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101.JPG

覺悟之路Ⅱ
(修訂版)
隆波帕默.帕默皎尊者 著
英譯者:Hataitip Devakul
中譯者:當下即安
版權© 2013:Wat Suan Santidham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什麼是佛教的目標
第二章 什麼是苦?
第三章 什麼是苦之因
第四章 滅苦之道
第五章 什麼是正念禪修
第六章 怎樣覺知現象
第七章 什麼是現象(因緣法)
第八章 什麼是“當下”
第九章 什麼是如實知
第十章 正念的利益是什麼
附加注釋:
結尾語

前言 來自我內心的話
2002年7月30日我寫了這本書《覺悟之路II》。隨著時間的流駛,我認為它需要修訂一下,使之更完整,有益於所有禪修者。
 隆波帕默.帕默皎尊者
2006年7月30日
 道路依然存在。修行人依然堅定地跟隨這條聖道。在時間之風還沒有吹走他的聖跡之前,今天就開始出發,這樣我們不致於四處漫游太久而沒有方向。
——隆波帕默.帕默皎尊者


第一章 什麼是佛教的目標


1.1 佛教的目標是回答“我們怎樣獲得苦的止息?”的科學。


1.2 人們經常忽視苦滅,但卻專注於追尋愉悅
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身心確實是苦的真相,沒有永恆的快樂。一個人越努力尋找幸福避開痛苦,他就擔負的痛苦就越重。不管一個人多麼奮力追求,幸福是永遠無法圓滿達成。另外,它總是消失得非常快。幸福像放在你前面的某些東西,等著你伸手去抓它,你幾乎要抓著時,它就滑出你的手掌,再次跑到你前頭了。它總是吸引你敦促你不斷去奮鬥,希望最後得到永恆的幸福。


1.3 事實上,我們所尋求的幸福只不過是不可實現的假像。我們常常想只要我們得到它、擁有它、預防它,我們就會幸福。我們無知地堅信知識、財富、家庭、親朋戚友、聲譽、權力、快樂、健康等等會帶給我們幸福。我們不惜代價地追求幸福卻沒有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1.4 佛教沒有教我們尋找那假有的幸福,但教我們研究苦,它是生命的實相。唯有佛教直接回答了有關苦的問題,也告訴我們苦之因及苦滅的修行之道。如果我們研究苦,直至我們獲得苦滅,那麼,我們立即會通達幸福,它是勢不可擋的、完美的、當下就會現前在我們眼前。


1.5 有些人也許會認為佛教太悲觀,因為它指出生命唯有苦。我們不在這裡討論這個主題,因為如果現在解釋,它會引起一場哲學辯論。如果我們簡單地從頭至尾閱讀這本書,依照佛陀教導的方法,開始學習苦,那麼,我們會認識真理,根本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辯論。

 

第二章 什麼是苦?


2.1 佛教中苦的含義,比我們平常理解的要深廣得多,苦是:


2.1.1 苦受:它是眾所周知的普遍的苦,也就是說,身體的苦和精神的苦。從來沒有修過念處禪的人也許覺得苦很少出現,但對正念禪修者來說,苦經常生起。比如,如果我們念處身體,我們會發現疼痛像野獸一樣總是追隨在我們身後傷害我們。它迫使我們改變身體的姿勢、吃喝拉撒、擦洗、抓、吸氣、呼氣等等,我們幾乎動得不停。有時我們生病了,感到苦很沉重地壓迫著我們。最終我們筋疲力盡而無法逃離苦,苦一直跟隨我們傷害我們到死。
無論什麼時候當一個痛苦的感受減輕了時,我們感到快樂,但不久後,苦會再次抓住我們。
如果我們有正念,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心幾乎總是緊張不安的,緊張減輕了時心會感到快樂,緊張加重時心悲傷。


2.1.2 苦相(因緣條件制約下的苦,是本有的自然屬性):這種苦不是人人所知的那種感官上的痛苦。它是指因緣條件制約下某一狀態的總的特徵(也就是說,身、心、及所有因緣條件制約下的現象(行蘊))- 因無常帶來的苦。因而,依據這一定義,幸福也是一種苦,因為它是無常的。當一個人開始修念處禪後他會對苦的本有屬性體會得更明顯。在本階段應該了解足夠多關於苦的特徵的知識。


2.1.3 因貪愛帶來的苦:對於人類和所有動物來說,這種苦幾乎一直存在,但只有少數人體會得到。禪修者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覺知到這種苦,特別當禪修者把心作為覺知的目標時。他們會領悟道“集起是苦之因”。如果我們貪愛和執取名色、生起的現象(目標)時,苦,也就是挫折和痛苦就會立即生起。如果心從對被覺知的目標的貪愛粘著中解脫出來,心就不會受苦了,並且保持心的突出顯著、正念、清醒、喜樂、平和。禪修者的心若充分發展到這一水平後就會產生正定。他們的心將會穩定,根本不需要特別的照看。內觀到這一階段稱之為不來果位(阿那含果)。有些聖者到達這個階段可能自滿了,他們不再堅持正念禪修,因為穩定而突顯的心是他們的安全愉悅的庇護所。


2.1.4 苦諦或苦集
這種苦是最深的苦。只有那些完全透徹理解了它的人才能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因為理解痛苦的感受是所有人普遍都能理解的;理解苦相是內觀禪修者已經可以覺知到,盡管此時他們仍在世俗層面;如果心仍然相信有些現象是愉悅的有些是不愉悅的,那麼對貪愛是苦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圓滿,到達不還果時,才會理解貪愛粘著生起苦就會生起。因而,不還果的聖者滿足於心的堅固,不在尋求外在的目標,因為那是貪愛執取的來源,相反,他們可能轉向於執取有正念的、覺醒的、喜樂的心本身。
只有內觀智慧發展到成熟的時候,心才真正能夠清楚地理解苦諦 - 集蘊、名色或身心本身就是苦,無論有貪或無貪,身心本身就是苦。唯有苦集起苦滅去。身和心有時是苦有時是樂,這不正確。它們是純苦,只是程度多少的不同而已。當內觀智慧發展到這個階段,心會意識到五蘊皆苦,這時它就明了四聖諦。它將理解“集起導致苦生,對苦的無明導致集起。”因而,無止盡的生死輪回之環產生了。只有洞悉明了了苦諦,心就才捨棄苦。這樣,苦之因自動滅去,涅槃就會出現在我們眼前。那一刻,生死輪回之鏈就斷開了。”


無論誰若明了五蘊身心是苦(斷無明,得明),就能夠完全徹底地放棄對五蘊身心的貪愛執取。五蘊身心還在,它只是苦的現象,但沒有了受苦者。因此,使“我們的身心”幸福和從苦中解脫的貪欲也就自動滅去了。尋求幸福避開痛苦的奮鬥或心的造作(業習/行蘊14)就中止了。心不再抓取任何名色來再形成一個“我”。它將洞悉涅槃,也就是說,苦的止息,因為它已經完全從五蘊煩惱中出離。


培養正念是通達四聖諦的唯一的道路,明了四聖諦之後,心會漸漸地變得公正、中立,不再被貪愛迷惑,不再粘著被覺知的目標,直到它到達最後的階段,完全從身心之苦中出離。


2.2 佛陀所教導的苦就是五蘊本身,通過禪修導向解脫。一旦心斷除了無明,它就會認識到名色(身心)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它就立即捨棄苦(五蘊/名色/身心),將永遠不再抓取苦或任何名色。身體上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適時地根據情形消除和緩和疼痛是必要的。在那種情形下,“盡管身受苦,但心不再受苦。”只有在從五蘊中分離,不再有新的五蘊生起時,聖者完全地獲得苦的止息。


第三章 什麼是苦之因


3.1 一般來說,人類和動物認為是未滿足的願望導致苦產生。比如,一個人變老時卻希望年輕,這時苦就產生了。一個人希望健康,卻生病了,很痛苦。一個人希望長生不老,卻正在朝死亡邁進,很可悲。一個人想要什麼,卻得不到,很令人沮喪。相反,一個人得到所希望得到的,他就感到快樂。


3.2 是貪愛導致苦產生,這一點禪修者會理解得更深刻。貪愛導致心掙扎、日夜不停地努力工作,以期望能使得“我們”離苦得樂。沒有貪愛,心不必奮鬥,它本身唯有平靜。


3.3 認識了四聖諦的人將會發現五蘊本質是一個苦的集合。有貪無貪,五蘊本身是苦。是無明(對五蘊構成苦集的真理的無知,就是無明)使我們相信身心有時苦有時樂。因而,集法生起,也就是說,使身心永久離苦得樂的貪欲生起。接著,精神上的奮力追求的迫切感生起,使得心一直在這個貪欲驅使下燃燒,導致苦產生。盡管那時身體是分開的,無明驅使心制造新的蘊業,使得心再次受苦。因而,對聖諦的無明,對身心實相的無明確實是苦的根源。無明導致對名色(身心)的執取,而名色(身心)不過是一個苦之集合而已。接著,心竭盡全力地去除身心之苦帶來身心之樂。新的業繼續無止盡地生起,因而,苦無止盡地再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