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152.jpg

台灣 何孟玲 老师分享
   
衹要是凡夫,肯定會有貪愛。心中有貪愛,符合一個凡夫的心的特質。如果認為自己沒有什麼貪愛,那表示不夠瞭解內心。問題不在於有貪愛生起,而是貪愛生起時我們有沒有去覌照。如果每次貪愛生起時,我們都能試著去覌照,那麼就在觀照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在修行了。
  
不用拿書本裡面講的,或者別人的狀況來對照攀比。記得之前反復有跟你提醒過了,修行的時候這些資料庫是關起來的,要當自己是一個完全都不懂的人,就像新生嬰兒初次認識世界一樣。你的問題極大可能在於你懂得太多了,會在觀照過程中去找尋你要的東西,使得這些知識概念,反過來變成困住你的東西。有一類人懂得多也沒問題的,他非常清楚知道如何在覌照中放下,衹是純然觀照,如果能這樣,那也不會有障礙。
  
當下身心出現什麼樣的現象,就衹是純然地觀察。每個當下出現的現象,就是最應該出現的現象,具有同等的價值。不是說出現微細的現象才叫作好、有進步;出現平淡的現象叫不好、沒進步。
   
即使說,這輩子所出現的現象都是平淡無奇的,那也是在累積波羅密。未必每個人在這一輩子都會有明顯的觀智進展,可能有很多修行者,一輩子也沒不會有覌智,那又怎麼樣?修行又不是只有這一輩子的事。當我們該具備的因緣條件還沒有具足,當我們須具備的波羅密還沒有成熟時,觀智不出現,也是自然的、必然的結果。急什麼呢?想要在一個月內有成績?三個月內有成績?該放下3分的內心執著,才有可能踏前一步,卻只放下2.9分,即使沒有放下的只是那麼一絲絲,就是還沒成熟。
   
在每個當下,做該做的事情。把握每個當下,就好像,你的生命就只存這麼一個當下,還有時間排斥外境嗎?還有時間打閑岔,妄想紛飛嗎?
 
如果當下有正念,心就會趨於平穩。如果當下有覌照,心就會趨於柔軟洞察。
 
把握可以修行的時機,這是深入認識自我的時刻,看看濃縮後的生命縮影,如何展現出濃郁的貪嗔癡。

 
耐心,甘於平淡,甘於乏味,也是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