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a10001cd91b00f7862.jpg

覺悟之道1(四)[隆波帕默]

觀察心的含義、方法、及修行的結果
人們常常會有如下的問題:什麼是覺知心?怎樣覺知?覺知心我們會獲得什麼?不同人答案也不同,整理一下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什麼是覺知心?

“覺知心”這個詞被禪修群體指定為: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這些都與心理現象相關聯)。簡而言之,它的意思是指通過覺知心和心理現象來修內觀。

修內觀的方法(覺知心)
修各種內觀,包括覺知心,並不難。我們所需要做的是以一顆穩定平等的心如實覺知心理現象的生起。但要正確地覺知,禪修者(1)要有正確品質的心(2)要有正確的覺知目標

修念處或內觀的必要的心理品質是正念、正知、正見、正定。正確的覺知目標是當下現前的能呈現三本質的目標,禪修者稱之為現象,即研究經典的人稱之為究竟法。

一旦準備開始練習,我們應當:
以一顆平穩的心,沒有走神、沒有被控制、沒有過度專注的心(有正定的心),正念於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究竟法,心如實觀察(帶著正知正見)。
覺知意味著當現象生起、變化、消失時知道。比如,當我們感到幸福時,知道幸福感已生起了;當幸福感消失了時,知道幸福感消失了。生氣時,知道生氣已生起;生氣消失時,知道生氣已消失。當心有貪愛粘著六根所接觸的感官目標時,覺知貪欲的推動力在運作。

生起的目標必須是究竟法,不是世俗法。我們必須能夠區分什麼是究竟法和什麼是世俗法。

比如,心快樂時,必須覺知心快樂的狀態。心生氣時,必須覺知生氣的狀態。心疑惑時,必須覺知疑惑的狀態。隨著我們的持續練習,我們會發現大部分心理現象產生於胸腔中的某處,這被看作為心的物質基地。我們不必去尋找確切的點,只需覺知煩惱在哪裡生起滅去。因而,當我們覺知錯誤的目標時,真理就永遠不會呈現。比如,如果我們將我們的注意力專注在身體中間,肚臍上兩寸處,我們將永遠不會發現任何煩惱的生起,相反只能創造出一個精神圖像或禪相。

真正的正念並不是意味著我們必須問自己或猜估此刻是否快樂、痛苦、生氣、懷疑或貪著。非常重要地強調一點是我們必須正念覺知實際的心理現象,或究竟法,因為心需要從一切現象的生起、變化、消失的實際的自然過程中,去見證和學習真理,而不是通過思考。

一旦我們覺知已生起的心理現象時,心需要足夠穩固和堅定,以避免迷失在念頭裡,念頭常常在覺知現象後生起。比如,某些心理狀態生起,它是真實法(究竟法),接著,基於世俗法的一個念頭生起,對這個心理狀態貼上“喜歡”的標簽。這種情況不可避免地產生,因為心的自然屬性是去思考和回想,因而,我們不必試圖去阻止或拒絕基於世俗法的思考的產生。僅僅覺知它,但不迷失在思考中。繼續覺知生起的心理現象,比如這個例子中的“喜歡”。只有通過觀察,我們才能看到那個現象的三本質。

另一方面,修念處的禪修者不能太有目的性地專注於心理現象,因為這會導致心不純淨,從而不能獲得智慧。當心認同和抓取一個心理現象,而沒有如實覺知它時,心就變得遲鈍。我們必得讓心成為觀察者,像觀眾看戲劇那樣,而不要跳上舞台和演員一起演。有正定的心擁有如下的品質:穩定、溫柔、柔韌、準備工作。它不會迷失於目標或過度專注目標。有了正定,心就為智慧的發展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當以平穩的心去覺知究竟法(真實法)時,不迷失也不過度專注,心將學會如下四條究竟真理:
1. 它將了知自然現象的集起、存在、滅去。(覺知自然現象)
2. 它將了知剛生起的自然現象的角色(覺知自然現象的功能)
3. 它將了知自然現象的結果(覺知結果)
4. 隨著不間斷地覺知,它將了知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覺知恰當的原因)

心它自己通過觀察學會了對真相作調查,也就是擇法,擇法這個過程事實上是培養智慧,或正知和正見的過程。
比如,當眼睛看到一副圖像,心將這副圖像想像成一位漂亮的女孩,接著喜歡就生起了,覺知喜歡已生起是正知。有時喜歡是如此強烈,以致於心想要看多幾眼。此時心被貪愛所佔據,思考、行動、希求相應產生。只有當我們保持不斷地觀察貪愛,心才會明了看到了某些美麗的東西是貪愛產生的原因。因此,當眼看到一個目標時,保持不斷地覺知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貪愛它本身的功能,隨著正念覺知,它會立即展現它的無常性,貪愛的強度和持續時既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持續長時間的,如果有新的元素加入,貪愛最終會消失(如回頭再看那漂亮女孩)。這就展現了貪愛它本身的苦(不能令人滿意)。一切事物的生起與滅去是基於某些因和條件,不是因我們希望或者因我們多麼喜歡它們而生滅的。此外,它們是只是被覺知的目標,不受我們控制,這展現無我的屬性。

觀察心的結果及結論
通過禪修朝著向智慧的方向邁進的心,最終達到那麼一點,那就是心清晰地理解:無論心、精神現象、還是物質現象,一切都會生起、變化、最後都會滅去。如果心貪愛粘著,它就會受苦。這就是讓心從對“我”的粘著中解脫出來的智慧。苦將減少,因為心獲得足夠的智慧去引導心遠離苦。光思考無我的概念將不會根除錯誤的知見,不能讓心從對“我見”中出離。我們能思考沒有任何東西是我們或我們的,然而,心仍然粘著“我”。唯一減少粘著的方法是正念禪修。

總而言之,“觀察心”不是觀察心的字面上的意義,因為心它本身實際上就是觀察者、能知的心識、也是對被觀察的目標的粘著者。因而,觀察心的真正的意義是內觀禪修,從觀察心理現象生起的那刻開始。一旦熟練觀察心理現象了,我們就能夠修四念處。因而,如果我們不喜歡用“觀察心”這個詞,這被某些禪修群體所用作某種普遍的意義,我們也可以說它是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的合併。

然而,用“觀察心”這個詞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它強調了心是所有項目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時也提醒當覺知目標時,也多覺知一下心它本身的態度表現。以穩定的平等心來覺知,就能最大程度上清晰地覺知心本身、物質外境、感受、欲求等。相反,如果心的品質低劣,沒有正定、正念、正見,即使我們想要覺知究竟法(真實法),我們也不能覺知,頂多是僅僅思考一下它們。

一旦我們對心有了清晰的理解,念處禪修就會容易。但是如果我們仍沒有清晰的理解,我們可能容易走向錯誤的方向。比如,迷失在過度專注裡而沒有覺知,我們以為我們在修內觀,事實上那等同於修禪定。如果一個心理圖像出現了,我們可能錯誤地認為我們已獲得內觀智慧。我們可能迷失在心理目標上,迷失在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上。或者我們迷失在世俗法的念頭裡,但還自以為正在覺知究竟法或某些心理現象。只有很好地理解了心,我們才不會掉進這些陷阱裡。

覺知心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它可以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練習,它是唯一通三界的內觀方法。即使在非想非非想界,最高的無色界,聖者投生此界,能夠用覺知心作為修內觀的工具,直至到達涅槃。

盡管覺知心是從覺知心理現象開始,隨著不斷覺知,我們能覺知四種念處。相應地,這會將引導心在所有日常活動中持續地保持正念正知。我們散步時,我們覺知幾件事情。

首先,腳接觸地面時我們覺知到地面的堅硬,地性(外在物質),和身體的堅硬(內在物質)。這是身念處。接著,腳感受到地面的冷熱,這是覺知地面的火性。

一旦我們開始經行時,覺知到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生起,這是受念處。

當我們經行時,如果地面粗糙不平整不舒服,我們會注意到不喜歡或懊惱感生起;或者如果地面是柔軟舒適的地毯,我們會注意到愉悅滿意感生起。這就是心念處。

當我們經行時正念具足,我們將清楚地看到色、受、想、行、識各各區分開來。有時我們看到想要看清楚的貪欲盯著腳上。或者,我們覺知到心想跑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處了。或者,我們覺知到自我的存在感和歸屬感從心中生起。或者,我們覺知五蓋的生起,在它們還沒有發展成煩惱影響心之前就覺知到了。或者,我們覺知到當前的心理因素,比如正念、正知、精進、喜悅、輕安。(七覺支:正念、正知、精進、喜悅、輕安、定、平等捨。)所有這些例子都是法念處。

對於那些從沒有修過正念的人來說,理解剛才所談論的這些會有些困難。 因此,如果閱讀本書後,懷疑產生了,就試著直接去觀察懷疑或好奇的感受就可以了。不要試圖去問原因找答案,而是去覺知究竟法(真實法),比如這個例子中的懷疑。我們將把懷疑看作一個現象。當它生起時,它影響推動心去尋找答案。心接著就忘了覺知,盡力去思考找答案,結果心就紛亂不穩定了。隨著不斷地覺知,我們將會明白懷疑緊跟著思考產生。這就是覺知導致懷疑消失的原因。

更進一步來說,當我們覺知懷疑時,我們將看到它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它在思考後產生。具足正念而不思考時,懷疑就消失。

不斷地練習,我們將最終能修習四念處。我們將能夠區分能知的心識和被覺知的目標;區分究竟法和世俗法;區分物質、心、心理現象。

覺知心也許不一直是修習的最好的選擇,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最好選擇,但對每個人來說有一個最適合的選擇。因此如果我們擅長於四念處中某一個念處,我們就堅持練習。如果練習正確,我們最終會精通全部四個念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