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0951.JPG

[德加尼亞]

五根(indriya)
正念(sati)、心的平穩和堅定(samādhi)、精進或者“智慧”型的精力(viriya)、信念和信心(saddhā)、和智慧((paññā)被稱為在禪修過程中一起運作的五根。正念禪修就是培養並且增長五根,並且讓它們平衡發展的工作。


正念(Sati)

正念的意思是不忘失。正念的意思是記得。你不忘失什麼?你不要忘記什麼是正確的和健康的。它同時也意味著不要忘記正確的態度和正確的所緣。去覺知並不是說我們從以前不存在的事物中創造出覺知來。正念是不忘失——正念不是用力去專注。對你來說,正確的目標就是你的身和心的經驗。只有心的本性和身體的本性。只有這兩種。如果你沒有忘記,你就擁有了覺知。如果你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你同樣擁有覺知。那麼,為了擁有覺知,你應該怎麼做呢?許多人有這種想法:“噢,我的覺知不見了,我必須再去找到覺知”;然後他們必須把注意力導向某個目標上。這是一種非常累人的禪修方式。我會給你一個更簡單更輕松的方式:提醒你自己。當你努力“得到”覺知的時候,你也許會聚焦於某個目標。已經在打妄想的心現在努力去注意一個目標,這需要專注的精力。而當你提醒自己的時候,心會去注意身和心,這樣覺知就自動地在那兒了。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話,只要去問你自己:“現在我心裡正在發生什麼?”你會注意到某些東西?現在心裡正在發生什麼?它平靜嗎?激動嗎?不安嗎?發生著什麼?你會明白你是可以講出心裡正在發生的事情的,雖然只能很粗糙地描述。你會注意到:如果你想到心的話,覺知就會轉向心。去覺知的意思就是這樣。


把心轉向內

心習慣於去覺知外部的現像。我們總是去注意發生在身心外面的事情,尤其是通過眼根。正念禪修把心轉向內。怎樣把心轉向內呢?就在你剛剛開始考慮要把心轉向在六根門頭發生的事情時,心已經向內注意了。心會把它想到的東西作為它的目標,這是心的本性。如果你想到“我的手現在怎麼了”,心不是會馬上就去注意你的手嗎?如果你問“我的頭怎麼了”,心又立即跑到了頭上。做到這些,你又需要多少專注呢?另外一個把心轉向內的方法是:去覺知心在注意外面的目標,然後讓心後退,回過來思考身體和心裡正在發生什麼。心的注意力就會回到身心上來。剛開始時,身體更容易被注意到,因為身體更粗顯;但是隨著禪修的進展,心也會很容易被觀察到。我個人會更多地去注意觀察心或者工作心。


禪修從你睡醒時開始

禪修從你早上剛剛醒來時就應該開始,而不僅僅是當你到達禪堂或者坐禪的時候。從早上剛一醒來的時刻就要想到自己。反思自己會怎樣帶著覺知來生活。如果你想到了自己,你就會有覺知。心的感受怎麼樣?心在思考什麼?心在哪裡?它在做什麼?運用你現在擁有的信息和你所知道的心的特性。從你早上剛一醒來的時刻就問自己這些問題。如果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難道你不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禪修嗎?我就是這樣開始禪修的。


正定(samādhi)

正定的意思是堅定而平穩的心;正定並不是專注。通過聚焦我們就一定能得到專注嗎?每次我們把注意力聚焦在一個所緣上就能讓心平靜下來嗎?許多的禪修者因為使用太多的精力和錯誤的精進去專注目標,反而遭受頭痛或者脖子僵硬的痛苦。由於想要或者不想要某些東西而運用強行的精力,這樣也很容易讓人疲倦。內觀定來自正見、正確的態度和正思維,這些和持續的覺知一起,讓心變得平穩。這種定被稱作正定(sammā-samādhi)。當我們沒有理智地想通生活中的困難時,我們可能會覺得很混亂不安。或者,我們理性地去思考一種處境,我們可以保持內心的泰然自若。同樣的道理,一顆平穩的心是通過正見、正確的態度和正思維而發展起來的;正定是不能通過錯誤的態度、邪見和邪思維產生的。


兩種定

一種定產生於專注、只聚焦於一個目標,一種定從正見、正確的態度和正思維產生。這兩種定各有自己的禪修方式:止禪(samatha)和觀禪(vipassanā也就是我們這兒練習的正念禪修)。通過認識這兩種禪修方式之間的不同,你慢慢就會知道你自己的禪修是在做些什麼。在平靜禪修(即止禪)中,心只聚焦於一個目標,長時間地專注於它。通過長時間的專注(用正確的方式),禪修者達到心的平靜的狀態。但是,由於這種強烈的抓取一個目標,其他的精神官能(根)沒有得到運用,心也不能夠覺知到它本來可以覺知到的別的目標。沒有對現像的調查,也沒有對身心過程的一個更廣泛的覺知,這樣就沒有給智慧的生起提供機會。內觀禪修的原則是:和盡可能多的目標產生聯系並且覺知到它們,而不試圖去創造任何特定的結果或者經驗。因為內觀禪修是通過理解事物的本來樣子而達到智慧的目標,所以它需要覺知到在那個時刻生起的任何目標和過程。覺知收集數據,當圖像完整時,智慧才會生起。這種開放讓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到因果過程,也給予智慧增長的機會。在內觀禪修中,我們不去專注於一個目標,我們去注意心,尤其是那個正在觀察的禪修心。我們檢查心,去看看心裡是有智慧還是有煩惱。我們關注禪修的心是否在用貪嗔痴或者它們的任何親屬工作,因為領悟不可能在有煩惱的狀態下生起。所以,禪修的時候,用智慧去禪修非常重要。智慧型的定以智慧開始假設有這樣兩個禪修者:一個禪修者被聲音所打擾,另外一個禪修者只是把聲音當作觀察目標和自然的現像。哪一個禪修者會獲得定力?那個對聲音起嗔心的禪修者,只要她聽到聲音時就變得更加焦躁不安,她的嗔心也隨之增長。另外一個禪修者呢?他不會喜歡也不會討厭這些聲音,他能夠保持鎮靜和平和。在內觀禪修中,心去學習怎樣不對目標生起執著或者嗔心。智慧型的定以智慧開始,並且用智慧去投資。因為有正見、正確的態度和正思維,心不會用貪心或者嗔心去反應。心不會對任何一個目標生起貪心或者嗔心,所以平靜、平和、寂靜。心也會感覺到輕松、警覺和新鮮。這種定隨著智慧而來,並且提供機會讓更多的智慧生起。


精進(viriya)

你怎樣理解精進?精進是耐心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官能。我把精進理解為堅持,而不是使勁或者強力。當你禪修的時候,請不要強行努力而使身心耗竭。當你身心俱疲的時候,理解不會得到發展。如果你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你能夠把某樣東西學精通嗎?如果你看電視連續劇,你看幾集又錯過幾集,那你就會錯過很多的故事情節。同樣的道理,如果覺知是連續的,你看到了開始、中間和結束,你才會理解名色的真正性質。這個通過持續地禪修產生,也就是每時每刻的覺知。保持冷靜和平靜。保持興趣。我們應該持續地覺知,而不是“努力”去覺知。我們不用我們的精力去專注,相反,我們運用我們的理性和智慧去等待並且觀察。如果智慧存在,正精進也已經具備了。對正念禪修來說,我們接受、檢查並且調查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的本來樣子。我們不去干涉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不去讓不想要的事物消失或者停止,我們也不需要去努力創造某種我們喜歡的經驗。心在做它自己的工作,通過認出、覺知、知道、提醒自己並且感興趣等等方式。我們只是觀察並且確認正在發生什麼。正在發生什麼?它為什麼會發生?如果不需要讓正在發生的事情消失,或者讓沒有發生的事情出現,你又需要使用多少精力呢?它已經在這兒了,以它本來的樣子。你只需要打開你的智慧之眼。去覺知正在發生什麼。如果你不去尋找任何東西,而只是坐在那兒並且睜開眼睛,看到還是會發生。你需要努力去看到或者聽到嗎?如果不去專注某事,你仍舊能夠覺知到嗎?正念禪修是安寧並且溫和的。


以放鬆的方式禪修,但是不要停止禪修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運用什麼類型的精進呢?我們自動地就會運用某種主要被貪、嗔、痴所驅動的強行的精進。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但是,智慧型的精進知道正念禪

修是有益的,所以我們堅持不懈,並且我們知道我們禪修的動機。我們是在跑馬拉松。一個老練的馬拉松選手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用完他所有的精力嗎?不會的,他會以一個穩定的速度前進,通過運動的慣性衝過每一英裡。我們要的是這種在禪修中自然生起的法的慣性。它不是一種強行創造出來的慣性。以一種放松的方式禪修,但是不要停止禪修。在這個中心,我們整天禪修,從早上醒來一直到晚上入睡。如果我們投入大量的精力或者努力,我們能夠像這樣整天禪修嗎?我們肯定不能!我們會筋疲力盡,甚至會抑郁。對禪修的信心會下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強行用力的原因;我們只是堅持,並且永不放棄。我們盡可能持續地去禪修,我們不讓時間不知不覺地溜走。記得這並不是一百米衝刺。我們需要運用智慧型的努力和精進,不是貪欲型的精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沉著地去做我們能夠做的,但是我們不放棄的原因。


問題: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禪修呢?

答案:從你早上醒來一直到你晚上睡著的時刻。

這種工作很難或者很累人嗎?不會的。只是不要忘記。經常去檢查自己,並且檢查你使用了多少的精力。你需要自己去認出這些。


信根(Saddhā)

信根是信念和信心的精神官能。你需要對你自己的禪修有信心,並且信任你正在做的事情。你需要信任這種禪修,並且信任你自己。對禪修和你自己的練習方式感興趣。更重要的是,當你理解並且看到工作的利益時,對你正在做的事情的信任將會增長。信心通過禪修來增長。當你禪修的時候,你是平和還是緊張?當你用健康的心善巧地禪修時,你從來不會感到緊張。當你還不是那麼善巧並且用錯誤的方式禪修時,你可能會感到疲倦或者緊張。一旦你學會怎樣用法來禪修時:

● 身和心都會處於平和的狀態;

● 你會遠離憂受;

● 內觀的智慧將會生起;

● 道智(magga-ñāṇa)和果智(phala ñāṇa)將會生起;並且

● 心會傾向於涅槃。

這是佛陀在《大念處經》(Satipaṭṭhāna Sutta)裡所開示的內容。現在你正在學習怎樣以正確的方式禪修。你通過對自己和對禪修的信心開始。信心又通過正確的態度和正確的禪修增長。隨著新的領悟的產生,你會自然地感到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你是為了“得到”真理而練習,還是為了知道怎樣正確地禪修而練習?現在不要去考慮“得到”的事情。不要去期待結果,或者思考最終的目標,然而,你需要對你正在做的事情感興趣,你是怎樣走上禪修之旅的?對你的禪修要有信心,並且學習怎樣讓自己變得更加善巧。相信你自己。你是怎樣從禪修中受益的?這兒需要理智和智慧。在任何內觀的智慧、道智、果智生起之前,我們需要理智來正精進。如果一點正精進都沒有,內觀的領悟能夠出現嗎?首先,我們要學會怎樣去正精進。在身和心二者之間,是哪一個在精進呢?是“心”在精進。你的禪修能夠變得善巧嗎,如果你不知道以下這些:

● 心;

● 心在想什麼;

● 心在使用多少精力;

● 出現了什麼樣的念頭;

● 心是什麼樣的態度;或者

● 心的本性?


對你的工作感興趣

要對你現在做的工作感興趣。許多禪修者在禪修中會碰到好的經驗或者壞的經驗。有時候,他們禪修得很好;有時候,他們又對自己的禪修不滿意。當我問他們為什麼的時候,他們不知道!你知道他們為什麼不知道嗎?因為他們沒有對自己正在做的工作感興趣,沒有去探索它們。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當你能夠看到心所做的事情和發生的事情二者之間的聯系時,你將開始理解因和果的性質。這時,你對禪修的信心會變得更加強大。


智慧(Paññā)

Paññā是智慧的意思,禪修時,正見“非常”重要。只有當某種智慧存在時,煩惱才不會侵入心中。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心中必須具有的智慧是信息(聞慧sutamayā paññā)。這是你從閱讀、聽開示和佛法討論中得到的正確的信息。心中必須具有的另外一種智慧是好奇心和興趣,即那種一心一意想要理解的願望。所以當你覺知的時候,不要盲目地覺知!明智地去覺知!運用你的理智是思慧(cintāmayā paññā)的一部分。一個公司的老總如果沒有對他的生意的不同領域的相互關系的總體把握,他能夠成功地運營他的公司嗎?運用不完整的信息只會使他作出錯誤的決策。同樣的道理,我們需要完整的信息來發展智慧,需要完整的信息來讓智慧作決定。所以,在正念禪修中,心需要樂意和任何目標——並且是所有目標產生聯系。如果我們只看到一部分的身心過程,圖像是不完整的。


正確的態度

你需要觀察的目標是身和心,以及身心的本性。心受的性質、心的性質、心的工作方式、心的運作模式、以及心的特征都包括在裡面。當你把這些感受、身和(或者)心作為目標觀察時,你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呢?如果你把這些身心目標觀察為“法性”,而不是當成“我”或者“我的”,這就是正見。當你觀察你自己的時候,你觀察身體,你也觀察心。身體裡正在發生什麼?熱、冷、硬、軟或者癢的感覺只在你身上發生嗎?不是的。每一個人都會經驗到它們。情緒、幸福、憂傷、安慰和精神壓力是普遍存在的,它們發生在心裡。當人人都能夠經驗到這些東西時,你怎能把它們當作“你的”呢?它們是法性的顯現,自然的狀態,並且也是觀察目標。把它們當作法性;並不是只有你才會這樣的。把熱當作熱,並不是“你”感到熱。每一個人都會感覺到熱和冷,每一個人都會經驗到情緒。擁有這種正確的態度“非常”重要。只有當你擁有這種正見和正確的態度時,你才能正確地禪修。你曾經憤怒過嗎?當你憤怒的時候,你想“我現在很憤怒”,什麼會發生呢?憤怒會增長。當你把憤怒當作自己的——認為“這是我的憤怒”時,憤怒會增長。當人們悲傷時,他們說“我現在很憂郁,我情緒低落”,然後他們真的變得抑郁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的態度和想法已經把悲傷當作“他們的悲傷”。如果你只是把悲傷當作心的性質的一個方面,你會感覺到好很多。是“心”在悲傷,但是不是“我的心”在悲傷。不是“我想要,我不滿足”。是心在憤怒或者想要。當心中有這種正見的時候,煩惱就比較難增長。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首先采納正見的原因。有正見的覺知被稱為正確的覺知(sammā-sati)。你需要采用這種信息和知識來開始你的禪修。


心是“法性”的一部分

心是“法性”的一部分,不是“我”,不是“自己”,也不是“人”。心是一種自然的現像。只有當你擁有這種見解時,你才能真正地去覺知。你現在練習覺知,是為了去認識到這個道理。剛開始的時候,當你還沒有理解或者認識到正見的時候,你可以用這種正見去看待所發生的一切事物。你也可以仔細思考你現在擁有的信息。為什麼你練習正念禪修呢?你想知道真理,事物的真實樣子;這就是你保持覺知的原因。不要忘掉這個目標。


疼痛和不適

當你坐禪並且感到疼痛、癢或者疲倦的時候,你怎樣做呢?你是怎樣觀察疼痛的?如果你直接去觀察疼痛,它會變得更糟!為什麼呢?有人喜歡疼痛嗎?當疼痛剛剛生起時,心裡會發生什麼?嗔心在生起!所以,當疼痛生起時,不要再去觀察疼痛。當你遭受癢、酸、麻、熱、疼或者其他不適時,不要馬上去觀察這些感覺。如果你繼續用錯誤的態度觀察它們,這些感覺會變得不可忍受。你應該先做什麼呢?你需要首先采取正確的態度:把疼痛當作自然的現像,當作只是“法性”。只有通過正確的態度,然後你才能看到你是怎樣去感受的。感受的特性是什麼?這個時候的態度是怎樣的?當嗔心存在的時候,去檢查你的念頭裡的知見。這些念頭裡存在正見嗎?當嗔心存在的時候,正見從來不會存在,只有邪見才會存在。如果你能夠把念頭、情緒和身體的感覺等一起觀察和探討,那是很好的。它們是怎樣聯系的?心和身是怎樣相關的?因和果又是怎樣聯系的?你的禪修就是去學會探討這些相關性。只需去注意並且觀察。你並不需要使目標消失,目標消失與否也並不重要。你為什麼去觀察?你觀察是因為你想知道,並且你想理解。盡你所能地去觀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