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43715_877225819069974_553855867652526582_n.jpg

森林裡的一棵樹

◎阿姜 查

.流浪漢
當我們失去了真正的歸宿時,就像一個沒有目標的流浪漢,流落街頭。這邊走走,那邊
晃晃,一回兒落了腳又得流浪他方。在我們回到真正的家之前,無論如何,都會覺得不

舒服,就如同一個離鄉背景的旅人。只有當他再次回到家時,才能真正輕鬆自在。

在這世上我們找不到真正平靜的地方,這是世間的本質。就以關照你自己的內心代替向
外的追求吧!平靜是在你心找到的。

當我們憶念起偉大的佛陀,他所說的是那麼真實,我們感到他是多麼值得尊敬啊!當我
們看到事物的真相時,即使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地去實踐過佛法,也仍看得到他教導的法
。然而,就算我們擁有佛法的知識,而且曾學習和實踐佛法,卻仍見不到真理,那麼我
們依舊像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

.香蕉皮
當你們了解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如香蕉皮一樣無大用處時,那麼你們就能自在地行走於世
上,不會被各式各樣、來來去去、令人愉快或厭惡的事物牽動、擾亂、苦惱。這是引領
趣向解脫的道路。

.盲人
身和心不停地在生生滅滅,「行」一直處於遷變的狀態中。我們無法如實地透澈這一點
,是因為我們仍頑固地深信虛妄不實的事物。好像一位盲人帶路,這怎麼安全呢?他只
會引導我們走入濃密的森林之中,看不見的他,怎麼能帶我們走到安全的地方?同樣的
道理,我們的心被種種的「行」所矇蔽,以至在尋求快樂的同時造做苦;在尋求平靜的
同時造了障礙。受矇蔽的心只會有種種的痛苦與障礙,但,我們卻一再地就犯,然後只
會怨天尤人。我們會造惡因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對一切事物的實相與對「行」毫無認知,
而且還一再地去執取它們。

.一瓶藥
我們可以將修行比喻為一瓶醫生留給他病人的藥。瓶上寫了詳細的說明,指示病人如何
服藥,但是,如果這位病人只是閱讀瓶上的說明,無論讀上數百回,都將困死在這兒,
永遠得不到藥物的治療。在他死亡之前,還會懷恨地埋怨醫生無能,以及那些藥物並沒
有治好他。他會認為醫生是個江湖郎中,或說那些藥物毫無作用,殊不知他只是花時間
在檢查瓶子以及閱讀瓶上的說明書,卻沒有聽從醫生的叮嚀而服藥。不管怎麼樣,如果
這位病人聽從了醫生的勸囑,照著藥方按時服藥,他便能夠痊癒。

醫生開的藥方是為了除去生理上的疾病;佛陀的教法則是治療心理疾病的藥方,使心回
復到自然健康的狀態。因此,佛陀可稱是一位治療心理疾病的醫生,而我們每一個人都
有心理的疾病。當你看到這些疾病時,難道不會合理地去尋求佛法做為依靠,就如同拿
藥治療你自己的病一般嗎?

.嬉戲的孩子
我們的心性反覆地思維之後,將會了解,心就只是心,不會有別的了。我們會明白,心
就是心,這是它的本然。如果我們清楚地看清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去執著念頭和感覺,
只要持續不斷地告訴自己:當這顆心如實地瞭解,它就能放下一切。雖然仍會有念頭和
感覺,但是,每一個念頭和感覺都將失去作用。

就像有個活潑好動的小孩子惹你生氣,你會責打他,但是,事後你逐漸明白活潑好動是
小孩子的天性,於是你會任他去玩。你放下了,你的煩惱也就消失了。為甚麼煩惱會消
失呢?因為,現在你已經接受了小孩子的天性,對事物的看法也已經改變,而且已經接
受事物的真實面目。你放下,然後你的心將會變得更平靜。現在,你已經有了正見。

.椰子殼
欲是染著的,但首先我們必須有欲才能開始修行「道」。假設你到市場去買椰子,提者
它們回來時,路上,有人問你:「你為甚麼要買這些椰子呢?」
「買來吃啊!」
「你連殼也吃嗎?」
「當然不。」
「我不相信。如果你不打算吃殼,又為甚麼要買椰子呢?」
好,你怎麼說?你要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是靠著欲望起修的,如果我們沒有欲望,我們就不會去修行的。你知道嗎?!這樣
思維可以產生智慧。例如,那些椰子:你要連殼子也一起吃下去嗎?當然不!那又為甚
麼要椰子殼了?因為椰子殼的用途是將椰子給包起來,吃了過後,再將殼給扔掉,就沒
問題了。

我們的修行也是如此。我們不是要吃殼,只不過現在還不是丟掉殼的時候。我們先將它
們收藏起來,就好像我們是倚考欲望修行一樣,修行便是如此。如果有人硬要說我們連
椰子殼也吃,那是他們的事,與我們無關,只要我們清楚自己在做甚麼就夠了。

.烹飪
首先,我們要訓練我們的身和口遠離穢惡,這就是功德。有些人認為功德是整天整夜地
背誦巴利文的經句,但事實上,只要使你的身、口清淨無瑕疵,就是功德了。這並不難
解,就像在烹調食物,我們放一點點這個,放一點點那個,直到恰到好處、美味可口為
止。一旦調配出來美味的食物時,就不需要再添加任何的東西,因為正確的佐料都已經
加了。同樣的道理,確定我們的身行跟語言沒有缺失,這樣就可以帶給我們“美味”和
恰到好處的功德。

.瘋子
假設一日清晨,你正在路上要去工作,有個人無禮地向你叫喊辱罵,霎時,你一聽到這
辱罵聲,正常的心便立刻轉變了,你覺得很不舒服,覺得很憤怒和受辱。

幾天以後,另一個人來你家拜訪,並且告訴你:「嘿,前幾天辱罵你的那個人是個瘋子
,精神失常,已經好幾年了!他都是這樣辱罵每個人,但是沒有人會去在意他說的話」
當你聽到這兒,霎時,自在起來了,那以往積鬱在你身上數日的憤怒和不快,完全地消
融了,為甚麼呢?因為現在你以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前,你還不知道時,認為那個人是
正常的,所以你憎恨他,同時也導致你痛苦。一旦真相大白,事過境遷,事情都不一樣
了、「噢,他是個瘋子!事情原來如此。」

當你了解到這點時,你覺得很舒服,因為你已親身體驗。瞭解了以後,你就能放下。假
如你不明白真相,就會去執著。當你認為那位辱罵你的人是正常時,你可能會殺了他,
但當你發現事情的真相--他精神失常,你便覺得舒服多了。這就是了解真理。

一個見法的人也有類似的經驗。貪、瞋、痴的消失,是以同樣的方式消失的。當我們不
了知這三毒時,我們會認為:「我能夠怎樣呢?我的貪和瞋如此熾盛」這並不是清明的
認知,跟以為那瘋子是神智健全其實是一樣。只有當我們最後知道他精神失常時,我們
的焦慮才得以釋懷。沒有任何人能告知你這些,唯有當心親自體認時,它才能絕滅和捨
棄執著。


.一杯水
來拜訪我的人中,有很多在社會上已有著高等的地位,他們當中有富商、大學畢業的、
教師與政府官員。他們內心充滿對事物的種種看法。他們太聰明了,以致聽不進別人的

話。這就像一杯水。如果一個杯子裡充滿了骯髒不新鮮的水,它並沒有甚麼用處。只有
當骯髒的水倒盡,它才有可用之處。你們必須先除去你們充滿意見的心,然後才能領悟


我們的修行是超越聰明與愚痴的,如果你認為你很聰明、富有、重要、是佛學專家,這
就掩蓋了「無我」的真諦了。你所見到的只是自己--我、我所(有)。然而,佛教是放
下「自我」的。那些太聰明的人將永遠學不到東西,他們首先必須除去他們的才智--
空掉他們的“杯子”。

.築堤
定力訓練,是使心能安定和堅毅的修行,也是能帶給心平靜。通常,我們這顆未經訓練
的心是搖擺不定的,要控制它很困難。心隨著感官外馳散亂,就像水到處流一樣。雖說
如此,人類卻懂得如何控制水,而使它更有益於人類。人類很聰明,他們知道如何築堤
防水、興建大型水庫和渠道--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治理水,使水能更充分地被運用而不
至於到處亂流,最後流到最低處,而浪費了水的功能。

同樣的,這顆已經“築堤”、被控制、經常訓練的心,將會獲得難以計量的利益,佛陀
自己教導說:「已被控制的心,會帶來真正的快樂,因此,為了最大的利益,你們得好
好訓練你們的心!」相同地,我們週遭所看到的動物--大象、馬、水牛等等,在他們
能被利用來工作之前,都必須先受過訓練,也唯有在訓練之後,牠們的力量才能帶給我
們利益。

同樣的道理,已“築堤”的心將帶來比一顆未經訓練的心還要多倍的福澤。佛陀和他的
聖弟子們,和我們都一樣的同一個方法下起步--有一顆未經訓練的心。但是,看看他
們後來是如何成為我們所尊敬的對象,並且看我們能從他們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
真的,看看從這些曾經驗心的訓練而為了達到解脫自在的人們身上到底帶來了甚麼樣的
利益給整個世界,在所有的職業中或任何的情況下,一顆受過控制與訓練的心是套更好
且能幫助我們的設備,訓練過的心可以保持我們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得心應手。並且
要發展和培養理性,以便控制我們的行動。只要我們追隨這顆訓練的宜的心時,最後,
喜悅也會隨著增長起來。

.深洞
大多數人想行善只是為了功德,但是他們卻不願捨棄惡行,這就叫做“洞太深了”。

假設有一個洞,洞下面有東西,現在只要有人將他的手伸進洞裡卻摸不著底面的話,他
就會說:「洞太深了。」如果有百或千個人將他們的手伸進洞裡,他們也同樣會說:「
這個洞太深了。」可是,卻沒人說是自己的手太短了!我們必須回到自己身上,退一步
反觀自己,不要埋怨是洞太深了,而應該回過頭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如果你可以看透這
點,那麼,你的心靈之道便可得以更上一層樓,進而尋找到快樂。

.髒衣服
如果我們身體是髒的,所穿的衣服也會邋逿不堪的時候,我們的心也將感到不舒服和沮
喪消沉,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們保持身體潔淨、整齊的衣服,這種種便能使我們的
心輕快高興起來。

同樣的,不受戒律,我們的身行和言語也就不清淨,因此而造成心理的不快樂、苦惱而
沉重。如果我們遠離了正確的修行,這會障礙我們進入我們心中真正的佛法。健全的身
行和言語在於一顆正確訓練的心本身,因為是心傳達命令給身和語,所以,我們必須由
“訓練我們的心”來不斷修行。

.玻璃杯
我如何找到正見呢?我就簡單地以手中正握著的杯子回答你們。它對我們而言似乎是清
潔實用的,可用來飲水,更可以長時間的保存。所謂的正見是將它看做是已經破碎的玻
璃,不久“總要”破碎。如果你在使用它時,心存這種見解--它只是元素所組合而成
的杯子的形狀,終歸破滅。那麼不論它發生甚麼事,你都不會有任何煩惱。

同樣的道理,身體就像這杯子,它也將破碎、死亡,你們必須了解這個道理。但是,了
解這個道理並不表示你應該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不應該因此去打碎這杯子或丟掉它一
樣。杯子是個可以使用直到它自然破損的東西。同樣地,身體有如一輛車子,利用它直
到它回歸自然。你們該做的是去了解一切事物的本然。這種正見可以使你們無繫縛地生
存於整個變動的世界中。

.醉酒的人
任何人執著於感官就好比一位好酒者,只要他的肝臟還沒有被毀壞前,他就不知道甚麼
時候才算喝夠。他繼續沈荊其中,不知節制地喝,喝上癮了,到後來必定會生病受苦。

.鴨子
你的修行就好像養鴨子一樣。你的責任便是餵牠和給牠水。不管鴨子成長的快或慢都是
鴨的事,與你無關。放下,然後盡自己的責任。你的責任就是修行。如果修行的速度迅
速或遲緩,清清楚楚即可,別去強迫它。這種的修行具有良好的基礎。

.空
人們嚮往涅槃,不過,一旦你告訴他們那兒空無一物時,心裡馬上起第二想。但那兒甚
麼也沒有,空無一物。看看這兒的屋頂和地板:屋頂代表「有」,而地板也代表「有」
,屋頂和地板都可以讓我們站在上面,但是,惟有屋頂和地板之間的空間卻毫無立足之
地。沒有「有」的地方,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說,涅槃即是「空」。人們一聽到
這兒便退卻不想去了。他們怕會見不著自己的孩子和親戚。

這就是為甚麼當我們祝福在家人的時候,會說:「祝你們長壽、美麗、健康、快樂。」
他們就會很高興,但是,一旦你談起「放下」和「空」時,他們便不想聽了。但你是否
見過一個外表美麗、體力充沛或非常幸福的老人?沒有!但我們卻說:「長壽、美麗,
健康、快樂。」他們也非常歡喜。他們執著「有」,執著生死的輪迴。他們喜歡站在屋
頂和地板上面,鮮有人敢“站”在中間的「空」間。

.家庭
如果你想尋找佛法,它不在森林、山裡或洞穴中,而是在心裡。法有它自己及一切人共
通的語言,那就是「經驗的語言」。概念與經驗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就以一杯熱水來說

,不管任何人將他手指放入熱水裡,都會有相同的經驗--熱,我們可以用不同語言的
文字來表達。同樣地,任何人只要深入地洞察內心,不論甚麼文化、地域或語言,也會
有相同的經驗。如果在你們心中,嘗到了真理的滋味、法的滋味,你們會像一個大家庭
一樣,猶如父母、兄弟、姐妹,因為你們已嘗到了與所有人都一致的「心的本質」。

.肥料
我們的雜染好似我們的修行的肥料。如同我們取一些髒的東西--雞屎、牛糞,灑在我
們的果樹上,長出來的果實才會豐碩且香甜。在痛苦之中,有快樂;在煩惱(混亂)之
中有寧靜。

.火
世上沒有一朝可成之事,所以剛開始修行時,是看不到甚麼結果的。就像我常告訴你們
的譬喻:一個人試圖來磨擦兩根木棍取火,他告訴自己說:「他們說這木棍有火。」於
是便開始使勁地磨擦。他很性急,不斷地磨擦又磨擦,就是沒甚麼耐性,心想火,卻一
直沒有火的影子。他有點灰心,所以就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後來又再開始,但是到了那
時候,熱度都已經冷卻,所以進度的很慢,不久,他又停下來到一旁休息。他磨擦持續
的時間不夠久,以致一再地磨擦又磨擦,最後,疲倦了,就將整個工作停頓下來,再說
,他不只是疲倦,同時也變得愈來愈灰心,最後完全放棄很堅決地說:「這木棍根本沒
有火。」

事實上,他一直在做,但是卻沒有足夠的熱度可以引火,火一直潛在那兒,只是他沒有
持續到最後。除非我們能達到平靜,否則心將仍舊如前。因此我們偉大的導師說:「只
要繼續做,繼續修行。」我們可能會認為「如果我仍然不懂,我該怎麼辦才好?」但是
,除非我們如法修持,否則智慧是不會現前的。所以我們說要持續地修行。只要不停地
修行,我們就會開始思索自己的修行。

.魚
我們不想要欲望,但是,如果沒有欲望,何必修行呢?我們要有修行的欲望。「 想要」
,「與不想要」,兩者皆是雜染、煩惱、無明何愚痴。佛陀也有欲望。欲望一直存在著
,它只是心的一種現象。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是,沒有執著。我們的欲望,就好像
一條被捕於網中的大魚--我們需等待,直到大魚精疲力盡之後,便可以輕易捕獲它。
但我們得一直盯著它,使它無法逃脫。

.魚和青蛙
一旦你執著於感官時,就會如同上鉤的魚兒。當漁夫來了,盡管你怎樣掙扎,都無發掙
脫。事實上,你並不像一隻上鉤的魚兒,若說的話,其實更像一隻青蛙。青蛙是把整個
釣鉤吞進腸子裡頭,而魚兒祇是口被鉤住而已。

.魚夫
我們的禪定(靜慮)可以使我們開解。舉個例子來說吧:譬如有個正在收網的漁夫,網中
有條大魚,你能推想他收網時的心情是如何嗎?如果他深怕大魚跑掉,就會迫不及待地
把網強拉硬扯,在他覺察到之前,魚兒已經因為他太心急而不小心讓他跑掉了。

古時候,他們會這樣教我們:你們應該慢慢的來,小小心心地收網,以免讓魚兒逃脫。
我們修行也正是如此,慢慢地靠修持來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小心地收網以免遺漏了。有
時,我們會遇到不喜歡修行的時候,也許我們不想了解,也不想知道,但是我們卻要繼
續修行下去。繼續為修行摸索下去。所謂的修行是如果喜歡修行,就要修行;不喜歡修
行,也一樣要修行,就是要持之以恒。

我們若是精進修行,那麼,信心就會給我們的修行帶來力量。不過,在此階段,我們仍
然沒有智慧,縱使我們非常精進,也無法從修行中的到益處。這種情況會持續一段很長
的時間,因而使我們生起一種永遠無法尋到正道的感覺,也或許覺得自己達不到平靜,
或覺得自己沒有具備足夠的條件來修行,乃至認為「道」是件不可能的事。於是我們便
放棄了。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非常非常地小心,我們要以很大的耐力和毅力,猶如網起大魚一樣
--逐漸以修行來探索出自己的路,然後小心地把網收回,種種的掙扎才不會給我們造
成太大的困難,所以我們不能停下來,而要繼續收網。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魚兒累得不
能在掙扎時,我們就能輕而易舉地逮住牠了。這些都是修行通常會發生的事,不過我們
只須慢慢地修持和小心謹慎的將修行積聚在一起。我們就是用這種方式來思維的。

.手電筒
佛教不斷地告訴我們放下而不要去執著任何事物,這是甚麼意思呢?意思是要我們取而
不著。就拿這隻手電筒做比方吧!我們會想知道:「這是甚麼?」所以我們將它拾起,
才發現:「噢,原來是隻手電筒。」於是就會放下它。我們以這種方式來取。如果甚麼
都不取,我們能做甚麼呢?行禪或其他的都不能做了,所以剛開始我們必須先取。是的
,是欲求沒錯,但未來它將導引你至圓滿。

到這裡來也一樣。首先你必須想來這裡,如果你不想來,今天你們也不會在此地。我們
是因欲而有行動,但當欲升起時,不要去執著它,就好像我們不會去執著那隻手電筒一
樣--這是甚麼?我們撿起來,「噢,是隻手電筒。」於是就放下它。這就是「取而不
著」的含義。知道了後,就放下,不要愚痴地執著事物,但要以智慧「取」,然後放下
他們。善或惡,二者皆要全盤放下。

.高速公路
錯誤的知見是認為我們就是「行」,我們所快樂和不快樂。像這樣的了解是對事物的真
實本性仍未完全清楚的瞭解。所謂的真理是:我們無法強迫所有事物聽從我們的欲望,
他們都必須遵循自認的法則。

這有一個簡單的譬喻:假設你坐在高速公路中央,有很多汽車和卡車急撞你而來,你不
能生氣地對車子喊道:「不准行駛到這裡!不准行駛到這裡!」這是高速公路,你不能
這樣告訴他們,所以你該怎麼辦呢?你必須下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車子行駛的地方,
假如你不准車子在那裡,你就會痛苦。

「行」也一樣的,我們說是他們擾亂我們,如同我們靜坐時聽到噪音一樣,我們認為:
「噢!是那聲音在干擾我。」假如我們認為是聲音干擾了我們,我們將會因此而痛苦。
如果我們再深入的觀察,我們會了解,原來是我們出去干擾那聲音。聲音其實只是聲音
。假如能這樣理解,那麼聲音也只是聲音,我們可以讓它去!我們了解聲音是一回事兒
,和我們並不相干。這是真知真理,兩邊你皆看透了,所以才得平靜。假如你看到一邊
,痛苦!一旦看穿兩邊,便是遵循中道了。這是心的正確的修行,也就是我們所謂的「
修正我們的知見」。

同樣地,一切「行」的本質是無常和死城的,但是我們卻要捉住他們,背負他們,貪著
他們,我們希望他們是真實的,我們希望在不是真實的事物中發現真實!不管甚麼時候
,若有人有這樣的想法,並執著「行」就是他自己,他會痛苦不堪,佛陀要我們好好思
維這個道理。

.青蛙
越忽視修行,就會越忽略要到寺院裡來聽聞佛法,再來,心將會在沼澤裡越陷越深,如
同一隻跳進洞裡的青蛙。只要有人帶著釣鉤過來,這隻青蛙的命就不保了,牠毫無選擇
的餘地。最後只好拱手奉上自己的性命。小心!可別讓自己也掉進洞裡了。那時候,可
能會有人帶著釣鉤把你給釣起來。

在家裡,你常被孩子、孫子以及財產煩擾著,這比一隻青蛙還糟!你仍不懂得該如何去
捨離它們。一旦要面臨老、病、死的時候,你要怎麼辦呢?這便是那根來釣你的釣鉤,
你能往哪裡跑呢?

.果樹
當微風吹過一棵正開著花的果樹時,有些花朵便散落在地,另一些則仍留滯在樹上,長
成小小的青色果子;當風再一次吹來,一些青色果子也隨之掉落,在它們掉落之前,有
些已接近成熟,有些則已經熟透。

人,就像在風中的花朵和果實,也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中「墜落」。有的在胎中就夭折;
有的僅在出生幾天後就死了;有的在世幾年還未成年便去世;有的則英年早逝;而有的
人卻壽終正寢。當我們想到人的時候,應該連帶想起風中的果實--兩者都是非常不穩
定的。

我們的心中也一樣,當法塵生起,在心中糾纏和「吹」一陣子後,心於是「墜落」了-
-就跟風中的果實一樣。

佛陀了解一切事物不穩定的性質,他觀察果實在風中的情形,以此反觀他的弟子--比
丘及沙彌們,他發現:基本上,它們也是一樣不穩定!怎麼可能有例外呢?一切事物本
只是如此罷了。

.垃圾坑
如果你的心平靜而專一,它就是個很有用的工具,但如果你坐禪只是為了得到禪定的喜
悅,那是在浪費時間。坐禪是為了讓心平靜專一,而後用來觀察身與心的本質,用來更

清楚地看清它們,否則,只是讓心平靜,那麼心在那段時間裡也許是安詳無雜染的,但
這就好像拿一塊大石蓋住惡臭的垃圾坑一樣,當大石移開時,卻仍舊充滿著惡臭的垃圾
。你們必須善用禪定,不要只為短暫的快樂,而忘卻要正確地觀察身心的本質,這才是
真正的解脫之道。

.禮物
我們必須觀察身體裡的身體。不管身體裡有甚麼東西,去看看它吧!祇看到外表是不會
清楚的。我們所看到的頭髮、指甲等等,它們的漂亮迷惑了我們,所以佛陀教我們看看
身體的內部--身體裡的身體。身體裡面有甚麼東西?仔細地看清楚裡面!裡面有很多
東西會使我們很驚訝,因為即使這些東西在我們體內,我們卻從來沒有仔細地看過它們
。無論走到那裡,我們都會帶著它們,可是卻不認識它們。

就像我們造訪親友的家,他們送我們禮物,我們接受後,把它放入袋中,離去時卻沒有
打開來看裡頭是甚麼東西。最後,當我們打開它時,裡頭塞滿了毒蛇!

我們的身體也如此。如果我們祇看到身體的外表,就以為它很完美、很漂亮,這是因為
我們忘了自己,忘記了無常、苦、無我。如果我們觀察這身體的內部,其實是很噁心的
,裡頭根本沒有一樣美麗的東西。如果我們如實關照,不故意去美化它的話,我們將會
發現那真是醜陋的令人厭煩,接著就會生起厭離心。這種厭離的感覺並不是要我們仇視
這個世間,而是心逐漸放下了。我們看清一切事物都是不實在、不可靠的。不管我們對
它們懷有多大的希望,它們仍會無情地離去--無常的事物還是無常;不完美的事物還
是不完美。所以,佛陀說,當我們經驗到色、聲、香、味、觸、法時,應該要遠離它們
。不管快樂或不快樂,其實都一樣,所以放下它們吧!

.小草
你必須沈思,其目地是為了尋求平靜。一般人通常所指的平靜只限於心的安定,而非連
雜染也平定下來。雜染只是暫時地被壓制著,如同大石緊壓小草一樣。如果你把石頭移
開,小草將在極短的時間裡再次茂盛起來。其實小草並沒有死去,只是暫時被壓迫著而
已。

禪坐時也是一樣。雖然心很平靜,但是,雜染並沒有完全靜下來。因此,「三摩地」(
定)並不可靠,若要尋得真正的平靜,必定要增長你的智慧才行。沒錯,「三摩地」是
一種的平靜,可是,它就如那顆壓蓋小草的大石,不過是暫時的平靜罷了。智慧的平靜
是將大石放下就不去移動它,如此一來,小草永遠也不可能再重生。這就是真實的平靜
、雜染的永息、穩定的寧靜,它們皆來自於智慧。

.手
那些學習理論者和禪修者,彼此有些誤解。強調學習的人,通常會這麼說:「修禪定的
僧人只靠自己的看法,他們的教導是沒有依據的。」

事實上,從某方面來說,學習與修行這兩種方式,其實是同一件事。我們把它想作是手
心和手背,可能會比較容易了解。如果我們把手伸出來,手背好像不見了,其實它並沒
有消失,只是藏在下面而已。當我們再把手翻過來,會有相同的情形發生,手心哪裡都
沒有,只是藏在下面罷了。

談到修行時,這些都必須牢牢地記住,假使我們認為它「消失」了,就會改變心意而去
做研究,希望能在研究中得到結果。不過,無論你下多少功夫研究佛法,你將永遠也無
法了解佛法,因為你沒有依循真理來了解它。假若我們懂得佛法的如實本性,就會開始
放下。放下就是--除去執著,不再有執著,就算仍有,也會逐漸減少。研究與修行之
間,就是這種差異。

.坑洞
有時,面對不同的你們,我在教導時可能會有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但我的教導方
法其實很簡單。譬如,我看到有人沿著一條他不熟悉而我卻已有來回過多次經驗的路上
行走時,看到他快要掉入右邊的坑洞,於是我對他喊道:「往左!往左!」同樣地,當
我看到有人將要掉入左邊的坑道時,我會喊:「往右!往右!」導引的方法雖然不同,
但我教他們走向同一條路上的方向前進。我教他們要放下二邊而回到能夠抵達真實佛法
的中道。

.房子
所有我的弟子就像我的小孩,對你們,我的心中只有慈悲與關懷。如果我好像故意使你
們受苦,這是為了你們好。我知道你們之中有些人受過良好的教育,以及廣博的知識,
但教育程度不高、世俗知識知道不多的人較易於修行。學識廣博的人就好像擁有一棟大
房子,需要費力去清掃,但當房子清理乾凈時,就可以擁有寬闊的生活空間。忍耐!耐
心和毅力對我們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主婦
不要像家庭主婦一樣,洗碗筷時總帶著一副愁容。她一心一意地想把碗筷洗乾凈,然而
,卻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心竟是污穢的!你見過這種事嗎?她僅看到眼前的碗筷,其實,
她的視線已離自己太遠了,不是嗎?我說呀,你們有些人大概都曾有過這種經驗,也剛
好就是你們必須觀察的地方。一般人祗專心洗碗筷,卻讓自己的心染污了,這樣子不太
好。他們遺忘了當下的自己。

.狼狗
有一次,佛陀在他停留的森林中看見一集狼狗跑出來。牠站了一會兒,然後跑進矮樹叢
,又跑出來,隨後衝進穴裡又再跑出來。站了一分鐘,又開始跑了起來,接著又躺、又
跳……,原來那隻狼狗生了疥癬。當牠著站的時候,疥癬會入侵牠的皮膚,所以痛得拼
命跑。跑時仍覺得不舒服,所以停了下來。站著也不舒服,所以躺了下來,一會兒又跳
起來,衝進樹叢裏,一會兒又鑽入樹洞中,就是無法安定下來。

佛陀說:「弟子們,你們下午有沒有看見那隻狼狗?站著苦,跑也苦:坐下來苦,躺下
來也苦;牠怪是站著使牠不舒服,又說坐不好,跑不好,躺也不好。牠怪樹、樹叢、洞
穴都不好。事實上,問題跟這都無關,而是在牠身上的疥癬。」

我們就跟那隻狼狗一樣。我們的不滿足由於錯誤的知見。因為我們不自我約制感官,因
此責怪外界帶給我們痛苦。無論我們住在泰國、美國或英國,我們都不滿足。為甚麼呢
?因為我們的知見還不正確,只是如此罷了!所以無論我們走到那兒,都不會滿足。如
同那隻狼狗,等疥癬痊癒後,無論牠走到那裡,都將感到輕鬆愉快。因此,當我們除去
我們的不正見時,不管走到哪兒,快樂隨至。

.結
我們必須關照快樂和不快樂都是不穩固而無常的,也必須了解所有的感覺都是不長久、
不能執著的。我們能了解這一切,因為我們有智慧。我們應了解事物會如此都是順其本
然的。

假設我們有這種見解,就有如手執繩結的一端,只要能把這一端向正確的方向拉,結自
然會鬆弛而解開來,於是就不會再那麼緊了。

這跟明白萬事萬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道理很相近。在這之前,我們認為一切事物必須符
合常理,就因為如此,繩結只有被愈來愈緊。這種緊,便是痛苦。這樣的生活是非常緊
張的,所以,我們要把結鬆掉一些,然後放輕鬆。為甚麼要放鬆呢?就是因為太緊了。
如果我們不執著就可以放鬆了,一切都不是恆常的,也不會永遠一塵不變。

我們以無常的教導為基礎,明白快樂與不快樂均非恆常,兩者都不能依靠,也絕無恆常
的事物。有了這種認識,我們逐漸會不再信賴在心中生起的各種情緒和感覺,我們越不
信賴錯誤的知見,錯誤的知見就會相對地減小。這便是解結的含義,這樣做,結就會愈
來愈鬆,執著也會隨至逐漸根除。

.湯杓子
假若只有聽聞佛法而沒有付予行動,便如同在湯鍋裏的湯杓子,成天泡在裡頭卻不知湯
的味道。你必須思維和禪坐。

.樹葉
現在我們正坐在一個寧靜的森林裡,如果沒有風,樹葉會保持靜止不動。然而,當一陣
風吹來時,樹葉便會拍打舞動起來。

心,猶如那樹葉,當它與法塵接觸時,便會隨著法塵的性質而「拍打舞動」起來。只要
我們對佛法的了解越少,心越會不斷地追逐法塵。感到快樂時,就屈服於快樂;感到痛
苦時就屈服於痛苦,它總是在混亂之中。

 

.破漏的屋頂
我們大多數都祇是空談修行,根本就沒有付予行動。我們的修行就好像有人的屋頂漏了
水一樣,這邊漏水所以他跑到屋子的另一邊去睡覺。當陽光從那邊照射過來時,於是他

又捲回這邊,心裏一直想著:「何時我才能和其他人一樣有棟完好的房子?」一旦整個
屋頂破烈毀損時,他便立即搬離這間屋子。這並不是做事的方法,不過,大多數人卻都
如此。

.信
只要知道你的心的狀況,別因它們而感到高興或悲傷,不要執著!如果痛苦,看見它、
知道它、空掉它。猶如一封信--在你可以詳盡內容之前,必須先拆開它。

.木頭
如果我們砍下一塊木頭將它扔進河水裡,木頭便會漂向下流。假使這塊木頭不腐朽或停
滯在一旁的河岸,終究會漂流入大海。同樣的道理,修習中道的心,如果不去執於感官
耽溺或自我苦行的任何一端,必然會達到真正的寧靜。

在我們譬喻裡的那塊木頭,代表心,河岸的一邊代表愛,另一邊代表恨;或說岸的一邊
是快樂,另一邊是不快樂。所謂遵循中道,是瞭解愛、恨和快樂、不快樂的真實面目-
-祇是感覺而已。一旦獲得這樣的領悟,心就不會那麼輕易地漂向它們而被束縛。這就
是領悟的心的修行,不去滋養任何感覺的升起,乃至不會去執著它們。接著,心便自由
無礙地漂向下游,最後流入「涅槃海」。

.木材
假如你不花點心思去訓練你的心,它就會隨著它的本性,依然粗俗野蠻。心的本性是可
以訓練的,所以它才能有利地被應用。就拿樹來說吧!如果我們將樹原封不動地擱在那
兒,我們永遠也無法利用它們來蓋屋子,更不能將它製造成建築屋子所需的木材或其他
材料。總而言之,若有木匠想要蓋屋子,他會先去尋找樹木,在取的原木材料之後,再
加以有利地應用。那麼,在很短的時間裡,他就可以蓋起一棟屋子了。

禪坐與心的增長也是如此。你必須對這顆未經訓練的心--如同你會去森林裡取自然狀
態下的樹,加以訓練,這樣,心才會對自己更細膩、更清明,而且更為敏銳。

.蛆
快樂不是憑靠和我們相處的人有多少,而是來自於「正見」。如果我們擁有正見,那麼
無論我們行居何處,我們仍將是快樂的。

但我們大部份的見解都不正確,就如同一隻住在糞堆裡的蛆。蛆住在骯髒的地方,吃的
也是骯髒的,不過,這一切對蛆來說卻是無比舒適。假若你拿一枝筷子將牠從那堆糞便
裡剔出來,它會奮力掙扎地爬回牠的家。

我們也不例外。老師教導我們要有正見,但我們覺得很不舒服,一下子就溜回我們的惡
習與妄見,因為只有這樣做,我們才會覺得舒服。如果我們沒有見到一切妄見的有害後
果,那麼,我們便無法遠離他們。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你必須聽從你的老師,
這就是修行了。

.芒果
我們說戒、定、慧是所有聖者走向覺悟的必經之道。它們是一體的。戒即定,定即戒;
定即慧,慧即定。就像一個芒果,當它還是花的時候,我們稱它作花;當它結果時,就
改稱它為芒果;當它熟透時,我們稱它作熟透的芒果。同是一顆芒果,卻不停地變化,
大芒果從小芒果而來,小芒果會長成大芒果。要說它們是同一顆或不是同一顆都可以。
戒、定和慧也是如此相繫相連,到頭來都是同樣導向覺悟的大道。

我們必須了解:芒果,它最初出現時是一朵花,然後逐漸長成熟,不管別人怎麼叫它,
都沒關係。一旦芒果出生,便步向老熟,然後它會往哪裡去呢?我們要好好思維這個問
題。

有些人不想要老,當他們老了之後,顯得很不甘心。像這些人實在不應吃已熟的芒果!
我們為甚麼希望芒果成熟呢?如果時候到了它們還未成熟,我們就會以人工的方法促使
它成熟,不是嗎?但是當我們年老時,我們卻滿懷不願,不是嗎?有些人為此掉淚,他
們懼怕老死。若是這樣的話,那麼他們最好祇吃花,而不應吃成熟的芒果。如果我們能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能見到佛法。一切都能清楚明白之後,我們就平靜了。

.藥和水果
別跟那些不修行的人生氣,不要評論他們的過錯。只要時時勸導他們,當他們的心靈增
長時,自然會來求法。好像賣藥一樣,我們宣傳我們的藥,那些有頭痛,胃痛的人自然
會來服藥。不要我們藥的那些人,別去勉強他們,他們如同仍未成熟的青澀果實,我們
不能強迫他們成熟、甜美--就順其自然吧!讓他們自己長大、甜美、成熟。如果我們
這樣想,心就會釋然。因此,我們不必去強迫任何人,只要宣傳我們的藥就夠了。當有
人生病,他們自然就會來買的。

.商人
你做每一件事情,你都必須很清楚、很明白。當你看清楚時,就不再需要忍耐或勉強你
自己了。你有障礙與負擔,是因為你沒有認清這點。平和是來自一心一意地投入於工作
中,沒有完成的工作,會帶給你不滿足的感覺,無論你走到哪兒,都會羈絆著你,使你
擔憂牽掛。但你想要完成每一件事,那是不可能的。

就拿時常來看我的那些生意人為例,他們說:「當我的債務通通還清,財產也理清時,
我就來出家。」話雖這麼說,但他們何時才會結束而準備就緒?永無止期啊!他們用另
一個借款來償還債務,還清了一個又借一個。每位生意人都會想,如果能讓他從債務中
脫身,他就快樂了,然而還清債務是遙遙無期的。這就是世間愚弄我們的方法。我們就
這樣反覆地週旋著,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可悲。

.油與水
油和水是不同的,同樣的道理,因為有智慧的人和一位愚痴無明的人是不相同的。佛陀
生活在色、聲、香、味、觸、法的世界裡,但因為他是一位阿羅漢,所以他能遺物而不
逐物。自從他瞭解了心就是心,想就是想後,便漸漸地捨離而不執著它們。他沒有將它
們混淆在一塊兒。

心只是心,想和感覺也只是想和感覺;讓事物就只是事物吧!讓色只是色,讓聲只是聲
,讓想只是想,我們又何須費事地執著它們呢?如果我們以這樣方式去思考和感覺,那
麼,這就是出離和不執著了。我們的想和感覺將在一邊,而我們的心會在另外一邊,就
好像油和水--它們同在一個瓶子裡,然而,卻是分開的。

.孤兒
最後,人們會變的神經質。為甚麼呢?因為他們不瞭解這個道理!他們只是隨著情緒起
伏不定,而不知如何去照顧自己的心。當心沒人關照時,就像一個沒有父母照料的小孩
。孤兒是無所依靠的,而無依無靠的孩子是非常不安全的。

同樣的,如果這顆心沒有受到照顧,如果沒有用正見來訓練或培育品格,就相當麻煩了


.牛車
假設我們有一輛牛車和一隻牛來拉它,車的輪子並不是長的,但輪跡卻是長的。只要這
隻牛拉動車子,輪跡就會隨著車輪的拉動而延伸;輪子是圓的,輪跡卻是長的,若光看
靜止的牛車,是看不到車輪有任何長度的,不過,一旦牛開始拉動車子,我們就可以看
到輪跡也在我們後面一直伸長,只要牛不停歇地拉,車輪便會不停地轉動。然而,終有
那麼一天的來臨--當牛疲困脫牛軛時,牠走開了,只留下牛車在那兒,輪子也不轉動
了?時間一到,這牛車自然會分崩離折,構成車子的所有部份也將歸回四種元素:地、
水、火、風。

跟隨世間法的人們也是一樣!如果有人想在世間法裡尋找寧靜,他將無法停歇地像車輪
所輾出的輪跡一樣,繼續下去。如果我們不斷追隨世間法,我們就沒有的停止、沒得歇
息。只要我們很單純地停止追隨世間法,車輪便會停止不再轉動。不停地追隨世間法,
輪跡就會繼續不斷延伸,製造惡業也是一樣。只要我們再次地重蹈覆轍,一切將永無止
期。如果我們停止,一切也將停止。這樣是佛法的修習。

.水池
保持正念而且讓事物順其自然,那麼,你的心將在任何地方都安詳寧靜。好像森林中清
澈水池般的平靜,所有美好罕見的動物都會來取水飲用,你將清楚地看見世界上一切事
物的本然,你將見到許許多多美好、奇妙的事物的來去,但你仍卻是平靜的。這就是佛
陀的喜悅。

.雨水
事實上,心在它自然狀態下是純淨的,如同雨水一樣。假如我們把綠色滴入清澈的雨水
中,它就會便綠;如果滴進黃色,它就會變黃。

心的反應也是如此,當愉快的法塵「滴」入心中,心會感到愉快;如果法塵是不愉快的
,心也就跟著不愉快了,就像染了色的水一樣,變得「混濁不清」。

清澈的水遇到黃色會變黃,遇到綠色就會變綠,隨著每一次顏料的滴入,它都會隨之改
變。但實際上,轉為綠色或黃色的水,原本是清淨而清澈的。心本來的境地也是如此清
澈、純淨而不混濁,它之所以混濁,只因追逐法塵而迷失在情緒中。

.水流
肉身的老化和病痛並沒有錯,它只是順著它的本性。因此,導致我們受苦的不是身體,
而是自己錯誤的知見。當我們誤解時,一定會煩惱不已。


如同河裡的水,它很自然地會往下流,這是水的本性。如果我們站在河邊看著水急速流
下,卻異想天開地想讓它逆流而上,我們會因此而痛苦。我們會因為我們錯誤的思想和
想「逆水而上」而受苦。如果我們有正確知見,就會知道水必是往下流的,除非我們覺
悟和接受這事實,否則心將永遠動盪不安,永遠找不到平靜的心。

水必然往下流的道理,就如同我們身體的現象,它一度年輕,然後趨向老化,最後死亡
。不要期望有其他奇蹟出現,這不是我們所能挽救的。不要異想天開地想讓水逆流而上

.路
不論你身在何處,都要以關照和很自然的方式來認識你自己。如果疑惑升起,讓它們自
然地來、去。這很簡單--只要不執著。

如同你沿著一條路行去,時而會碰到一些障礙物。當你碰上雜染升起時,只要看透它們
,然後用放下的方法來克制它們。不要掛念已消失的障礙,也別憂慮未來臨的障礙,只
要把握當下。不要掛念路程的長短或你的目的地,因為一切都在變動當中。不論經歷了
甚麼事,都不要執著,最後,心就會達到平衡。那麼,無論是闔眼靜坐,或行走於繁鬧
的都市,心都會是寧靜安詳的。

.石頭
放下和「以空心修行」的教導是最令人不解,也是最和自己的觀念衝突的教法。當我們
以世俗的語言來理解這兩種教法時,我們會迷糊地認為我們可以為所欲為,然而它真正
的涵意是:如果我們背負著一顆沉重的石頭,不久以後,我們開始感到石頭的沉重,但
是我們卻不知道如何去放下它,所以我們一直都在承受這個沉重的負擔。如果有人叫我
們把石頭拋開,我們會說:「如果我把它給扔掉,我將一無所有!」如果有人告訴我們
,放下石頭後將能獲的一切利益時,我們不但不會相信他們,反而會固執地認為:「如
果我丟了它,我將一無所有!」因此,我們繼續背負這顆重石,直到石頭重得難以忍受
,我們也虛弱不堪且筋疲力竭時,只好放下它。

放下它之後,才突然間體會到放下的益處,我們立即覺得較舒適,也較輕鬆,並且明白
背負著一顆石頭是個多麼沉重的負擔啊!而在我們放下這顆石頭之前,我們不可能了解
放下的益處。我們也許又會再度扛起這個包袱,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樣做將會有甚麼
後果,因此我們能更輕易的放下它。「背負著沉重包袱是沒用的,相反地,放下,將會
來舒適與輕安」這樣的理解,是一個能夠逐漸了解我們自己的好例子。

我們的自尊,我們所仰賴的自我意識,就如同一顆沉重的石頭。如果我們考慮要放下自
我時,我們會懼怕沒有了它之後,將會一無所有。然而,當我們終於放下它時,我們將
覺悟到不執著自我的輕安和自在。

.螺絲釘
假使你經由禪坐清楚地看見到真理,那麼,痛苦將猶如一顆螺絲釘般地「轉鬆」開來。
當你轉鬆一顆螺絲釘,它退出來,不會像栓進去時那麼緊。心也是由放下和捨離鬆開來
的,而不被善惡、權貴、毀譽、苦樂緊緊地束縛。如果我們不知道真理,就好像不停地
在栓緊螺絲釘,直到它弄碎你時,每件事都會使你痛苦。當你「鬆開」這一切時,你就
自由了,而且平靜安詳。

.樹苗
禪坐中,你們必須一直維持正念,如同種植一棵樹苗。如果我們將樹苗種在一個地方,
三天後將它移植到另外一個地方,過了三天又將它再移植一次,最後,它將毫無成長和
結果的情況下死去。

禪坐也是如此,假使你只做了七天的禪坐就走了,後來的七個月你一直在任意染污自己
的心,事後在回來做禁語和獨處的七天禪坐,這就跟那棵樹苗沒有兩樣了。你的禪坐功
夫終將無法成長,最後,將在沒有產生任何真實的果實之情況下死去。

.銳利的刀
當我們說心停止時,是指好像已靜止一樣,不會到處波動攀緣。譬如我們有一把銳利的
刀,如果我們毫無選擇地隨意亂砍石頭、磚塊、玻璃之類的東西,刀子很快就會鈍掉。
我們必須只砍有用的東西。

心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放任我們的心,讓它亂跑,追隨無用的妄念或情緒,心很快就會
因為不得休息而疲憊。如果心沒有力量,智慧就不能升起,因為沒有力量的心等於一顆
沒有定力的心。

.蛇
人們厭惡痛苦而希求快樂,但事實上快樂正是痛苦的微細形態,而痛苦本身是一種較粗
糙的形態。我們可以將他們比喻為一條蛇,蛇的頭部表示「苦」,蛇的尾部表示「樂」
。蛇的頭部是很危險的,因為牠有毒牙,如果你觸碰牠,牠會立刻咬你一口,但是不消
說,即使你去抓蛇尾,同樣地,牠會立刻轉身咬你,因為蛇頭和蛇尾同在一條蛇身上。

同樣的道理,快樂和不快樂,或愉快和悲傷,是從同一條「蛇」--欲望,所生起的。
所以當你快樂時,心並不是平靜的。

例如當我們得到我們所喜歡的,像財富、威望、讚美或幸福時,所得的結果便是快樂的
,但是心中卻仍舊隱藏著不安,因為我們害怕會失去它。極為憂慮並非平靜,往後我們
可能真的失去這些,緊接而來的便是痛苦。因此,如果我們不清醒的話,即使是快樂,
繼之而來的便是痛苦。正如同抓住蛇尾一樣--如果你不放手,牠會轉身咬你。所以,
無論是蛇頭或蛇尾,也就是說,健全或不健全的狀況,他們都是輪迴的特徵,與無限的
變遷。

.蜘蛛
像這樣觀察一隻蜘蛛,可以令人生起智慧。蜘蛛會在任何一個適當的角落結網,然後守
在中央,靜靜地不動聲色。不久,一隻蒼蠅飛到牠的網上,當他一觸動了網,「碰!」
一聲,蜘蛛迅速地撲過去,用絲把牠綁住,牠會把昆蟲貯藏起來,然後再回來,不動聲
色的守候在它的網中央。

這與我們的心是一樣的。我們的心可以喻為蜘蛛,我們的情緒和法塵可以觀察各種昆蟲
。心常被各種環繞的感官所刺激,當根、塵接觸時,迅速地傳達給心識,經由心識徹底
的審視和檢察之後,又回到中央來。「回到中央」,意思是住於正念和正知,經常地保
持警覺,並正確、精密地做每一件事--這就是我們的中心。事實上,我們不須大費周
章,只要照著這個方法小心地生活就夠了。但並不是要我們漫不經心地生活,認為「沒
有必要禪坐或行禪!」因而忘記了所有的修行。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我們必須保持警覺
,就像蜘蛛守候獵物一般。這就是我們要安住的方法--保持警覺,謹慎的行止,時時
以智慧覺知。

.靜止的流水
你曾經看過流動的水嗎?你曾經看過靜止的水嗎?如果你的心是平靜的,就會像靜止的
流水一般。你看過靜止的流水嗎?你看!你祗看過流動的水或靜止的水,是不是?當你
的心平靜時,就可以開啟智慧。你的心將如流動的水,但卻是靜止的。心幾乎完全靜止
,不過,卻依然在流動。所以,我稱它做「靜止的流水」。

.香甜的水果
即使是一顆香甜可口的水果,在我們要知道它的味道如何之前,必須先嘗試它,即使不
曾有人嚐過那顆水果,它還是依然香甜可口,只是沒人知曉而已。佛陀的法也是如此。
縱然是真理,對那些全然不知的人而言,卻非真實。不論佛法有多完美、多優越,對他
們而言,都是無用。

.熱水瓶
讀讀你自己,而不是書。真理並不在外。那不過是記憶,而非智慧。沒有智慧的智識(
記憶),如同空的熱水瓶--假若你不倒水進去,也等於無用。

 

.口渴的人
有一個人走在路上,漫長的旅程使他口渴得想要喝水。他在路邊停下來求水喝,供水者
對他說:「如果你喜歡的話,就喝吧!這水色、香、味俱佳,不過,如果你喝下它,就

會生病,甚至病重而死或瀕臨死亡。」這位乾渴的人並沒有聽從勸告,他喝得像一個開
過刀被禁水一段時間的病人一樣,為水苦苦地哀求著:「給我水,不管結果會如何痛苦
,請讓我喝了在說吧!」於是他滔出一些水來喝,發現味道很不錯,便拼命的喝個夠,
不過也病得幾乎要了命。這都緣於他強烈的欲望而無法聽從任何的忠告。

這就是為甚麼人會被感官快樂所繫縛一樣。佛陀說它們都是毒,但因為他太「渴」了,
所以聽不進去。他啜飲色、聲、香、味、觸、法,更何況它們都是非常甘美,所以他喝
個不停,結果很快地喝上癮了,一直到死為止。

.刺
一切的事物都只是事物,它們不會給任何人帶來痛苦。例如一根非常銳利的刺,它會給
你帶來痛苦嗎?不,它只是一根刺,它不會主動去遭惹任何人,但是,如果你去站在它
上面,你就痛苦了。為甚麼會痛苦呢?因為你的腳踩上了刺。刺只管它自己的事,它不
會傷害任何人,會痛,是我們自己一手造成的。色、受、想、行、識……,世上的一切
事物都只是事物,是我們自己去遭惹它們。如果我們攻擊它們,它們會反攻擊回來;如
果不去干擾它們,它們也不會來干擾任何人。只要醉漢才會去找它們的麻煩。

.陷阱
佛陀說,我們的感官對象(外塵)是陷阱--魔王的陷阱。它是一個獵人的圈套,而獵人
就是魔王。

如果動物掉進獵人的陷阱裡,那種情形是很悲殘的。他們深陷其中動彈不得,無助地等
待設陷者的處置。你捕過小鳥嗎?當陷阱一觸發,「碰!」馬上被捕獲!強韌的陷阱很
快地抓住了牠。這時,不管鳥兒怎麼飛,也無法逃脫出網。牠慌亂地到處亂飛,但是卻
緊緊地被綁著。最後,只有等待設網的人前來。當獵人來時,鳥兒惶恐地就擒,無處可
逃!

色、聲、香、味、觸、法的陷阱也是一樣。它們逮到我們。而且緊緊地綁住我們。

.旅行家
理所當然地,想返回家鄉的人,絕不會是那些光坐著空想旅途的人,他們必須實際地一
步一步歷經整個過程,而且要依循正確的方向,最後才能返抵家門。如果一不小心誤入
歧途,可能會碰到像沼澤或其他難以克服的困境或險境,因而永遠也回不了家。

回到家的人便可以放輕鬆,然後舒舒服服的睡一覺。家,是能予身心舒適的地方。而今
,他們真正回到家了,然而,假使這旅者只是路過家門,或僅在家周圍圍繞,那麼,他
這一路的返家旅途,等於白費。

同樣的道理,走往契達佛法的路上,必須靠我們每一個人親自實踐才行,因為,除了你
自己以外,沒有人能夠代替你。此外,我們必須沿著戒、定、慧行去,直到我們發現心
中的清淨、光明、寧靜的福澤,這便是行旅在道上的果實。

但是,假使一個人僅僅擁有書本及經典上的知識,那也只是旅遊上對地圖或計畫的知識
罷了!縱使幾百年過後,永遠也不知曉心的清淨、光明和寧靜,這都只在浪費時間而已
。永遠得不到修行帶來的真實利益。老師,是指出道路的人,聽取老師的教誨之後,無
論我們是否要修行走這條路,以及而後所得的修行成果,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

.樹
我們可以從樹學習到佛法。一棵樹的誕生是有原因的,它順著自然界自然界的原則成長
,直到它成長、含苞、開花然後結果。當下樹正對我們演說,可是我們卻不能了解。我
們所見的都只是花和果實的呈現,卻不會將它帶入心中然後加以思維。因此,我們並不
知道樹在對我們說法。我們只會吃結出的果實,卻沒有思維:甜、酸和鹹,都只是果實
的本質,這就是佛法。接下來,樹葉老了、萎了,從樹上謝落下來,我們見到的只是樹
葉的散落;我們只會踩過它們、掃除它們,從不會徹底的觀照它們,所以都不知道自然
正教導著我們。過些時候,新的葉芽又長出來了,我們也見著了,但並沒有進一步地思
維。這不是透過內在反觀所知的真理。

如果我們可以將它們引領到內心來觀照,我們會忽然了解,樹的誕生與我們自己誕生的
道理其實沒有甚麼差別。我們身體的出生與存在是依靠某些條件,它們是地、水、火、
風。身體每一個部份都會依循它的本性而改變,這和樹沒有甚麼差別--頭髮、指甲、
牙齒和皮膚都在改變。如果我們了解事物的本然,那麼我們也將了解自己。

.烏龜
尋求平靜就如同尋求一隻有毛的烏龜,永遠也找不著。但是,當你的心成熟時,平靜自
然會來找你。

.枝與根
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已邁向死亡。我們的生與死是一體的。好像一棵樹,有枝就一定有
根,有根也必然會有枝,不可能有此而無彼。

可笑的是,面對死亡,人們是那麼的傷心悲痛,對與出生卻是那麼歡欣快樂。我想,如
果你真的要哭,最好為出生而哭吧!事實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根就是枝,枝就是
根。如果你要哭,就為根而哭,為生而哭吧!仔細想想,看清楚:如果沒有生,就不會
有死!

.未去殼的米
學習佛法的人若沒有深入了解其真實的涵義,就有如一條睡在一堆尚未去殼的稻米上的
狗。當牠飢餓的時候,牠會從那堆稻米上跳下來,尋找散落於四處的事物。雖然牠就睡
在食物的上面,但自己卻毫不知情,這是為甚麼呢?因為牠見不著米。狗不能去吃未去
殼的米,食物就在牠腳下,但牠卻不能吃,因為牠不知道那就是米。牠可能很久都找不
到可以吃的東西,甚至致死……在那堆稻米上。眾生便是如此。不論我們學了多少佛法
,如果沒有實踐,我們就見不到法;如果我們見不到法,便不知法是甚麼。

.水牛
佛陀確實教導真理,如果你仔細思維,其實是無法與佛陀爭辯的。然而眾生卻如水牛一
般,四肢若非緊緊地被綁住,牠不會乖乖服藥。一旦被綁住無法行動時,哈!現在,如
果你願意,就可以無後顧之憂地畏牠吃藥,而牠卻無法反抗。至此,牠便會投降了。我
們眾生也是如此,唯有當我們全然地被束縛於痛苦,以至無法掙脫時,我們才會放下我
們的無明。如果我們仍有餘力掙脫時,就會不肯輕易放棄。

.野雞
祇要真實的智慧還沒顯發出來,我們會一直把感官和它們所接觸的外境視為敵人;一旦
真實的智慧現起,無論如何,我們就不再視它們為敵人了反而成為引領我們進入內觀合
清明知見的門戶。

最好的例子就是住在森林裏的野雞。我們都知道,牠們非常懼怕人類。自從我在森林裡
居住以來,我在教導牠們的同時,也從牠們身上學習到很多東西。剛開始我撒一些米給
牠們吃,起初牠們很害怕,所以不敢接近米,但不久之後,牠們漸漸習慣了,而且也開
始期待。牠們原先以為米是危險的敵人。事實上,米並沒有危險性,因為牠們並不了解
米是食物,所以會害怕。當牠們最後知道沒有甚麼好懼怕之後,便毫無顧慮的吃起來了
。野雞是在這種方式下很自然地學習。

.滿園子的動物
人們總會認為西方人住在阿姜查的寺院裡,語言上一定有問題,但事實卻不然。因此有
人來問阿姜查:「您是如何教導那些外國弟子的呢?您會說英語、法語嗎?還是會說日
語或德語呢?」
「不會!」阿姜 查回答。
「那他們怎麼辦?」這個人問。
「這位居士啊!」阿姜 查問:「你的家園子裏有水牛嗎?」
「有的。」他回答。
「你有沒有牛,或狗、雞等……?」
「有的。」他回答。
「那請你告訴我,」阿姜 查問道「你會說水牛的話嗎?你會說牛的話嗎?」
「我不會啊!」
「很好,那牠們怎麼辦呢?」

 

 

(取自http://chakwos.pixnet.net/blog/post/144819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