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Z31.jpg

◊◊ 有如火焰,那不放逸的僧人趕前把一切大小的束縛燒得一乾二淨 ◊◊

【031偈】
樂不放逸比丘,或者懼見放逸,
猶如猛火炎炎,燒去大結小結。

【註解】
尋求真理者——比丘,怖畏於放逸,因為他曉得,一個放逸的人將受困於輪迴。於是,他勤奮精進,堅決的把困擾著自己與世俗間的一切束縛燒掉。

【不放逸之人精進——不放逸比丘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某位不放逸的比丘。
  
在某年的夏安居前,有一名比丘從阿闍梨(導師)獲得一個禪定修學法門後,便到樹林隱居。他竭盡全力勤奮鍛練,結果是任何果位也求證不到。於是,他決定親自向佛陀求一個能證阿羅漢果的法門。於是便決定返回祇陀園。半途中,他看見一片樹林著火。於是他便爬上山頂,坐下來觀看火場。當他看見林木被大火吞沒後,他集中精神冥想:“就連這把火也在前進,把一切阻礙自己的大小障礙物都吞沒。因此,我也該前進,有如這場大火一般,克服一切大小障礙。”
  
當時佛陀正在精舍裡進入甚深的禪定,在禪定中以慧眼觀察世間,當他覺察到那名比丘的一連串心思後,便以神通化一道金光,把自己的影相顯現在那位比丘人面前,對他開示說:“比丘啊!精進是如如不變的真理。就連這把火也懂得把大小障礙物吞沒。因此,你也必須用這火吞沒障礙物的意識,把所有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大小束縛完全摧毀。”接著佛陀誦出了這段詩偈。
    
那名比丘獲得佛陀的開示後,坐在原地,以無比堅強的意識,如大火一般吞沒了所有在他心中的繫縛,當下證得阿羅漢果,並擁有神通。在他享受七日的滅盡受想定後,以神通升上空中,來到佛陀面前,讚美及歌頌佛陀,在答謝佛陀指點之恩後,化作一道金光,就此進入不再有輪迴的神聖涅槃。

【評論】
比丘,在剃除須鬚髮眉毛,披上袈裟後的佛陀弟子就稱為比丘。比丘的原意的是「行乞者」。比丘不是個道士也不是人與神之間的靈媒。比丘出家沒有附帶任何誓約,只要自願受佛教戒律的約束,自願過著清貧的獨身生活,就能出家成為一名比丘。假如他不願意再過出家的生活,他可以隨時脫下袈裟還俗。佛陀允許一個人可以出家七次。比丘尼則只有唯一的一次。
  
樂著於不放逸,尋求真理者——比丘,喜悅的探尋一切能令他成功的達到目的的途徑。假如他沒有這種喜悅於探尋解脫的心,他將不能繼續前進,那就不能抵達涅槃境界。因此比丘也被稱為樂著於不放逸者。
  
畏懼於放逸,不放逸者所畏懼的就是放逸。放逸者將沉淪於輪迴之中。一名不放逸的修行者,明白只要他稍微放鬆,他就擺脫不了無休無止的生死輪迴。放逸是一切苦難的根源,因此,修行人畏懼於放逸。
  
「結」,是佛教的專用名詞,等同於煩惱,是把人類捆綁在生死輪迴的主要因素。結也稱為「使」,結共十種:
  
1、身見。
2、疑。
3、戒禁取見。
4、欲界貪。
5、嗔恚。
6、色界貪。
7、無色界貪。
8、慢。
9、見取見。
10、無明。
  
前五種被稱為「下五分結」是屬於較低的繫縛,因為它們困於欲界。後五種被稱為「上五分結」是屬於較高的繫縛,因為它們困於色界。
  
一個人若擺脫前三種繫縛就能證得須陀洹果(初果或預流果)也就是為涅槃邁出了第一步。他若繼續再斷第四和第五種繫縛,就證得斯陀含果(二果或一還果)。他若擺脫欲界那從一到五的繫縛,就證得阿那含果(三果或不還果)。若擺脫全部的十種繫縛,就證得阿羅漢果。也就是佛教裡最完美、最神聖的果位。


本BLOG<<真理的寶藏 法句經>>由高菩提法師提供中文繁體的編排,特此誌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