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329.JPG

自由之道 4/4 [隆波帕默]

5.5通過內觀禪修訓練智慧的結果
這章的最後的主題是學習身和心將會獲得什麼結果。簡而言之,在整條修行路上我們將獲得內觀智慧和純淨的幸福。完成佛法的學習之後,我們依然活在這世上,但我們獲得了終極的利益,也就是,實現了涅槃,那裡極其寧靜。

5.5.1區分身和心
當心是堅定的和中性的,自動地覺知身和心時,那麼稱之為“我”的東西會去掉,會呈現身和心的實相。如果正念和智慧成熟了,內觀智慧會進一步將心(名)消融為受、想、行、識;它同時也將身(色)消融為眼、耳、鼻、舌、身,或消融為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通過內觀消融身心是破除“我”見的開始。這是通過訓練獲得的初步智慧。

5.5.2觀察身心的生滅變化
身心消融後,我們會認識到每個身心現象都實行他們自己的功能,包括生起、滅去、及不停地變化。比如,心將看到身體吸氣和呼氣,坐、站、行、移動和靜止等。另外,心看到沒有正念的狀態生起、滅去,在生滅之間的間隙極短,接著新的心生起,它會回憶剛剛沒有正念。所有這些導向身心的生滅變化的內觀智慧。這是破除我見、人見、眾生見的開始,接著對身心粘著的解脫將會發生。

5.5.3清醒理解身心苦、非實體性的真相
隨著越來越多地看見身心現象的生滅,有些人也許從所有因緣法(身心現象)的迷幻中清醒過來。因為他們認識到幸福生起後滅去,它不令人愉悅;痛苦生起後滅去,它不令人悲傷;善心生起後滅去,它不可意;非善心生起後滅去,它不令人難過。無論什麼生起後都會滅去,它既不快樂也不悲傷,快樂和悲傷是同樣令人厭煩,好和壞同樣令人厭煩。有些人也許會將身心現象看作存在的自然現象,不是“我”,它們的“我”已走了,一個空的、令人敬畏的、非實體性的自然真相在腦海中呈現。這些就是內觀禪修者的感受。有些人也許在這個階段會停留相當長一段時間,另外一些人也許很快就跨越這個階段。

5.5.4對因緣法持心平等
隨著越來越正念覺知身心,心將意識到厭煩、敬畏、或任何別的感受都只不過是一個被覺知目標,同樣會過去的。心將會變得堅定,對所有因緣生法都以中捨心面對,連中捨心也沒有意願刻意去維持。這是內觀禪修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修習正念到達這個階段後,禪修者會變得非常喜樂,接觸世俗變易法時不再動搖。然而,這個階段的中捨心仍不穩定。有些人也許不能維持它而再次偏離;而另外一些人也許會不經意地跨越跳躍前進。

5.5.5獲得法眼
當心對所有因緣生法生起中捨心後,正念和智慧會更進一步,修行會跨越跳躍著前進,也就是獲得法眼。心將自動獲得安止定;會經過一道七個剎那的內觀審查過程。“獲得法眼”這個詞意味著心自然地承認和認識到了真理:身和心是無常、苦、無我的,身和心現象一旦生起自然就會滅去。禪修者從心底確認了這個終極的真理,就像去了宇宙遨游的孩子終於找到他的父母那樣真切。
心將會皈依佛法僧三寶,對三寶生起熱切的堅定的信心,像漂在大海中央的人看到了海岸,又像迷失在荒涼叢林中的行路人看到走出叢林的方向,他有了堅定的信念有一天他確定會達到岸邊或走出叢林。盡管有時心可能會受世俗現象或煩惱影響而搖擺,但它仍然有堅實的基礎,當煩惱和貪愛來臨時會阻止它遠離邪惡和不善業。獲得法眼的功德被看做是增上的善緣。初果的聖者確保安全不會降生到三惡道了,無論當下還是未來都獲得利益,這是訓練智慧的所獲得的巨大利益,佛陀宣稱所獲的利益是如此大,勝過做宇宙的君王。

5.5.6對緣起法的後半部分的理解
隨著對智慧的訓練逐漸地增進,心最終將會理解緣起法的後半部分,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流轉門(集法)“緣名色生六根,緣六根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緣愛生取,緣取生有,緣有生生,緣生生苦”。
這就是洞徹真相:身心現象只存在於剎那間。當下的名色導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存有。如果單有身或單有心,眼耳鼻舌身就不能執行它們的功能。名和色必須合作,六根才能發揮它們的功能。至於意根,單有名它就能夠發揮它的功能,即使沒有色也是可以。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六塵時,愉悅、痛苦、或中性感受生起。接著,欲貪、有貪、無有貪就會生起。當貪愛生起,意識就會粘著六塵(感官目標),一個心理過程就會發生,因此誤以為是“我”的潛意識產生了。結果,緊張或苦就產生了。
一個人如果經歷過這個階段的智慧的訓練,他就會認識到真相:如果心不搖擺、沒有貪愛和粘著(執取),它就不會受苦;相反,如果心隨著貪愛和粘著而搖擺,它就會受苦。結果,心就不會懷疑,就不會追尋外在的目標。心沒有搖擺,甚至內在也沒有尋求欲樂的念頭或感官娛樂的想法,心自動堅定而突顯。它簡單地作為觀察者或知道者,不是欲樂的追尋者。粗重的煩惱將永久地終止。心本身是如此的寧靜喜樂,以致於有些人也許滿足於這個水平,他們也許不想繼續在學習身和心,因為訓練心也是一種負擔。
修內觀達到這個階段,心不依賴外在的感官愉樂,而自得喜樂。這種喜樂超過大多數人的想像。出離感官貪愛後的喜樂是如此巨大,以致於它能遍及整個身體,甚至到每一根毛髮的尖端,它如同在炎熱的季節用清新的涼水洗澡一般。

5.5.7理解緣起法的前半部分
內觀禪修發展到5.5.6節所述的階段之後,心就會限制它的學習範疇在覺知的心這個區域。它將理解知道者(覺知的心)是堅定的愉悅的,但不是“我”,也不屬於某人。隨著內觀智慧的更進一步培養,心接著獲得直覺的內觀智慧洞悉通達緣起法的前半部分,即清楚地理解還滅門,即滅法。它認識到:隨著對四聖諦的正知,努力奮鬥的心和控制的心(貪求欲)就不會生起。控制的心(貪求欲)不生起了,意識心就不再承擔名和色。隨著意識心不承擔名和色了,名和色就不會出現,或者說不再被抓住去擔負和壓迫心。
這就是解釋以前所說的心覺得“知道者”是一個好的不可思議的東西,把它視之為一個安全的島嶼。然而,隨著內觀發展,洞察四聖諦的敏銳的觀智閃現,它認識到五蘊,包括覺知的心(知道者、觀察者),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單洞察三本質其中一項,就可以捨棄對覺知的心的粘著)。認識真理後,試圖努力以違反自然規律的方式影響控制自然現象的妄心將會消失,也就是試圖努力讓五蘊幸福和讓五蘊成為“我”的妄心將會消退。意識心將不再抓住名和色,也不再攫取它們去承擔和壓制心。名和色也不會形成新的“有”。
內觀到達這個點後,心以正知洞察苦諦,心將捨棄五蘊,它將從五蘊中出離,從諸多局限和遮蓋心的煩惱漏中解脫,像一只小雞奮力啄破蛋殼走了出來。這就是佛法學習的終止。再生和存有都消失了,完滿了聖潔的生活。餘下的人生是完全的不可思議,因為五蘊仍然執行它們的功能,但心是獨立於五蘊的。心不再受到任何壓力。盡管它會繼續扮演它的多種功能,比如想蘊和行蘊,但它看起來好像什麼也沒做,每執行一功能都是純淨的行動。心洞透喜樂,那是遠遠超過想像和念頭的,它是至高的幸福,它是自由的、透明的、輕快的、乾淨的、清晰的、無邊無際的,比天空和空氣更寬廣,比極樂還樂。這種心在高級論典《阿毗達摩》稱之為“功能性的心”,阿姜曼稱之為“堅持不懈的心”,隆波頓稱之為“一心”,隆波塔特稱之為“心”,阿姜布達達撒稱之為“名的核心”,隆波布達稱之為“單一的心”。原因是它永遠是一,永不會再變為二,永遠再也不會被二元意識染污,如喜樂和痛苦,善和惡等。

5.5.8涅槃的實現
一旦心從制約它的諸多漏中解脫出來了,它就獨立了,“一心”就實現了涅槃,就是“一法”。涅槃是一個純淨的狀態,它純潔、乾淨、清明、無垢、空、無形、無邊、明亮、極樂、永恆。洞悉涅槃的心將超過最高的幸福。將感官上的愉悅、禪定中的寧靜、涅槃實現後的喜樂三者作比較,明顯突出的特徵是:人們熟悉的感官愉悅是一種局限在胸口的意識,禪定中的寧靜是遍滿每一個毛孔的愉悅,而涅槃的寧靜是遍及整個宇宙(天空和空氣),無邊無際,每一個微小分子都遍滿著那種感覺。
來自涅槃後的喜樂有幾種方式獲得。通常地,對所有聖者來說,在實現聖道和聖果的那刻洞徹涅槃,但它發生得非常短暫。屬於不同層次的聖道的心僅僅存在一剎那,屬於不同層次的聖果的心僅僅存在幾個剎那。另外,能夠完全洞徹涅槃的心是屬於聖果的心,因為沒有更進一步的任務要完成了;而屬於聖道的心是出世間果心,屬於聖道的心在覺悟的那刻閃現,它必須實行它的功能,徹底根除微細煩惱。因而,屬於聖道的心是出世間的善心,它還有任務要完成,它不會閑著,直到完全領會涅槃的寧靜,直至屬於聖果的心。
對一般聖者來說,實現涅槃(即獲得聖果)的方式還有幾種。這種聖果的獲得是得出世間果,即獲得以涅槃為目標的正定,導致屬於果心的心無數次再發生,不僅僅是在不同階段獲得聖果的那刻發生幾次。

獲得聖果需要兩個組成部分:
(1)正定
(2)以涅槃為所緣(目標)
因此,世俗人不能獲得聖果,無論他們修正定多麼嫻熟,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實現過涅槃。對於聖者來說,盡管他們以前沒有修過正定,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獲得聖果,因為他們在獲得聖道和聖果的那刻,心自動到達了正定。因而,對聖者來說,再次獲得正定並不難,因為心曾經經驗過。
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聖者在獲得聖果時有同等的熟練程度,因為獲得聖果的目標(所緣)是涅槃,在低層次的聖者洞悉涅槃只有幾個剎那,因而他們獲得聖果的難度會比高層次的聖者大。通常,他們得從正念覺知身和心開始,直到心捨棄身心洞徹涅槃;而高層次的聖者,由於更熟悉涅槃,他們則能通過作意(憶起)立即獲得涅槃。因而,另一個要點是那些經常回顧溫習涅槃的聖者他們已經獲得涅槃的省察自在力,能夠一回憶就能立即清楚地獲得它,他們比幾乎不回顧涅槃的聖者要熟練得多。
對於那些沒有技能獲得涅槃的聖者來說,他們獲得聖果的程序是從正念身和心開始;但對於那些熟練的聖者,他們獲得聖果的程序是從作意(憶起)開始。在某個時間點上,心會從第一禪定向上直到正定,接著隨順心會生起,它會中止覺知出世間目標的心,即中止覺知身和心的心。隨順心對於一位快速的覺醒者會反復出現三次,對於慢的覺醒者會反復出現四次。之後,屬於聖果的心將會無數次地反復出現,直到它退去法樂。接著,使生命繼續的心(有分心)生起打斷聖果獲得的過程,這樣就從法樂中退去。
有關五蘊分開後的涅槃是什麼樣子,它不可以回答,不可以被世俗心所能想像得到的,世俗心常常會有如下兩種見:任何時候,他們想起涅槃時,他們非常相信常見,也就是認為涅槃後五蘊仍然會常存有;或者他們落入斷見,也就是獲得涅槃後一切都消失了。由於這個原因,我不在本文中不提它,以避免哲學理論上的爭辯。

5.5.9像不沾水的蓮花那樣生活者
事實上,人類和動物的心一直悄悄地粘著目標(所緣),像浸沒在水中的木材那樣。結果,心就無知地隨著目標搖擺和偏離。唯有通過學習佛教的聖典,覺知目標的能力才可得以培養發展。它會感覺被覺知的目標是一個東西,而覺知的心是另外的東西。就像看見身、受、想、行帶著貪、嗔、痴在執行它們的功能,而另外的一個自然的臨在則看見這些自然現象的變化那樣。它將會認識到有時知道者從被知道的目標中獨立分離出來;有時知道者滑向和混入到目標中。學習到這個階段,有人也許會懷疑他們是否應該覺知存在於他們胸前的目標,還是他們應該覺知知道的心。胸前的目標有時小、有時大、有時重、有時清、有時快樂、有時悲傷、有時好、有時惡。知道的心好像浮在頭頂。關於這個主題,請注意當知道者覺知任何東西,只要觀察就夠了。不要有目的地覺知兩個(目標和知道的心)中任何一個,因為我們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達成任何東西。
經由穩定的練習,內觀發展得更敏銳後,心會認識到由於心一直被粘著和被壓迫著而導致了無窮無盡的苦產生。
經過更進一步的練習,到達正念自動憶起自然現象時,早上醒來時的第一件事是集中注意力去研究考察心是不是一直被壓迫著。它會發現抓住心很容易的,但不知道怎樣捨棄它。
隨著內觀發展到圓滿的階段後,也就是獲得三本質的直覺後,心洞徹苦諦,因為心是它最後要捨棄的苦。然後,它將認識到它捨棄胸口中央那堆苦,同時捨棄這顆當下覺知的心。到達這點後,心變得獨立了,因為它根本不粘著任何東西了。
它將洞徹涅槃的喜樂,完成佛教的學習。那就是圓滿的內觀智通達聖道。以最敏銳的內觀智通達聖道,完成佛教的學習後,餘下的生命就像不沾水的蓮花,眼耳鼻舌身意完全和平常人一樣發揮功能,於六根處覺知六塵(目標),但六塵(目標)只是在空境中移動的某些東西,沒有任何東西接觸這些目標,再也不會導致苦產生,因為承擔苦的心已經捨棄了。

5.5.10苦的止息
完成三學的學習後,心從苦的大集合中解脫出來,也就是從五蘊中解脫出來,但五蘊仍和平常那樣是無常、苦、無我,因而,身體的疼痛仍然會生起,但心理的痛苦永遠消失了。無論心情多麼幸福,心不會粘著它。如前所說它如不沾水的蓮花,和幸福一起生活著。到這一點後,死亡不是一件可意的事,活著也不是一件愉悅的事。簡單而平和地活著,像一位工人完成工作後,休閑地坐著,等著發薪水,也就是,等著無涅槃,或者說那構造苦的五蘊的滅盡。
(2006年10月)

結尾語
“獲得法眼”這個詞意味著心自然地承認和認識到了真理:身和心是無常、苦、無我的…..禪修者從心底確認了這個終極的真理,就像去了宇宙遨游的孩子終於找到他的父母那樣真切。
心將會皈依佛法僧三寶,對三寶生起熱切的堅定的信心,像漂在大海中央的人看到了海岸,又像迷失在荒涼叢林中的行路人看到走出叢林的方向,他有了堅定的信念有一天他確定會達到岸邊或走出叢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