隆波田說,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要覺知每一個動作,例如:洗衣、掃地、寫字、洗碗等。覺性將點點滴滴地積累,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裡而裝滿它。這段話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這段話是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講的。

 

因為那個年代的人,沒有多少壓力,身心放鬆,不用刻意就能夠做到自然的知道。再者,泰國是一個微笑的國家,也就是說,泰國人活的比較輕鬆悠然。因此,這段話適合那個年代的泰國人。

 

當代中國的初學者工作壓力大,身心緊繃,工作和生活總是忙忙碌碌,覺性無法顯現。因此,上述那段話對於當代中國的初學者就不一定適合了。

 

真正的幸福是什麼?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可以說人人都在追求幸福。那麼究竟什麼是‘幸福’呢?

有一次中央電視臺作了一個調查訪問,採訪了很多人:‘你(活的)幸福嗎?’大約 70%的受訪者回答是幸福的。在這些受訪者眼裡,所謂的‘幸福’就是:事業成功了是一種幸福,得到別人的認同是一種幸福,住上了大房子是一種幸福,有了自己的私家車是一種幸福,能吃到想吃的美味是一種幸福,能穿上漂亮衣服是一種幸福,能到處去旅遊是一種幸福, 等等。

 

事實上,上述所謂的‘幸福’就是當身心出現一種愉悅的感受時,緊緊地抓住它,不讓它消失。當愉悅的感受消失後,人們便再追求更大的名譽,更多的金錢。因為名譽和金錢能產生身心的愉悅。

 

從表面上看,人們是在追逐金錢和名譽,實際上,人們是在追逐愉悅的感受。

 

世間人所追求的幸福,就好比一個得了一種很癢的皮膚病的人,能夠用各種抓癢工具去抓癢而得到的一種快感。因此,所謂的‘世間的幸福’就是抓癢時所產生的快感。世間的抓癢工具很多,有金錢,名譽,情人,可口的美食,舒服漂亮的衣服,名牌小車,寬大的房子等等。不同的抓癢工具有不同的快感。

 

由於人們的愚癡和無知,不知道這種感受是無常地,是抓不住地,是稍縱即逝地。人們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追逐著這種感受,盲目地活著。

 

感受分為三種:

苦受,樂受(愉悅的感受),捨受(不苦不樂受)。依據佛陀的教導,執著任何感受都是苦。

 

真正的幸福不是愉悅的感受,而是內心的清淨,和諧,安詳和自由。真正的幸福與名譽、金錢沒有任何關係。那些追求真正幸福的人是不會追逐名譽和金錢的。因為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名譽和金錢所產生的快樂是無常的、不究竟的,是稍縱即逝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