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gf-fxwrtna8016011.jpg

【如何觀察心】

[德加尼亞]


如果過度專注的話,就很難觀察到心。相對而言,身體的覺受比較容易觀察到,因為有具體的地方、部位。你有心嗎?你如何知道什麼是心?有人可以告訴我,你的心在哪裡嗎?

心無形無色,不是實質的東西,也沒有特定部位或者具體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以某部位來集中專注心。所以我們只能透過知道心的活動或其運作來覺知心。我們可以知道心在做什麼,當下發生了什麼事,它的感受是怎麼樣。

心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認知,心可以知道。心能看、心能聽,眼識是心,耳識也是心,還有嗎?見、聞、嗅、嚐、觸,都是心。聲音不是心,意識到聲音的才是心,聽是心。如果你覺知到你在聽,便是覺知到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心,六識是心,每一刻心都在運作。觀察心其實是很簡單的。

我們不難了解,認知、感受是心。心可以知道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果能察覺到心裡快樂、不快樂、悲傷、緊張等等這些心理現象,可以說我們已經在知道心了。

思惟是心,如果知道自己在思惟,便是覺知到心。覺知心在想什麼也是很重要的,慢慢地就會明白怎樣觀察心。思惟佔了心理現象很大的部份。如觀察到思惟,也可以觀察到感受,它們是相關的。有時候禪修者覺察到身體的感受,但沒有覺察到思惟,其實,它們是可以同時被覺知到的,不需要側重某一現象,心自然能知道它們的相關性。我們會觀察到身體的感覺、心的感受及思惟,同時也需要觀察整個經驗的過程。如果能這樣去練習,慢慢地我們便會明白身心相互的關係。

知道、注意、專注這些都是心,作意、意圖也是心,乃至動機,想去、想吃都是心。餓的時候,饑餓無力的感覺是身,但是「想吃東西」的想法是心,兩者是不同的。如果知道「想吃」這個意圖,也就是在知道心。其實,心的動機是持續不斷的,因為我們想聽、想做、想站起身來、想吃、想去洗手間、想講話、想洗澡、想看等等,是持續不斷生起的,但我們並不習慣觀照它們。動機有時是煩惱驅動的,貪心、瞋心驅動我們去做一些事,譬如很焦急地去做事時,動機是帶有貪心的。覺察到貪心、瞋心(煩惱),也是在知道心。

有時候心能知道環境的改變,也能知道心對環境改變而生起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只需要看自己心的反應,觀察自己的思惟和感受就可以,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環境的改變上。

在每個當下,心一直都在運作,但是如果沒有修習的話,就不會知道心是怎麼運作,也不會習慣把心當作禪修所緣。現在我們就是在試著養成一種習慣,練習去觀察不同的心,反覆觀察在每個當下不同的心的現象。

(取自<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梅斯清編)


 

【怎樣善巧地觀察心】

HOW TO WATCH THE MIND SKILFULLY

 

你對於觀察你的心,需要非常熟練,然後你立即就能改變。否則,這會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所以,在煩惱生起以前,每一天的所有時間你都需要練習觀察你的心。這就會變得比較容易。讓覺知經常都準備好,而且強而有力,讓這成為習慣;然後當煩惱出現時你就能面對它們。否則,如果覺知-智慧是弱的,煩惱出現時你就沒有指望了。所以,要以強大的覺知時時刻刻都準備好。這是為什麼所有時間都要練習正念禪修的原因。

 

因為你對煩惱有自我認同時,你會感到懊悔。這是為什麼正見和正確的態度對於正念的練習非常重要。否則當你觀察你的心時,你會變得憂鬱。

 

無論什麼發生,它都不是你的。心是心;煩惱是煩惱。煩惱不是你的。誰是憤怒?沒有人能擁有憤怒;憤怒是憤怒,憤怒是法。它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發生;沒有人能說憤怒是我,對嗎?

 

首先要知道心是自然法。善心和不善心都是自然法。然後,心就能接受和觀察。否則心會抗拒。對當下所發生對不要去投訴;只是做應該做的事。

 

不要忘記禪修者的工作只有三件事:提醒你自己一切都是自然法,覺知,和維持覺知。這是禪修者的責任。無論什麼發生,都不是你的責任。當下無論什麼發生,都是過去因緣的結果。我們無法改變它們。

 

[德加尼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