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219.JPG

蕭式球譯

十五.反思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大目犍連尊者住在婆伽的鱷魚山,畢沙迦邏園的鹿野苑。
  在那裏,大目犍連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大目犍連尊者: “賢友。”
  大目犍連尊者說: “賢友們,一位比丘請其他尊者教導自己,向自己說法,但自己難受教,具有難教之法,沒有耐性,不善巧受持教法;他的同修便會不想向他履行義務,不想教導他,不想接近他。
  “賢友們,什麼是難教之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有惡欲,受惡欲所支配。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抬高自己,貶低別人。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忿怒,被忿怒所征服。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忿怒,由於忿怒的原因而心懷仇恨。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忿怒,由於忿怒的原因而固執。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忿怒,由於忿怒的原因而常說忿怒的說話。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憎恨,流露出憎恨。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憎恨,由於憎恨的原因而不平和。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憎恨,由於憎恨的原因而對人展示出憎恨。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憎恨,由於憎恨的原因而避重就輕,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說話,流露忿怒、瞋恚、不滿。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憎恨,由於憎恨的原因而不遵守教導。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怨恨和仇恨。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嫉妒和吝嗇。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奸詐和虛偽。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固執和自大。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緊緊取著世俗的見,不易放捨。這就是難教之法。
  “賢友們,這些就是稱為難教之法了。
  “賢友們,一位比丘即使沒有請其他尊者教導自己,沒有請其他尊者向自己說法,而自己易受教,具有易教之法,有耐性,善巧受持教法;他的同修也會想向他履行義務,想教導他,想接近他。
  “賢友們,什麼是易教之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沒有惡欲,不受惡欲所支配。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抬高自己,不貶低別人。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沒有忿怒,不被忿怒所征服。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沒有忿怒,不會因忿怒而心懷仇恨。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沒有忿怒,不會因忿怒而固執。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沒有忿怒,不會因忿怒而常說忿怒的說話。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沒有憎恨,不會流露憎恨。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沒有憎恨,不會因憎恨而不平和。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沒有憎恨,不會因憎恨而對人展示出憎恨。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沒有憎恨,不會因憎恨而避重就輕,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說話,不會流露忿怒、瞋恚、不滿。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沒有憎恨,不會因憎恨而不遵守教導。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沒有怨恨和仇恨。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沒有嫉妒和吝嗇。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沒有奸詐和虛偽。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沒有固執和自大。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會緊緊取著世俗的見,不易放捨。這就是易教之法。
  “賢友們,這些就是稱為易教之法了。
  “賢友們,一位比丘應要這樣自我反思: ‘如果一個人有惡欲,受惡欲所支配,我會不鍾愛他,不喜歡他;如果我有惡欲,受惡欲所支配,他人也會不鍾愛我,不喜歡我。’ 賢友們,一位比丘知道這個道理之後,他不會讓自己的心生起惡欲,受惡欲所支配。
  “……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有忿怒,被忿怒所征服……
  “……有忿怒,由於忿怒的原因而心懷仇恨……
  “……有忿怒,由於忿怒的原因而固執……
  “……有忿怒,由於忿怒的原因而常說忿怒的說話……
  “……有憎恨,流露出憎恨……
  “……有憎恨,由於憎恨的原因而不平和……
  “……有憎恨,由於憎恨的原因而對人展示出憎恨……
  “……有憎恨,由於憎恨的原因而避重就輕,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說話,流露忿怒、瞋恚、不滿……
  “……有憎恨,由於憎恨的原因而不遵守教導……
  “……有怨恨和仇恨……
  “……有嫉妒和吝嗇……
  “……有奸詐和虛偽……
  “……有固執和自大……

“賢友們,一位比丘應要這樣自我反思: ‘如果一個人緊緊取著世俗的見,不易放捨,我會不鍾愛他,不喜歡他;如果我緊緊取著世俗的見,不易放捨,他人也會不鍾愛我,不喜歡我。’ 賢友們,一位比丘知道這個道理之後,他不會讓自己緊緊取著世俗的見,不易放捨。
  “賢友們,一位比丘應要這樣自我反省: ‘究竟自己有沒有惡欲,受惡欲所支配呢?’ 賢友們,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省時知道自己有惡欲,受惡欲所支配的話,他要精進地斷除這些惡不善法。如果在反省時知道自己沒有惡欲,不受惡欲所支配的話,他應因此而保持喜心和歡悅,以及讓自己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有忿怒,被忿怒所征服……
  “……有忿怒,由於忿怒的原因而心懷仇恨……
  “……有忿怒,由於忿怒的原因而固執……
  “……有忿怒,由於忿怒的原因而常說忿怒的說話……
  “……有憎恨,流露出憎恨……
  “……有憎恨,由於憎恨的原因而不平和……
  “……有憎恨,由於憎恨的原因而對人展示出憎恨……
  “……有憎恨,由於憎恨的原因而避重就輕,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說話,流露忿怒、瞋恚、不滿……
  “……有憎恨,由於憎恨的原因而不遵守教導……
  “……有怨恨和仇恨……
  “……有嫉妒和吝嗇……
  “……有奸詐和虛偽……
  “……有固執和自大……

“賢友們,一位比丘應要這樣自我反省: ‘究竟自己有沒有緊緊取著世俗的見,不易放捨呢?’ 賢友們,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省時知道自己緊緊取著世俗的見,不易放捨的話,他要精進地斷除這些惡不善法。如果在反省時知道自己沒有緊緊取著世俗的見,不易放捨的話,他應因此而保持喜心和歡悅,以及讓自己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賢友們,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省時,看見自己沒有斷除所有這些惡不善法的話,他要精進地斷除所有這些惡不善法。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省時,看見自己斷除了所有這些惡不善法的話,他應因此而保持喜心和歡悅,以及讓自己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賢友們,就正如愛裝扮的男女老少,在一面清淨、明晰、沒有污垢的鏡子或一盆清淨、明晰、沒有污垢的水之中反照自己的面容。如果看見有塵埃或污點在那裏時,會努力地清除這些塵埃或污點;如果看見沒有塵埃或污點在那裏時,會心生歡喜,心想: ‘我有所得,我的面容得到清淨!’
  “賢友們,同樣地,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省時,看見自己沒有斷除所有這些惡不善法的話,他要精進地斷除所有這些惡不善法。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省時,看見自己斷除了所有這些惡不善法的話,他應因此而保持喜心和歡悅,以及讓自己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大目犍連尊者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大目犍連尊者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反思經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