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81431465258.jpg

覺悟之道1(二)[隆波帕默

第二章 禪修簡要指南
許多朋友來向我學習禪修時,他們遇到了一些普遍性的問題。有些人擔心如果他們不在我身邊他們會修不正確,曼谷人就放心多了,因為他們知道在哪裡可找到我,而國外或邊遠地區的朋友因距離的遙遠就多了些擔心,於是他們要我寫一個禪修指導手冊,上面清晰地指引怎樣正確的禪修,這樣當我不在身邊時他們仍然有信心地練習。

有些朋友聽了法談,但還有疑惑不能正確理解。有些人可能采用了我給其他人的建議,這樣做往往不恰當,因為我給出建議的那個人可能處於與你不同的修行階段,採用了其他人的問題的答案的結果就像服了別的病人的藥一樣,藥不對症。就這個相關的問題,我的一些朋友證明:他們在不同情況不同時間下,採用我所給出的不同的建議,而獲得了恰當的修行結果。

因而根據大家的要求我將我所有的法談系統地歸納在一起,以便澄清任何錯誤的理解。我感覺需要出一本禪修簡明指南,以總結我曾經給我同修朋友們的建議。這樣一本指南就可以清晰地顯示從最初開始到最後修行的整個藍圖,以便避免出現上述的問題。

1. 理解佛教的範圍
對佛教了解甚少的朋友必須知道佛教不是包治百病的萬金油。它不是生存於世的唯一的所需的工具。因而如果你是一名大學生,你不必為了學習佛法而退學,因為世間的知識對於在社會上過普通常規的生活是必要的。一位佛教徒同樣要在其他領域裡處理圓融。佛教只教導苦和苦的止息,除此之外,沒教別的,因此,不要誤以為佛教會教其他東西。佛教不為如下相關問題提供答案:迷信、宿命、前生、來世、鬼、天人或其他神秘現。

2. 禪修的工具
對於那些已經知道佛教的教導是關於苦和苦的止息的人,我將禪修工具介紹給他們,那就是正念正知(sati and sampajanna).
我建議大家覺知發生在我們心中的感受,比如:懷疑、貪愛、擔憂、幸福、悲傷。這就是訓練正念的工具,用來覺知生起的目標。
我鼓勵大家保持覺知而不要迷失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處。人們常常容易在眼根和意根處迷失,眼睛去看時有目的地專注於所看的目標上了,或意根思考時容易掉入到所想的念頭中去了。通過持續地保持覺知,不迷失於念頭或過度專注,我們就能培養出正知,清晰的意識。

3.四念處
一旦我們有了禪修的工具,接下來我邀請大家修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依個人的天性選擇適合修哪種念處,去清晰地了知身、受、心、法。比如經行時覺知身體的移動,坐禪時覺知呼吸的入出。禪修開始時,我們可以修修禪定,全身放鬆下來,專注在身體上。一旦我們專注於身體的移動或呼吸出入息上時,我們能看到它們不斷變化,不能停留一處,也不受我們控制。

通過正念練習,心獲得正念正知。當一個心理現象生起時,心自動覺知。比如,當快樂、悲傷、善心、不善心生起時,心會知道。任何身體上現象生起時同樣知道。

對於那些善於觀察心理現象的人,持續地這樣練習。另外只觀察身體現象也是可行的。

當心持續地覺知身心現象,它將獲得念力和洞察力。心自然地對身心現象作出滿意、不滿意、中性的反應,此時我們覺知這些感受,它們和我們所觀察的其他身心現象一樣會集起滅去,這樣心就從這些感受中出離,最後心歸於平等捨。最初對這種平等捨心可能只經歷片刻。一旦熟練後,平等捨心更加經常出現,持續的時間更長,最終它將覺知平等捨心本身,此時它能夠將五蘊區分開來,看到構成身和心的五個細分的集合:色、受、想、行、識。

正念發展到了這個階段,許多禪修者常常出現如下兩種反應中的一種:有些人變得厭離而停止了修行;另外一些人產生了疑惑,不知如何做,停下來思考答案。

事實上一旦心能覺知道這平等捨心了,我們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繼續觀察。一旦覺定慧成熟了,心就自動前進。
這就是禪修的簡明指南。

4.不正確的念處修法
就算我們採用了上述禪修指南,當我們開始實修時,我們常常面臨許多不同的問題,主要來自於不正確的念處修法。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越精進修行,就越出現一些境界轉移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分心。其中最大的一個錯誤是我們有可能創造了一個新的目標,粘著它,沒有如實覺知現象。

當我們認為我們的心太散亂了時需要先修定時,這種情況可能發生。接著由於練習不正確,培養了邪定,沒有發展出正定,專注在一個目標上,心投入其中粘著目標,沒有輕鬆舒適地覺知,迷失其中,或過度專注其中。

由於是錯誤的定,心粘著它所造作出來的目標。一旦我們要從禪定過渡到念處禪的時候,由於粘著的緣故,心不能如實觀察實相。

另一個常見的錯誤是許多人強迫心警覺,特別地保持在當下,以為這就是正念,他們的心處於過分緊繃防衛狀態,像在起跑線上的賽跑者。正確的方法是以一種簡單而自然的方式覺知任何生起的現象。

第三種常見的障礙是帶著貪心練習,比如想炫耀一下、想獲得表揚、想得到朋友的接納,或想快速覺悟等等。我們越想獲勝,就越會加快努力,而沒有讓正念正知自然持續地發展。(事實上,禪修上的正精進是指自然地、持之以恆地培養正知正念)。帶著貪心練習時,練習會緊繃,它看起來像進步了,但心不平和。

這三種錯誤使得我們迷失或粘著現象上,誤以為自己充滿覺性而實際上沒達到。現在我們能夠明辨這些錯誤了,回到課程要點,就是去覺知當下所呈現的現象。

讓我講一則有趣的故事。我的一位學生,他專注於某一個心理現象。我提醒他注意這點,為了從專注中走出來,我讓他注意外在的現象,希望讓緊鎖的心放鬆下來。這位年輕人聽了後感到很難理解,他以為我要他不要保持正念,讓心放任去胡思亂想(掉舉)。幸好他再回來和我澄清誤會。否則,如果他向長老提到此事,我可能要被從寺院驅逐出去。

事實上,當一個人粘著一個心理現象時,心就已經偏離正念了。我盡力幫助這位年輕人看到他正在讓心放任去胡思亂想(掉舉)了,這是由於他過度專注禪修目標所造成的。

另一個問題是有些人迷失到禪修的副作用中,如迷失在禪相中、內在的光、顏色、聲音,甚至身體的顫動。這些現象生起時,有些人對這些經驗感到愉悅,有些人感到不愉悅。我必須進一步引導他們對這些現象保持正念,反覆訓練,心最終會處於中道,不再愚痴地專注在這些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上。

為了避免修行上的錯誤,我們必須嚴格地堅守規則,當煩惱生起時覺知它們,直到最終某天內在智慧生起克服煩惱。如果我們修行是為了滿足我們貪求欲 – 想知道、想看見、想得到、想出頭、想出名,甚至想覺悟,那麼就走偏的風險就加大,因為心通常會不時地杜撰出一系列的新的故事,而沒有簡單地如實覺知現象。

我們需要成為心的觀察者。比如,如果心變得比周圍的環境更沉重,這就意味著心無知地粘著某些東西。自然狀態的心不會沉重,它會和周圍環境相同。如果感覺沉重,那是因為它負載著附加的重量,放輕 ,朝四周看看,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沉重,如建築物、桌、椅、樹,我們不必背負著它們。事實上,心有時感到沉重,有時感到輕盈,這是由於粘著的緣故。我們越粘著,心就變得越沉重,正是這沉重使心顯得不自然。當心沒有注意到這些煩惱產生了時,心就創造了額外的重量。

心一旦會熟練地覺知了時,它會觀察得更深入,會看到心怎樣對外境起反應,喜歡或不喜歡。繼續練習,心會對所有被覺知的目標無分別地平等地對待,直到內在感覺的重量和外在自然的重量一致,直到最後不再需要背負任何重量。

佛陀教導我們:假合成我們身心的五蘊是沉重的,負載著五蘊的重量將永遠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他的教導是絕對的真理。對那些能看到的人來說,五蘊確實是沉重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