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675.JPG

【何謂禪修】

[德加尼亞]


首先,我們要知道禪修的意義是什麼?禪修就是培育心的美善品質,讓不好的習氣得以轉變。如果我們有正念、有覺知,善心就會開展;反之,如果沒有覺知,處於無明的狀態,煩惱習染就會生起。所以若要培育心的美善品質,便要修習正念。

禪修是心的工作,不是身體的工作。那麼,要培育哪一些美善的品質呢?我們要培育的,其中包括五種心的能力(五根):信、精進、念、定、智慧,讓這些品質增長強大。

禪修是培養覺知、培養智慧,探索、了解身心真相,明白身心現象的因果。


 

【禪修培育善心】

[德加尼亞]

Meditation Cultivates the Wholesome Qualities of Mind

 

四念住(Satipatthana)或以把正念安住在四種基礎(身、受、心、法)的禪修,能在我們的心培育善心。

 

每個人心裡都有善心和不善心,但是學習培育善心就是禪修。


 

【禪修的目的】

[德加尼亞]
禪修的目的及結果,必須是智慧的增長。在觀照的過程中,有時會有心的平靜、快樂和輕安等現象的呈現,這些是禪修的副產品,不是主要目的。禪修並不是為了安住於禪悅和心的寧靜當中,禪修是為了培育智慧。只有智慧才能淨化內心。

為什麼要禪修?因為我們想要明白真相。禪修的目的,是要明白、了解,增長智慧。

有人問,禪修對於命運的改變會起到多大的作用,「禪修」與「命運」兩者是否有關係?我的回答:是有關係的,當下就在改變命運、改變業。如果從現在開始,每個當下都是善的,從今以後的命運就自然改變了,並朝著善的方向轉變。


 

【禪修的重要性】
[德加尼亞]

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在感受什麼、為什麼這麼做、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另外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知道在想什麼、不知道在感受什麼、也不知道自己這麼做背後的動機。
 

這兩個人很不同,一個有覺知,一個沒有覺知。第一個是一個「人」,另外一個人可以說差不多是動物。大部份人只是有人的形狀,內心卻很多貪,很多瞋,心在做很壞的事時也不自知,那麼他就跟動物沒有什麼分別。我們要做個真正的人,正念的修行讓我們做真正的人,有覺知、有智慧才是真正的人。


 

【禪修的過程】

[德加尼亞]
禪修的過程,其實是在覺知中搜集資料,圓滿時自然就會產生理解。這些資料並不只是表面的,而是全方位的,進而可以藉此產生智慧。當心觀察到事物的全景時,就會逐漸理解因果,心自然會了解,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例如觀察念頭,不善心不斷生起,一次、兩次、三次、四次⋯⋯,我們也持續地保持觀察,一次、兩次、三次、四次⋯⋯心便會逐漸明白,這些不善心是無意義的,是我們無法從中獲益的。

因為覺知,我們才得到理解。禪修時我們不需要停止思惟,思惟是自然法,是所緣的一種,我們需要覺知思惟在生起,但不參與或迷失在故事內容裡,我們要去理解,智慧才有機會生起。正念根據我們自身的體驗,觀察當下發生的事物,而不是靠思想。舉例來說,很多孩子不知道火焰的溫度極高,即使有人告訴他,但如果沒有自身體驗,孩子仍然不能理解;只有當他親身體驗,感覺到火焰的熱度或者被燙到了,才會真正理解。沒有自身體驗的話,很多時候心只是在想像,很可能出錯。

佛教和哲學的不同,在於哲學更傾向思惟層面,偏重邏輯架構,而非個人體驗;佛教則強調實修,從真實的體驗中獲得智慧。例如,當我們從未去過某地方時,我們只能從書本、視頻等知識層面去試著想像,但當我們親身到達那處時,往往會發現體驗和想像中的完全不同。學習開車也是一樣,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別人開車來獲得駕駛知識,但那不是實際經驗,和自己親自開車完全不同。

禪修中的實修實證,和普通知見的理解完全不同。有人向我們生動地形容美食的滋味,但只有我們親自品嚐後,才能得到真正的體驗。

覺知的時候是誰在作主?是覺知在作主嗎?我是生命的主人嗎?還是另有一個生命的主人?智慧,是主人。

禪修一開始,當心還不是很善巧的時候,是覺知在帶頭;然後,跟在覺知的後面智慧就有機會慢慢的生起。禪修其實就是嘗試的過程。剛開始是覺知在前,智慧在後;然後是覺知和智慧一起工作;隨著智慧的增強,慢慢地就是智慧帶頭,覺知跟隨著智慧走。

當禪修者了解了正確的禪修方法,智慧和專注力都會增長,禪修也會更順利。聽聞佛法,進而正確的修習,自然會有好的結果,禪修也會隨之進步,這就是聞思修的過程。

我們學習佛教經典,聽禪師小參以及其他禪修者的報告,再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修行就會進步。聽法時,去思惟、去理解,也是禪修的一部份,因為智慧在增長。有些人不喜歡思考,只是很認真的專注。如此一來,他們往往忽略了自己智慧的培養,更忘了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所以常常原地踏步。其實,禪修、學習或要掌握一門技術,都需要運用智慧。

有覺知的時候,智慧才會生起。智慧明白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不需要的,明白事情應該怎麼做。例如,禪修時沒有必要把動作過於放慢,你可以嘗試放慢動作或加快動作,要找到平衡點,智慧能找到平衡點。動作很慢時,心要知道動作很慢;動作很快時,心要知道動作很快;然後,慢慢地心就會知道,到底需要多快或需要多慢。

如果在生活小事中,不能令心生起一點點智慧的話,解脫的智慧怎麼可能生起?所以小小的領會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點、一點點,慢慢地領會就會增多。

我們跟禪師學法,需要思惟才能明白、理解。之後去修習,運用自己的經驗再去領會修法的利益及用處,這就是培育自身的智慧。不加分析及理解的盲目服從,有礙智慧的培育。當然,有疑問時,能請教禪師是最理想的。

法是自然的東西,修行是沒有捷徑的,如同種花一樣,要施肥、要澆水,讓它慢慢生長,不能揠苗助長,心急反而誤事。你越想要快,成長就會越慢。

如果我們對佛陀有感恩的心,就應該更努力地去禪修。努力去修佛陀的法,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而不是只念他的名號。能每時每刻都盡可能地依照佛陀的話去做,這就是對佛陀最高的敬意。以身口意去實踐佛陀的教導,依此培養智慧,我們應該用這樣的方式來禮敬佛陀。

(取自<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梅斯清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