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944.JPG

[德加尼亞]

上午的開示Ⅰ

以下是兩篇德加尼亞禪師在雪吳敏禪修中心給出的上午開示。它們已經被編輯,並且按照相關的主題重新組織過。

第一天
禪修的心

盡可能地保持你的心平靜並且放鬆,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太鬆弛。也不要對你的禪修太擔心。心需要適當地調節,在太多和太少的努力中間保持中道,不要過分熱情也不要沒有興趣。敏銳的心在禪修中,當需要調節的時候就會做出調整。有時候,即使對心進行微調之後,可能還是會有貪欲。心裡也有信心和信念,你可能發覺你還是感動瞌睡。由於煩惱的緣故,心可能還是很微弱,也可能心裡有大量的想要和期待。這時你需要平靜和放鬆。不要去想“我在禪修,我在投入精力”,能夠知道正在發生什麼,這點本身就讓我們滿足和喜悅,“我的工作只是去知道”。你能夠知道什麼呢?答案很簡單。你只能夠知道你擁有的覺知的慣性所能夠提供的東西。正在禪修的心應該放鬆、平靜和自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或者去專注某事。採納這樣的正見:身心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事物都是依據法性而發生。這些都是法性在運作。

好奇心和興趣

要有這樣的心態:不要去想要某種經驗,也不要想要某事發生。你只是去做應該做的事情,無論發生什麼事情,讓它發生。然而,如果沒有禪修的善法欲,不會發生什麼;如果對某事有太多的欲求,同樣也不會起作用。那麼,你應該怎麼做呢?什麼太多,又什麼太少呢?心只需要去感興趣。去注意的好奇心和興趣非常重要。你不能通過貪心或者嗔心使任何事物生起或者消失,所以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去覺知它。不要忘記正在發生的事情。記住這個道理:擁有期待表明心裡有某種貪欲。去覺知所有的生起、所有的消失。非常單純地工作,提醒你自己保持覺知。如果你看到,那麼去覺知你正在看到。這已經足夠。無論發生什麼,讓它發生。正在發生的事情都是法性的顯現。提醒自己,它們和“你”沒有任何關系。那些理解自然法則的人能夠理解它們的根本原理。非常清楚地理解自然法則是智慧;理解了這些法則就理解了法性。你們想知道嗎?請堅持自己。你們都過來禪修的事實說明你們確實想知道。你們正在禪修是因為你們希望看到真實,希望發現真理。你們呆在這個禪修中心的關鍵原因,是想給自己時間去覺知這個身心世界。去看到身和心之間的鏈接和關系,並且養成一個去觀察這些鏈接的習慣,是你們到這兒來禪修的原因。這種想要學習的善法欲和想要理解的願望,讓心充滿了活力。保持單純!如果覺知到,很好;如果沒有覺知到,就不太好。有一句緬甸的諺語這麼說:“無知比失去更壞。”但是,比無知更壞的是不想知道!

等待並且觀察

身體裡正在發生什麼?有六個根門。五個是眼耳鼻舌身。第六個是意根。因此,有六種目標在六根門頭生起。聲音是目標,對聲音的覺知又是覺知的另一個目標。看到和聽到不是在外部世界發生的,它們都發生在我們的身心世界。目標只是目標;它們不好也不壞。法性只是法性。目標的特性是能夠被心所知道。聲音是一個目標。你覺知到它,因為它能夠被知道。念頭是一個能被覺知的目標,沒有念頭也是一個能被覺知的目標。有什麼不同呢?有許多的念頭很好嗎?或者很壞?沒有念頭很好嗎?或者很壞?有很多的念頭或者有很少的念頭都不好也不壞。目標只是目標。如果你把它們當作積極的或者消極的,喜歡和厭惡也就會跟著生起。這時,你的禪修就走入困境。你不需要尋找或者追隨目標。只是去等待並且觀察,這樣會更有幫助。無論生起什麼,心去觀察它。當你看到的時候,你就看到了;當你知道的時候,你就知道了。一個追隨目標的禪修者經常會問下一步去注意什麼的問題。他也許會問:“我還應該尋找什麼?”相反,一個只是等待並且觀察的禪修者不會去追隨目標。等待並且觀察的禪修者運用理智。每次心和目標接觸的時候,你的練習都需要正確的態度和平衡的精進。如果態度還不正確,那麼必須首先在這方面工作。你是怎樣看待目標的?用這樣的方式:發生的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的顯現,所有的目標都遵守法性的法則。色塵和聲塵一直在發生。因為心和目標根據它們的法性而生起,所以色塵和聲塵發生。你不會因為你想聽到就聽到某事。你不會因為你想看到就看到某事。不要以為是因為你想要這些感官經驗它們才發生。沒有東西會因為你的願望而發生;一切事物都是根據因果法則而發生。去觀察心和目標是怎樣相互作用的。你是僅僅覺知到你想要覺知到的東西,還是覺知到現在正在發生的東西呢?你僅僅去觀察對心有吸引力的東西嗎?事物依據它們的法性而發生,覺知只是等待並且觀察。如果心裡沒有貪嗔痴,你就會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貪欲總是會追求某些可愛之物。在一個目標裡真的有某種東西會如此可愛嗎?還是因為“喜歡的特性”你才對目標如此渴求?貪欲的法性是去喜歡、抓住或者黏著。由於貪欲的喜歡的法性、以及愚痴遮蔽目標的真實特徵的法性,你才認為是你在喜歡那個目標。愚痴也會進一步迷惑心,讓心對那個目標產生更多的渴求。這種痛苦的輪迴(saṃsāra)永無休止。目標沒有什麼值得喜歡的。也沒有什麼東西僅僅因為你喜歡就能得到。當你得到事物的條件成熟時,你才會得到它們。不管發生什麼,都是由於法性而發生,你只是等待並且客觀地觀察這個過程。如果沒有貪欲,你會剛好看到能夠被看到的。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它們只是需要被知道。

貪欲像強力膠一樣黏著

貪欲一直都存在。貪欲的法性是想要或者渴求,它的特征是誇大事物。貪欲像強力膠,非常黏著,它不會鬆開或者放手。它從來不會感到滿足或者安心,因為它認為太少了,它總是覺得不夠。作為一個禪修者,你可以看到貪欲是怎樣潛入禪修並且創造麻煩的。試著去注意這個過程。只要你還沒有理解貪欲的工作方式和它的不同的伎倆,你就會任其擺布。貪欲是渴求;它總是想要更多。當你注意到貪欲時,用心去探索它。在貪欲的影響下你是怎樣禪修的?貪欲是怎樣思維的?你不能通過二手的知識充分地理解貪欲。只有通過你自己對貪欲的親自的經驗,包括它的所有的工作方式和方方面面,你才能真正地理解貪欲。感到滿足是善的;不滿是貪欲。如果你對你禪修的結果滿足,當你理解你付出一份就會收獲一份的時候,這時,你才會有定力。是貪欲在對禪修的結果不滿。你盡可能地去禪修,你也會得到相應的回報。要對這個結果滿足。你盡你可能地去做,並且也對你的收獲感到知足。


理解苦聖諦

內觀定從連續的覺知、正見和正確的態度中發展出來。當用正見和正確的態度去保持連續的覺知時,正定生起,心會感到平和。這有什麼特別的嗎?我們應該渴求平和的心態嗎?我們應該對掉舉的狀態感到嗔恚嗎?有因就有果。因為接觸的因緣和合了,所以接觸就產生了。有人貪求舒適和快樂。有人嗔恚掉舉和憂愁。其實,愉快和不愉快只是感受。經驗的特性是被體會;目標只是目標。無論好還是壞,感受只是感受。智慧認識到這點,就會放棄對貪欲的抓取,也就是對好的經驗的渴求。只有當心不把經驗看作令人愉快的時候,它才會理解苦聖諦。只要心把經驗看作令人愉快的,那說明理解苦聖諦還是一件十分遙遠的事。人們認為只有當他們體驗到痛苦的時候,他們才會看到苦聖諦。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他們怎麼理解定、喜和輕安的經驗也是苦諦呢?只要愚痴存在,並且把這些經驗的任何一種當作可意的,苦聖諦就不能被理解。因為當人們聽到苦聖諦的時候,他們是用煩惱在聽,所以他們認為苦聖諦是經驗到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實際上,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是嗔心在運作。無論發生什麼,都是苦諦。不要用嗔恚去看待正在發生的事情,不然,你就會感到沮喪。苦諦是被智者所領悟的,是完全和一個人感受到的那種痛苦相反的。對苦諦的理解是智慧。通過這種理解,心會感受到力量、能量、自由和超然。心是沒有貪欲和煩惱的狀態。人們被痛苦的經驗折磨得筋疲力盡,而對苦諦的真正理解是從執著和煩惱中解放出來。

智慧沒有選擇

當你繼續禪修的時候,觀察覺知存在的時刻,也觀察覺知不存在的時刻;觀察智慧存在的時刻,也觀察智慧不存在的時刻。智慧將會自然地理解什麼有利、什麼有害。你禪修是為了學會去觀察身和心。領悟將會根據你的理解和你所知道的東西而增長。哪一個更有益:擁有覺知還是沒有覺知,開發智慧還是不開發智慧?你可以自己去調查並且分析。無論我們多麼想請求一個盲人去觀看,他還是不能夠看到。同樣的道理,無論我們多麼頻繁地要求人們去看到究竟法,當沒有智慧的時候,他們還是不會理解它的法則。只有睿智、敏銳的心能夠理解究竟法的法性。智慧不會選擇去看這一件事情,而不去看那一件事情。沒有那種去看某個特定事物的欲望,所有你需要做的就是睜開眼睛並且保持覺知。它是很明顯的;你知道你正在看到。那種想看到某個特定事物或者經驗的欲望來源於貪欲。當心裡充滿貪欲的時候,智慧不能生起。當你用貪欲去觀察的時候,只會有更多的貪欲生起。然而,當貪欲在心裡生起時,是智慧能夠認出它。內觀智不能只通過理性思維來理解。平常的心通過理性思維是不會產生領悟的。內觀的領悟不是那種通過思維和想像而概念化的東西;它是對法性或者法則的一種全新的理解和領悟。

如果善念相繼,那是非常善巧的。如果不善跟隨著善念生起,那定力就不能開發出來。如果前念是善、中念是善、後念是善,並且存在連續的覺知的時候,定力就可以得到發展。如果沒有正念、正定和智慧,煩惱就會得到生起的機會。無論哪種工作,只要有煩惱的參與,它終有一天會變得破舊和遲鈍。相反,覺知的工作永遠不會遲鈍。用智慧去覺知,知道真實,這樣的工作不會單調乏味,你不會不感興趣。它永遠是新鮮和清新的。你不會厭倦覺知,因為覺知永遠不會結束。它從來不會感到無聊。你需要對你正在做的工作感到愉悅,並且對它感興趣。這是生命工程。當心看到已經熟悉的東西時,知識就會變得更加清楚。智慧會加深,你也會變得更加的留心和充滿活力。你的理解和領悟的領域會擴大。知道是沒有終點的,因為它永遠都不會徹底。不要有“我已經知道了”這種想法,因為它永遠不夠。你開始從多種角度看待事物:你會看到兩邊,世俗法和究竟法,心和目標,因和果。

將禪修進行到底

記住這點:禪修不僅僅是在坐禪的時候要做的事情。也不僅僅是在你坐禪的時候,才會有覺知。必須在所有的活動、所有的時刻都保持覺知。當你沒有期待,並且擁有正確的態度和平衡的精進時,盡量連續地去覺知。只有這樣,才能開發出覺知的慣性。學會越來越長時間地保持覺知非常重要,這樣你可以在禪修中心以外的世界運用這種慣性。不要運用如此多的精力,也不要渴望某事。也不要讓身心疲憊。不需要去專注。平衡、平靜並且持續地工作。禪修最重要的方面是禪修的心;覺知必須一直存在。觀察心在工作還是在放逸。保持去檢查心看覺知是否存在。心在覺知什麼?用照顧、尊重和興趣去禪修非常重要,盡你所能地禪修。你大老遠地跑到這裡來,你付出一份就會收獲一份。對正念和正定的發展感到滿足。最後,記住要一整天持續地禪修,所有的時刻,用正精進和一顆平衡的心。

第二天

禪修的心必須是一顆向道的心。平靜、舒適和放鬆,帶著安詳、信念和理智。你應該這樣去禪修。當正確的覺知存在的時候,智慧就存在。然而,如果覺知過於專注,智慧就沒有機會生起。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不去強迫、專注、控制或者約束的原因。我們不試圖讓任何事物消失。我們只是覺知到所有正在發生的事物和所有正在消亡的事物。也沒有期待和不滿。不要忘記。保持覺知。記住,你必須不斷地堅持心。心正在做什麼?它在覺知嗎?它知道嗎?它知道什麼?它知道多少?心需要警覺去知道目標。這意味著當聽到發生的時候,當接觸發生的時候,你是知道的。如果接觸發生時心知道目標,那說明心是警覺的。有些法我們必須擁有,有些法我們必須知道。當我們說我們必須擁有的法時,我們指五根:信、精進、念、定和慧。我們必須知道的法是在身心世界正在發生的事物。禪修是去培養和發展我們還沒有擁有的法,並且去知道我們還沒有知道的法。

培養善的品質

我們禪修是去培養五根,讓它們在心裡生起。五根變得越強大,煩惱就會變得越弱。當正念存在的時候,煩惱會變弱。當正定存在的時候,煩惱會變弱。當正精進存在的時候,煩惱會變弱。當信心存在的時候,煩惱會變弱。當智慧存在的時候,煩惱會變弱。重要的是,我們通過禪修去培養和發展這些現在還很弱小的、善的心理品質,這樣它們就可以變得越來越強大。正念禪修不是去追求某種特別的經驗。智慧不會有讓某種特定的事物發生的欲望。信心和精進擁有繼續禪修的願望。精進是那種連續並且堅持不懈地禪修的願望。信心想要繼續禪修,因為它知道禪修的價值。僅僅專注於結果是貪欲在運作。如果你因為看到了想看到的目標而高興,那也是貪欲在運作。如果你因為看到了一個不想看到的目標而不滿,那是嗔心在運作。它們都是煩惱!


所有的目標都是法性

所有的目標都是法性、法的顯現。你不能用貪欲抓住某一個目標。不要把任何目標或者經驗看作好的或者壞的,因為沒有一個目標或者經驗比另外一個目標或者經驗更好。目標只是目標。它們的特性是被知道。如此而已。不要去尋找你認為是好的目標或者經驗。去尋找好的經驗是出自於貪欲的命令。你禪修不是為了得到好的經驗。如果現在有思維發生,或者你感覺到熱,只有知道正在發生的事物。它們是什麼?一切都是法性的顯現或者目標。禪修的工作不是去發展目標,目標只是由於它們自己的條件而生起;禪修的工作是去培養五根的品質:信、精進、念、定和慧。

享受禪修

是享受一次“好的坐禪”更好,還是擁有覺知更好?我們不是去享受結果,而是去享受禪修過程本身。當你對禪修感興趣並且愉悅的時候,當你被你現在從事的工作激發出更多的活力的時候,你就會主動地把禪修堅持下去。只有當你看到並且理解禪修的效果時,你才會更加重視去怎樣善巧地滿足因緣條件。如果原因是善的,結果也會是善的。無論正在發生什麼,讓它發生,但是不要忘記去覺知。調查並且學習。

法的味道

自然地,如果心的善的狀態,它就會平和安詳。重要的是,禪修的心必須是一顆善心,並且朝著善的方向開展工作。信、精進、念、定和慧都是善的。在我們能夠做的所有善業中(布施、持戒、正定和智慧),通過內觀禪修來培養善的品質是最高等的。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喜歡享受好的感官和好的情感的味道。佛經上說在所有的味道中,最好的味道是法的味道。法的味道不僅僅是一種平和的感受——它是那種知道並且理解的最高等的味道。你需要充分地去品嘗法的味道:知道的味道、正念的味道、理解的味道。

上午的開示Ⅱ

以下是德加尼亞禪師英文的上午的開示的一個選集,它們是從2009 年10 月至2010 年

3 月大約6 個月的時間記錄下來的。我們按照獨立的主題對它們進行了重新組織,刪去了文本中的一些重複的部分,同時盡量保持禪師講話的風格和節奏的完整性。


正念禪修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禪修是去培養心的好的品質。我們只是試圖每時每刻地培養,非常簡單。如果正念存在,智慧也會存在,並且心是自由解脫的。它會從邪見和痛苦中解脫出來。正念禪修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不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所以,我們不會試圖去創造任何東西。我們只是等待並且觀察正在發生的事物的真實樣子,沒有想要,沒有期待。我們只是非常單純並且連續地禪修。我們不去試圖使某事發生,或者抵制任何事情,或者使任何事物消失。我們不去試圖創造某事。我們處於當下,通過覺醒、知道、覺知單純地處於當下。


檢查態度

在我們禪修之前,我們先要去檢查態度。當你禪修的時候,你擁有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背景觀念?你想要什麼東西嗎?你期待什麼東西嗎?為什麼你在禪修?為什麼你要保持正念?我們想要理解——這是我們為什麼觀察和學習的原因。我們不去試圖控制任何事情。我們不試圖創造任何事情。我們想要單純地處於當下:覺醒、敏銳、正念。檢查你的心的狀態。檢查你觀察心裡的覺知的品質。它是緊張還是放鬆?你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它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態度?你需要經常去檢查你的態度。當你去檢查你的態度時,覺知已經存在了。僅僅提醒和檢查就已經足夠。只是去檢查你的努力、精進和心的品質。當你正念的時候,你的感受怎麼樣?用正確的態度等待並且觀察,非常單純。你不要想去控制經驗。你也不想改變目標或者經驗。不管發生什麼,都不是你的職責。你的職責是正確的態度,並且檢查覺知是否存在,並且每時每刻如此。檢查、學習並且感興趣。

對心的活動感興趣

如果心沒有想要任何東西,它就是平和和放鬆的。如理思維它。試著對心的活動感興趣。心知道,心去注意並且心感受到。目標並不重要。不要去尋找目標。照顧好心的品質。去檢查你的心的品質——你在用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觀念和什麼樣的心態禪修?照顧好你的覺知並且保持你的覺知。不要執著任何東西,不要抵制任何東西。那麼,你如何做到這點呢?如果你沒有正確的態度或者正確的觀念,心總是會執著某事或者抵制某事。心從來沒有安寧。如果你沒有智慧,你就不能踐行中道。當你運用智慧、正確的態度、正確的觀念和正思維時,心就可以實踐中道。當你擁有平等捨心並且能夠理解事物的真實法性時,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這時,你就可以更加深入地學習。不要忘記去用正確的方式思維、擁有正確的信息、正確的觀念和正確的態度。你現在在做什麼?心現在在做什麼?心裡正在發生什麼?無論正在發生什麼,都是可以的,沒有問題。順其自然。你只需和你的覺知呆在一起。我們在當下就保持覺醒、敏銳並且感興趣。我們不試圖去任何地方。我們不試圖得到任何東西。我們僅僅需要擁有正見、覺知和感興趣。經驗和目標一直都在發生。無論發生什麼,都不是我們的職責——它們法爾如是。我們的職責是用正確的方式思維、擁有正確的態度、並且連續地覺知。正思維非常重要;正確的態度、正思維的意思是把一切都看作法性的顯現。目標就是目標。一切都是法性。沒有東西會成為問題。我們想要知道,我們想要理解這個法爾如是。

檢查你的精力

你運用多少的精力?如果你運用太多的精力,心就會變得緊張。你確定覺知存在嗎?如果你能夠看到覺知,覺知是肯定存在的。我們不去試圖得到某事。禪修是培養每時每刻的覺知。我們不會運用太多的精力、聚焦、穿透或者專注。只要記住處在當下。如果你沒有想要任何事物,心就會很平靜。你不會因為想要某事就得到它。不管你得到什麼,都是因為因緣具足。結果因為條件滿足而產生,不是因為你想要它而產生。你需要去留心覺知,去留心禪修心。就在此刻,覺知存在與否?不要去追尋目標。目標並不重要。心更重要。你需要檢查你在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態度禪修。檢查你的精力:你運用多少的精力?心放鬆與否?緊張與否?你不需要運用太多的精力去知道目標。心能夠自然地知道目標。你的職責是照顧好的你的覺知。覺知存在與否?
我們不試圖去任何地方。我們不期待任何東西。我們不試圖創造任何東西。我們通過當下而覺知當下。禪修的心必須單純。我們在等待。我們等待並且觀察,如其本來,如理思維法性。法性不屬於我們,也不屬於別人,不屬於任何人。法性是無人、無我。有因,然後有果,一切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果的條件作用和過程都是法性的顯現。心在覺知,心在感受,心在注意,心在認出。一切都是心的作用。是心在運作。心在發生。也是法性在發生,法性在運作。為什麼你要覺知?不要忘記你正在做的事情,不要忘記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你的觀察心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你在培養覺知並且持續地觀察。這是每時每刻的培養。禪修的心必須擁有正確的態度。禪修必須以正確的方式進行。經驗一直都在發生。你在用什麼樣的背景觀念禪修?你在用什麼樣的心態觀察?你在用什麼樣的見解看待?當你不期待任何事物,當你沒有想要任何事物,這個時刻,理解就會生起。

理解目標只是目標

出現的任何目標或者經驗都不應該會打擾你的禪修。目標在幫助你的覺知。你可以運用任何目標來增長戒、定、慧。如果你擁有正確的態度,那麼一切都不成問題,目標也不會打擾到你。任何目標都是一個法的目標,都是法性。甚至疼痛也是一個目標。疼痛是一個目標;沒有疼痛也是一個目標。目標只是目標。如果你理解了目標只是目標,心就不會執著,也就不會抵制。沒有貪欲也沒有嗔恚的心擁有正定。現在,這個機械的聲音很明顯(麥克風正在禪堂裡制造回音)。這個聲音會成為問題嗎?如理思維它。法性在生起、在消失。這樣,聲音就變成了一個目標,心可以去覺知的目標。你可以去覺知這個目標,你可以培養覺知、定力和慧力。運用這個目標。如果你擁有正確的態度,你就可以培養覺知、定力和慧力。目標幫助你保持覺知、覺醒和敏銳。因為目標,你可以學習,你可以覺知,並且你會理解。此時此刻,我們只是保持覺醒和警覺。沒有期待或者貪欲,心非常平和而自由。此時此刻,我們需要警覺、覺醒並且敏捷。我們只是試圖保持每時每刻的覺知。因為想要,因為欲望,我們不自由。如果我們想要某事,如果我們抵制某事,心是處於做夢的狀態。沒有期待,沒有抵制,心是覺醒的。覺醒意味著我們知道並且理解正在發生什麼。一切事物,當下的任何經驗,都只有心、目標和覺知三種東西。我們的覺知裡需要有正確的態度。法性就是法性,感受只是感受。

你確定正念存在嗎?

正念的意思是不忘記。也就是不忘記用正確的方式思維,不忘記保持覺知,不忘記正確的目標。正念就是不忘記。記住和提醒就是正念。你確定正念存在嗎?當正念存在時,去確認它。如果正念存在,那麼目標也已經在那裡了。你不需要去聚焦在目標上。你只需要去檢查正念存在與否,正念連續與否。無論身心世界在發生什麼,都不是你的職責。經驗只是經驗。經驗不是你的職責。你的職責是擁有正確的態度,並且連續地覺知。反復地去檢查你的態度是否正確。提醒、檢查、記得——這已經足夠。你不需要運用太多的精力去專注。當心在覺知的時候,感受怎麼樣?放鬆與否,緊張與否?去檢查你的心態。禪修的心必須放鬆、平和並且感興趣。當你禪修的時候,不管發生什麼,應該沒有什麼經驗能夠打擾到你。一切都是是法、法性或者目標。不管發生什麼,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你不要去尋找任何目標。去檢查心的品質,正在觀察的心的品質。你擁有正確的態度嗎?心放鬆還是緊張?如果禪修心感興趣,如果覺知存在,去檢查你的心的品質、覺知的品質、心是怎樣工作的。你要時時刻刻檢查、提醒並且記得。如果心變得越來越強大,觀察的心越來越強大,那說明這個過程進行得很好。你的職責僅僅是去保持每時每刻的覺知,帶著興趣並且用一種放鬆的方式。

不要追隨目標

你需要照顧好覺知而不是目標。如果你在覺知,某個目標就已經在那裡了。你要連續地培養覺知。你不需要對目標做任何事情。和覺知呆在一起。照顧好你的覺知,檢查並且每時每刻像這樣繼續保持下去,這更重要。如此簡單!不管心在知道什麼目標,順其自然。心會知道某個目標,心會知道這個目標或者那個目標。你要去等待並且觀察心是怎樣運作的。心在哪裡?心在知道,那麼試著繼續保持覺知。有時你會卡在某個目標上。你可以知道任何目標,你也可以知道關於某個目標的任何事情。如果心漸漸平靜下來,只需要去檢查,心會知道一切。心對某個經驗是怎樣反應的?心覺知與否?當你注意到一個目標的時候,你的感受怎樣?你想到了什麼?連續地覺知非常重要。如果你想要連續的覺知,你必須查看,你必須知道覺知存在與否。如果你追隨目標,覺知就不會是連續的。如果你檢查到覺知是存在的,目標也就已經在那兒了。不需要去追隨目標,也不需要去聚焦目標。那樣是一種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也不是必需的。如果你注意到你的覺知是存在的,目標也就已經在發生了。不要去固定在一個目標上。任何目標的生起,你只要知道都是法性在發生。禪修的心是很重要的。知道、覺知、是心在工作,心在覺知,心在觀察。你必須擁有正確的態度和正確的觀念。不管在發生什麼,都是一種經驗(目標)。經驗的意義並不重要。只要去認出經驗就很好了。你在覺知到正在發生的事情。聽到在發生。不要去思維意義,而是要覺知到這個經驗。知道你在聽到已經足夠。在你聽到之前,在你去聽之前,覺知必須准備好。如果覺知是連續的,覺知就一直在等待並且觀察。現在你聽到聲音和寂靜兩種狀態,不只是聲音,聲音過後是寂靜。目標就是你的經驗,經驗就是你的目標。我們不去追隨任何的目標。我們讓目標過來。目標已經在那兒,經驗也一直在那裡。我們不去試圖追隨目標,或者聚焦於某個目標。為什麼我們覺知?為什麼我們觀察?我們必須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動機和正確的知識。我們想理解並且知道經驗的真實法性。我們想去理解。這就是我們學習的原因,這也是我們觀察的原因。

內觀定

定力來自正確的態度、正確的觀念和正確的知識。不要試圖用貪欲去做任何事情。不要試圖用嗔恚和愚痴做任何事情。要用正確的態度去覺知當下。無論在身心世界裡發生什麼事情,都只是法性的顯現。如果你用這種方式去思考:法性只是法性,感受只是感受,心就不會起喜歡或者討厭的反應。心就會平和並且穩定。不管發生什麼,都不是你的職責。你的職責是用正確的方式思維並且連續地覺知。正見和正思維是非常重要的。由於正見和正思維,定力就已經在那裡了。檢查你的心:如果沒有貪欲、沒有嗔恚、沒有起反應,定力也就產生了。這就是內觀定或者正定。因為理解、因為正見、因為正思維,心已經安靜、平和並且穩定下來。定的意思不是聚焦,而是心的穩定性。只是去問自己心是怎樣工作的、心為什麼工作、心是否放鬆。去檢查心的品質。通過只是去檢查這樣的方式,你就不需要太多的精力來保持正念。如果你有正見、正確的觀念和正思維,心就是穩定的。當心平靜而安詳的時候,就是定力的表現。如果沒有貪欲,說明正定存在;如果沒有嗔心,也說明正定存在。這就是內觀定。

期待和耐心

不管是任何一種經驗的生起,檢查你的心是否起反應。你對保持正念感興趣嗎?你對禪修實踐感興趣嗎?你為什麼覺知呢?你的禪修應該單純而自然,並且沒有期待。不要試圖去得到某事。而是要試圖去覺知當下。如果你的期待很高,心就不會有任何興趣。它不會對已經擁有的感到滿足。心會變得厭煩並且沒有興趣。如果你理解你當下正在做的事情和已經得到的東西,如果清楚地理解的話,心就會滿足並且感興趣。禪修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你不能著急。禪修是去認出正在發生的事情。有時期待會生起,但這並不成為問題。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去確認期待的生起。不要去評判這個期待。禪修不是要去改變任何東西,也不是要去控制任何東西。它只是去認出正在發生的事情。不要把當下的事情復雜化。單純些,只是去知道。如果你沒有期待(沒有想要任何東西),心已經安分下來。

處在當下

和當下的平靜呆在一起。只是處於當下,和當下呆在一起。當下是唯一存在的事情。過去不存在,未來也不存在。現在,平和地處於此時此刻。只是單純地處在當下;心因為沒有想要任何東西而非常平和。如果想要或者貪欲存在,你的職責是去認出它們。不需要去評判正在發生的事情。當我們禪修的時候,不需要匆忙。我們不去任何地方,我們完全地呆在此時此刻。如果你能夠處於當下,你就能滿足。因為覺知,你理解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理解此時此刻正在進行的事物,這是真實的生命。在禪修中你投入什麼,你就會收獲什麼。如果你不知道你現在已經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想要更多。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果你能夠完全地處在當下,期待就不會產生。不需要遺憾過去。不需要期待未來。要用正確的方式去思維。思維非常重要。如果你如理思維,如果你的思維正確,心就已經平靜、放鬆並且安詳。

當心感興趣時,智慧在運作

因為知識,因為智慧,心已經平和並且穩定。這就是為什麼不需要運用太多的專注的原因。去檢查心,心在思維什麼,心在知道什麼。只有興趣是必需的。當心感興趣時,智慧就在運作。當我們禪修的時候,心思維法、思維禪修、思維法性或者目標,因為感興趣,這種思維使我們的覺知越來越強大。由於檢查,法性會變得更加明顯並且清楚。如果我們的心在思維(這些正確的想法),心不可能瞌睡。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式思維。我們必須既思維禪修,又進行禪修實踐。我們不是盲目地覺知。僅僅覺知是不夠的。覺知和智慧一起發生。如果有人連續地保持覺知,很自然地,智慧將慢慢增長。煩惱在做它們的工作,智慧也在做它自己的工作。我們已經擁有理智。我們運用我們的知識、理智和精力來禪修。當我們此時此刻沒有貪欲、嗔心、擔心或者焦慮的時候,心由於知識、智慧和覺知自由而平和。你理解這個嗎?這不僅僅是覺知。我們覺知、思維並且認出。我們應該思維禪修。如果我們用正確的方式思維,心就不會用錯誤的方式思維。當我們覺知並且當我們理解時,我們就阻止了愚痴。知道正在發生什麼同樣是正見。無論它是好是壞,我們知道此時此刻正在發生什麼。所以,不要忘記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不要忘記為什麼、為了什麼目標、是因為什麼樣的動機。你希望得到什麼東西嗎?你確定覺知存在嗎?如果覺知存在,你又理解什麼?有時候,你需要運用以什麼、為什麼和怎麼樣開頭的問題。然而,答案並不重要。興趣才重要。你只是需要興趣。你不能也不要想馬上就得到結果。

覺知的利益

當你連續地保持覺知的時候,你的感受怎麼樣?就在當下,現在,你想要什麼東西嗎?你有期待嗎?你在干什麼?如果這個時刻覺知存在,你的感受怎麼樣?如果覺知不存在,又有什麼不同?擁有覺知和沒有覺知二者:心有怎樣的不同?你理解覺知的價值嗎?和覺知呆在一起。所有的目標都會在覺知裡出現。擁有覺知和沒有覺知二者,有著怎樣的差別?心的品質是不同的。你需要理解覺知的價值。如果你在覺知的狀態,你的感受怎麼樣?當你禪修的時候,心緊張與否?放鬆與否?當你感興趣的時候,智慧在運作。因為目標,你能夠覺知。連續性非常重要,每時每刻並且時時刻刻。而且,慣性是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就是法的顯現。禪修的連續性變成一個習慣;習慣變成自然而然。當禪修獲得慣性,並且法在運作的時候,習慣就變成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地運作,“沒有人”在禪修,沒有人在實踐。自然而然地實踐。覺知的慣性因為因果過程而出現。任何覺知存在的時刻,心是安全的、穩當的、有意義並且鮮活的。如果我們沒有覺知,我們就迷失了,我們失去了意義感。我們不知道當下正在發生什麼。我們是盲目的,我們什麼都注意不到。覺知和缺乏覺知二者品質非常的不同。如果我們擁有覺知和智慧(依賴於智慧的品質),覺知就會變得更強大。這種價值也是非常的不同。我們需要理解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這個道理。如果我們不理解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我們就不會滿足。如果我們有太多的期待,我們就不會知道我們擁有的東西。如果我們的期待太高,我們就不會滿足於已經擁有的東西。我們需要欣賞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我們需要理解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的價值。這樣做的價值是什麼?如果我們不這麼做,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如果我們不這麼做,又會發生什麼?我們在培養和增長這些心的善的品質,每時每刻。

正確的努力和精進

檢查你的精力,你運用了多少精力?你不需要運用太多的精力去知道某事、去保持覺知。如果有期待存在,或者你想要某事發生,心就會使用更多的精力。去檢查你的心的狀態。不要讓心緊張或者疲勞。禪修的心必須放鬆。不要運用太多的精力去專注。我們不需要運用太多的精力去知道目標。心自然地就會知道目標。我們需要持續地提醒自己,並且認識到處在當下的重要性,每時每刻。我們不需要運用太多的努力或者太多的精進去專注,去正念。心的本來狀態就能夠自然地知道目標,所以我們不需要努力去知道目標。如果心處在放鬆的狀態,心也能知道它自己的某些東西。精進的意思是堅持、耐心和放鬆。精進是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並且不做我們不應該做的事情。精進也是努力減少煩惱。保持覺知的連續性也是精進。

正確的禪修

有時候,我們坐著卻停止了禪修;停止禪修是錯誤的練習方式。錯誤的態度和錯誤的禪修方式就是“停止”,也就是說正確的方式就是“開始”。心會知道,心已經具有慣性了,一直保持覺知,心會知道許多東西。如果你擁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態度、正確的思維,心立即就會平靜下來,變得安詳。我們停止錯誤的練習方式,也就是說我們開始正確的禪修。

八正道

我們是在練習八正道。此刻我們能聽到聲音。我們覺知我們在聽到的事實就是正見。我們知道當下正在發生什麼。這是正見。這是法性。這是經驗。目標只是目標。經驗只是經驗。並沒有“人”,也沒有“我”。如果我們擁有這種態度,並且我們覺知到正在發生的事情,這就是正見和正思維。當我們擁有正見和正思維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說不恰當的話,不會做不恰當的事,也不會靠邪命過生活。這就是正語、正業和正命。去覺知是正業。然後我們會有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這就是八正道。

五根(Indriya)

正精進是堅持不懈。精進的意思是堅持、耐心、不斷地持續下去並且不放棄。這就是精進的意思。不要運用太多的精力。堅持你的念、定、精進、信和智慧的品質。你有多少興趣?你樂意禪修嗎?智慧是理解的意思。你需要檢查心裡面覺知是否存在。理解存在嗎?智慧存在嗎?檢查觀察、禪修的心的品質。是心在禪修。心在觀察。心在練習。不要運用太多的精力去禪修。你只是用正確的態度、正確的觀念和興趣去觀察。你需要知道覺知存在與否。你需要欣賞覺知存在的價值,是覺知讓你認出並且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你需要知道正定存在與否。正定存在嗎?如果沒有正定,你需要知道沒有正定。因為你覺知,你才知道。如果你清楚地認出覺知存在與否,如果你清楚地認出正定存在與否,智慧存在與否,如果你清楚地認出智慧不存在,這本身就是智慧!這也是一種理解。

貪欲

貪欲是非常狡猾的;它一直在驅使你。無論你想什麼,無論你說什麼,無論你做什麼,貪欲都在驅使你、推動你。貪欲有很多種方式在你的心中出現或者生起。你想要什麼?有時候,你應該這樣問自己:我要什麼?我想要某事嗎?我們總是在想要某種東西。因為這種想要、欲望、渴求、期待(相同的意思),心在遭受痛苦、繃緊和不滿。如果心沒有想要任何東西,它是非常自由的。你不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如果你理解這個道理——你不會因為想要某事而得到它,只有因緣具足,你才會得到它——欲望就會變得越來越弱。貪欲就會變得越來越少。一切事物的發生都是因為因果,而不是因為你想要它發生而發生。我的老師曾經說:“如果你想要,它就會發生;如果你不想要,它就不會發生。”這句話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呢?“如果你想要,它就會發生”的意思是如果你因為貪欲而想要,你就會遭受痛苦。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因為貪欲而想要。比方說,某人不喜歡疼痛。他想要疼痛消失。他想要沒有疼痛的狀態。第二句話,“如果你不想要”意思是你沒有因為貪欲或者嗔恚而想要,那麼痛苦就不會發生。第一個“想要”是因為貪欲。第二個“不想要”是因為智慧。第一個是苦諦和苦的原因(集諦),第二個是因為道智而苦滅(滅諦)。如果你有渴求或者想要,也就是貪欲,那麼嗔心和嗔恚就會出現。貪欲和嗔恚就是指lobha 和dosa。但是,道智,“不想要”是因為你對不想要貪欲和嗔恚有了理解。這就是為什麼痛苦不會生起的原因。如果你帶著貪欲心想要某事,痛苦肯定會生起。你不會因為只是想要某個東西就能得到它。無論你得到什麼,都是因為條件作用,都是因為因果。但是人們往往認為他們會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事實上,如果你帶著貪欲心想要某個東西,你只會得到痛苦。如果你理解了一切事物都是通過因果而發生——一切事物由於條件作用而生起——那麼你就不會想要貪欲或者嗔心,好的或者壞的。痛苦就不會生起。平和、解脫、自由因為你沒有想要任何事物而產生。Raga khayo Nibbāna,意思是如果你沒有貪欲,這就是涅槃。如果沒有了貪欲,這就是解脫。我們痛苦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和想要;因為我們不覺知,貪心和嗔心就存在。


接納

我們試圖用正確的方式思維;我們努力保持覺知。我們不抱怨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檢查我們的覺知的品質。提醒、檢查、認出。接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沒有正見,或者說如果我們沒有正思維,我們就不能接納。如果我們不能接納,我們就不能從中學習。我們順其自然。我們不試圖去改變經驗。我們也不去改變過程。我們只是保持覺知。我們不去抱怨正在發生的事情。一切都是經驗。無論發生什麼,都是因為因果而發生。它們做它們的工作,我們做我們的工作。我們應該做什麼呢?我們只是去認出正在發生的事情。一切都是法性的顯現。

欣賞心在工作的價值

我們通常不會欣賞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我們一直在抱怨或者思維正在發生的事情。經驗或好或壞,或對或錯——這並不重要。經驗只是經驗。我們需要欣賞,我們需要認識到心在工作、在覺知、在觀察的價值。如果我們的經驗很好,心就會很高興。高興,高興!如果我們的經驗不好,心就會很傷心、不安。這說明我們並沒有理解。我們必須理解法性就是法性、目標就是目標。我們對經驗放手。我們不試圖抓住某種經驗或者目標。我們去欣賞心在工作的價值。我們只需要去檢查觀察心或者禪修心的覺知的品質。禪修的心在工作與否?心感興趣與否?它強大與否?只是去檢查。


增強心

你的觀察心必須強大而純淨,煩惱很少。如果你的心准備好了,理解就會生起。所以,去照顧好你的心,照顧好你的禪修,照顧好你的觀察心。培養它,讓它變得越來越強大。根據你的心的品質的不同,目標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你的看法也會改變。我們的職責是去增強覺知的品質。強有力的覺知意味著覺知和智慧在一起連續地工作。這就是覺知裡帶著正見、正確的態度、正確的觀念和正確的思維。如果這是連續的,那麼心就會越來越強大。我們只需要去做這個。如果心變得更加強大,它就會做它自己的工作。法在做它的工作,法性在自己運作。我們不試圖去看到目標。我們不試圖去尋找某事。我們試圖讓禪修的心越來越強大。我們怎樣讓心更加強大?當我們帶著正確的態度和正確的理解去覺知的時候,那麼心裡就有智慧存在,它就會變得更加強大。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投入很多的精力;如果我們運用太多的精力,心就會變得疲倦。如果我們努力去看到某事,心就會變得更加緊張。我們通過培養覺知的品質讓心越來越強大。如果我們擁有帶著智慧和連續性的覺知,那麼心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當心變得更加強大時,它就會做自己的工作。對於那些已經禪修和練習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人來說,心的品質肯定會越來越好。心會更加敏銳、更加穩定、更加平和。會有更多的理解。它應該就是這樣的。當我們擁有更多的理解的時候,我們的抵制和反應就會更少。因為反應,我們遭受痛苦。因為學習,我們理解。通過理解,我們產生信心。

無常、苦、無我

沒有東西會保持同一狀態。事物一直都在變化。法性因為條件作用在發生。因為條件作用,目標生起。這就是無常的意思。你需要理解正在發生的一切(思維在發生,感覺在發生,心識在發生,覺知在發生);你需要注意到它在發生。生起、發生、變化。發生、變化、生起。發生是無常、發生是苦、發生是無我。當你的心被淨化的時候,你就會理解。你會理解發生是無常、發生是苦、發生是因果、無我,沒有人。覺知會注意到正在發生的一切;目標也在發生,知道也在發生,感覺也在發生,思維也在發生。它都是新的、新的、新的。


簡單的經驗,深刻的理解

當你覺知到某種感覺或者某個目標的時候,對於它你理解什麼?就在現在,你理解什麼?你理解某些東西嗎?有時你知道,但是你並不理解。你知道許多目標,你能夠覺知到許多東西。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煩惱遮蔽了心。我們沒有理解煩惱的法性。這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去理解貪嗔痴的法性

的原因。然後,它們就沒有機會現起。當心清澈的時候,沒有貪欲、沒有嗔恚、沒有愚痴,心已經准備好理解了。當心清澈的時候,那麼智慧就會生起。經驗可能非常簡單,但是我們的理解可能非常深刻。由於對目標只是目標的理解(非常深刻地理解),我們不會有貪欲、嗔恚或者愚痴。

一整天的時間我們會有許多中經驗;我們一直在碰到各種各樣的經驗。但是當我們的觀察心純淨的時候,當覺知和理解完整的時候,這種簡單的經驗變得非常的奇特(非凡)。因為以前我們碰到經驗的時候總是抱著邪見,現在我們有了正見、正確的理解,而且我們的見解是相反的——非常奇特(非凡)。

練習正念禪修的機會是非常稀有的

覺知到某事聽起來簡單,但是這個方法是非常難練習的。我們能夠運用這個技術這種方式禪修,是因為佛陀的出現。如果沒有佛陀,我們沒有地方學習這個方法。真正地練習正念禪修是非常稀有難得的。

一切都是法

因為心被煩惱遮蔽,我們不能夠看到法或者如實地理解法性。法性的意思是什麼呢?它是因,它也是果。因果過程本身就是法性。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都是法性、都是法。甚至煩惱也能變成法,變成法性。法性在變化,法性在生起,知道在生起,覺知在生起——目標和心,心和目標。在法性中,並沒有人在那兒。法性不是我們,不是他們,不是別人;法性就是法性。法一直在呈現,到處都回響著法音。法性也在教導我們法,但是我們沒有能夠聽到。因為心中有煩惱,因為沒有足夠的理解和智慧,我們不能知道或者看到法。如果我們能夠如實思維並且看到法性,心就是自由的,心就會從煩惱中解脫。一切都是法。法遍一切處,橫亙古今。心準備好理解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