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197.JPG

蕭式球譯

十四.小苦蘊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迦毗羅衛釋迦人的榕樹園。
  這時候,釋迦人摩訶男去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釋迦人摩訶男對世尊說:
  “大德,我長時間聽世尊說法,知道貪欲是心的污染,瞋恚是心的污染,愚癡是心的污染,但有些時候還有貪欲法佔據我的心,還有瞋恚法佔據我的心,還有愚癡法佔據我的心。大德,我心想: ‘我內裏有些什麼東西沒有捨棄,導致有些時候還有貪欲法佔據我的心,還有瞋恚法佔據我的心,還有愚癡法佔據我的心呢?’ ”
  “摩訶男,你內裏還有一種東西沒有捨棄,所以有些時候還有貪欲法佔據你的心,還有瞋恚法佔據你的心,還有愚癡法佔據你的心。摩訶男,如果你內裏捨棄了這種東西,你不會過居家的生活,不會受用欲樂;由於你內裏還沒有捨棄這種東西,所以你過居家的生活,受用欲樂。
  “摩訶男,貪欲只帶來很少味,但帶來很多苦、很多困擾,當中帶來很多患。即使聖弟子能以正慧如實看見這個道理,如果還沒有得到離欲、離不善法的喜和樂,或還沒有得到更高的寂靜的話,他還是會受貪欲的誘惑的。摩訶男,貪欲只帶來很少味,但帶來很多苦、很多困擾,當中帶來很多患。如果聖弟子能以正慧如實看見這個道理,及能夠得到離欲、離不善法的喜和樂,或得到更高的寂靜的話,是不會受貪欲的誘惑的。

“摩訶男,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以正慧如實看見貪欲只帶來很少味,但帶來很多苦、很多困擾,當中帶來很多患。但當我還沒有得到離欲、離不善法的喜和樂,還沒有得到更高的寂靜時,我知道自己還是會受貪欲的誘惑的;但當我得到離欲、離不善法的喜和樂,及得到更高的寂靜時,我知道自己是不會受貪欲的誘惑的。
  “摩訶男,什麼是貪欲的味呢?摩訶男,有五欲。這五種欲是什麼呢?眼識別色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耳識別聲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鼻識別香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舌識別味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身識別觸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摩訶男,這就是五欲了。以這五欲為緣,生起快樂和愉悅,這就是貪欲的味了。
  “摩訶男,什麼是貪欲的患呢?摩訶男,出身於各個種族的人,以各種技能來謀生,無論他做算師、會計師、農夫、商人、牧牛人、弓箭手或王職人員,都要受寒暑的煎熬,受風、熱、虻、蚊、爬蟲的侵襲,受飢渴所折騰。摩訶男,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摩訶男,如果他們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都賺不到財物,便會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心想: ‘我們白費努力,我們的精進沒有結果!’ 摩訶男,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摩訶男,如果他們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而賺取到財物,又會為守護那些財物而苦惱。心想: ‘怎樣才能不被國王取走我的財物,怎樣才能不被盜賊取走我的財物,怎樣才能不被大火燒毀我的財物,怎樣才能不被洪水沖走我的財物,怎樣才能不被自己不喜愛的承繼人取走我的財物呢?’ 當所看守保護的財物被國王取走、被盜賊取走、被大火燒毀、被洪水沖走或被自己不喜愛的承繼人取走時,便會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心想: ‘以前是我的,現在什麼也沒有了!’ 摩訶男,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摩訶男,再者,貪欲為原因,貪欲為因緣,貪欲為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導致國王跟國王互相爭執,剎帝利跟剎帝利互相爭執,婆羅門跟婆羅門互相爭執,居士跟居士互相爭執,父母跟子女互相爭執,兄弟姊妹跟兄弟姊妹互相爭執,朋友跟朋友互相爭執。當爭吵、爭罵、爭執不休時便互相動手,使用石塊、棒杖、武器,由此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摩訶男,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摩訶男,再者,貪欲為原因,貪欲為因緣,貪欲為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導致士兵拿起劍與盾,備好弓與箭,雙方列陣而戰。戰場上箭與矛橫飛,劍光閃鑠,士兵用箭射人,用矛刺人,用劍割人的頭顱,由此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摩訶男,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摩訶男,再者,貪欲為原因,貪欲為因緣,貪欲為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導致士兵拿起劍與盾,備好弓與箭,攻打城堡。戰場上箭與矛橫飛,劍光閃鑠,士兵用箭射人,用矛刺人,用滾油淋人,用大石擲人,用劍割人的頭顱,由此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摩訶男,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摩訶男,再者,貪欲為原因,貪欲為因緣,貪欲為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導致人們偷竊、搶劫、爆竊、攔途截劫、侵犯別人妻子。當被捉到時,國王對他們施以各種懲罰──以鞭鞭打、以藤條鞭打、以短棒打、截手、截腳、截手腳、截耳、截鼻、截耳鼻、沸水鍋刑、拔毛髮刑、羅睺口燒刑、火環燒刑、燒手刑、割肉刑、樹皮刑、羚羊刑、鈎肉刑、銅錢刑、醃刑、刺刑、草纏刑、淋熱油、以狗咬、繫刺樁、劍割頭顱,由此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摩訶男,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摩訶男,再者,貪欲為原因,貪欲為因緣,貪欲為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導致人們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人們由於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摩訶男,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下一生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下一生的苦蘊。
  “摩訶男,有一次,我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那時候,一些尼乾子1在仙人山側邊的黑石,修習長期站立而不用坐具,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
  “摩訶男,我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仙人山側邊的黑石,去尼乾子那裏,問他們: ‘尼乾子賢友們,為什麼你們修習長期站立而不用坐具,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呢?’
  “摩訶男,當我說了這番話後,尼乾子對我說: ‘賢友,尼乾陀.若提子是一位全知者、全見者;無論行走、站立、睡覺、睡醒,這種無所不知的知見都一直常在,保持不失。他對我們說: “弟子們,你們過去做了惡業,以嚴厲的苦行把這些惡業消除吧!在現生約束身、約束口、約束意,之後便不會產生惡業!以苦行消除舊業,不再產生新業,之後業便不會繼續流轉。業不會繼續流轉之後就是業的盡除;因為業得到盡除,所以苦得到盡除;因為苦得到盡除,所以感受得到盡除;因為感受得到盡除,所有苦都將會消除。” 我們喜歡這套教義,接受這套教義;我們對尼乾陀.若提子的說話心感高興。’
  “摩訶男,當尼乾子說了這番話後,我對他們說: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能否知道,自己有過去生還是沒有過去生呢?’
  “ ‘大德,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能否知道,自己過去生有做惡業還是沒有做惡業呢?’
  “ ‘大德,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能否知道,自己過去生做過什麼樣的惡業呢?’
  “ ‘大德,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能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苦已經消除,有多少苦還待消除,還要消除多少苦才能將所有苦消除呢?’
  “ ‘大德,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能否知道,怎樣在現生之中捨棄不善法、奉行善法呢?’
  “ ‘大德,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聽你們所說,你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過去生還是沒有過去生;不知道自己過去生有做惡業還是沒有做惡業;不知道自己過去生做過什麼樣的惡業;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苦已經消除,有多少苦還待消除,還要消除多少苦才能將所有苦消除;不知道怎樣在現生之中捨棄不善法、奉行善法。
  “ ‘尼乾子賢友們,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們一定是前生在世上做了很多殘殺的行為,滿手鮮血,所以現生投生為人而跟隨尼乾陀.若提子出家了。’2
  “ ‘喬答摩賢友,真正的快樂不能通過樂而取得,只能通過苦而取得。喬答摩賢友,如果真正的快樂能夠通過樂而取得的話,摩揭陀王頻婆娑羅將軍必定取得真正的快樂,因為他常在樂之中,比喬答摩尊者有更多樂。’
  “ ‘尼乾子賢友一定是倉促、沒有想清楚便說出這樣的說話,你們應這樣問我: “摩揭陀王頻婆娑羅將軍跟喬答摩尊者相比,誰多在樂之中呢?” ’
  “ ‘喬答摩賢友,我們剛才的確是倉促、沒有想清楚便說出這樣的說話。不說那個問題了。現在我們問喬答摩尊者: “摩揭陀王頻婆娑羅將軍跟喬答摩尊者相比,誰多在樂之中呢?” ’
  “ ‘尼乾子賢友們,既然這樣,我反問你們,就隨你們自己的意思來答吧。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認為怎樣,頻婆娑羅王能否做到連續七天身體不動、口不說話而保持唯樂無苦的快樂呢?’
  “ ‘賢友,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認為怎樣,頻婆娑羅王能否做到連續六天、五天,以至只是一天身體不動、口不說話而保持唯樂無苦的快樂呢?’
  “ ‘賢友,不能。’
  “ ‘尼乾子賢友們,我能做到連續一天身體不動、口不說話而保持唯樂無苦的快樂。尼乾子賢友們,我能做到連續兩天、三天,以至七天身體不動、口不說話而保持唯樂無苦的快樂。
  “ ‘尼乾子賢友們,你們認為怎樣,根據兩者的情形,頻婆娑羅王跟我相比,誰多在樂之中呢?’
  “ ‘根據兩者的情形,喬答摩尊者比頻婆娑羅王多在樂之中。’ ”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釋迦人摩訶男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小苦蘊經完

-------------------------------------------------------

1 經文這裏的 尼乾子是尼乾陀.若提子所有弟子的統稱。在一些佛教典籍中,也有把尼乾陀.若提子簡稱為尼乾子的。

2 佛陀在這裏以 從果推因的方式來批評苦行。修習苦行會為身體帶來極多、極大的痛苦,從果推因,尼乾子前生一定是做了很重的惡業,所以今生跟隨尼乾陀.若提子修苦行,受極多、極大的苦報。尼乾子當然不會認同佛陀的說法,所以之後的經文說出,尼乾子主張 不能通過樂而得解脫之樂,只能通過苦而得解脫之樂。而另一方面,佛陀主張 通過樂而得解脫之樂──不是通過欲樂而得解脫之樂,而是通過禪修的喜樂而得解脫之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