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78819317-3891750320.jpg

焦諦卡禪師(Jotika Sayādaw)講

果儒法師 譯

當我們問這個問題:「我前世是誰?」這是錯誤的問題。如果我們用一般人的想法來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錯誤的,事實上並沒有「我」,只有身心生滅的過程。如果你了知當下生起的過程,及其生起的原因,你將了解:無論是什麼故事,我們所謂的男人、婦女、母親、父親。.如果我們省去所有的稱呼和概念,只觀察他們的生滅過程,你會發現:在過去也有名法和色法生滅的過程,正如現在他們生滅的方式一般。完全了知當下的生滅過程,可以根除對現在和未來的疑惑;也可以根除「誰創造這些事物?」的疑惑。它是意外的生起,沒有理由,沒有原因,也沒有人能使它生起。這是一個已被解決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沒有人創造這些事物,這只是很自然的因果現象。有時,這取決於人們的知識水平,如果有人讀過「緣起法」,他們會觀察到實相,如果沒讀過「緣起法」,也沒關係。因為「緣起法」的基本觀念是:有因必有果;如果沒有因,則沒有任何果;「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總之,這是緣起法。如果有人有廣博的知識,他會了解:因為有聲音,有耳朵,由於兩者的接觸,所以耳識生起,因此有受覺,有樂受、苦受等感受。這種樂受與苦受,慾望與厭惡的生起,我們可以非常清楚觀察它的實相,雖然我們無法完全觀察到,但是我們可以清楚的觀察某些部分。


如果你以前從未聽過或看過某物,而且不期望去看或聽到它,你會渴望那件事物嗎?你甚至不知道那是什麼,所以你不會想要它。慾望如何生起?因為你以前聽過或看過它,因為有接觸,所以有受覺;因為有受覺,所以有渴望、慾望。在禪修期間,我們不會「想」太多,有時,領悟之光突然一閃,非常短暫;有時,一句短的巴利文或一個英文字(如果你用英文閱讀)會出現在你的腦海裡。不要想太多,如果你繼續想,會打斷你的正念和觀察。禪修時,你的念頭會一再生起,當念頭生起時,看著他們,這些念頭在某個時段可能很強,而且有些念頭非常深刻、非常激勵人心,所以有時我們想要談論它,我們不能停止談論。如果你談論它,你會失去正念,這是非常重要的。在禪修期間或其他狀況,如果你想要培養更深的觀智,不要去想或交談,雖然要做到「不想,不說」是非常難的。我們培養清明的觀智,並為它感到高興和寬心,因此想要讓我們的朋友分享這法喜,凡是親近我們的人均可分享這法喜。我們知道:如果某人有相同的體驗,他真的會寬心,因為你已經體驗了那種輕鬆感。至於「我」的負擔,當你觀察名法和色法時,一旦你看到名法和色法生滅的因時,你會感到如釋重負,而且會心生喜樂和信仰,你也會信佛。


有人告訴我:「當他首次體驗時,他心生喜樂,並立刻想到佛陀:佛陀是對的(真語者)。」那時,許多人想要禮敬佛陀,真正的敬重、尊敬佛陀,因而生起真誠的信仰。你不要強迫自己,這是自然而然。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個很好的禪修者,他坐禪,當他培養深的觀智時說道:「我禮敬佛陀,因為佛陀教我們如何培養正念。」這是一種新的禮敬法,非常個人化的,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佛陀教我們如何具足正念。在佛經裡提到各種不同的疑,討論所有的疑是沒有必要的。人們經常疑惑:在這個生命之前有「我」嗎?(有前世嗎?)這是一個疑惑;在這個生命之前沒有「我」嗎?事實上,這是相同的問題,只是從不同角度來問。如果有前世的「我」,是怎樣的我?是什麼形狀?什麼形式?是男是女?人們有各種各樣的疑惑。上星期我提到我的一位朋友,他前世是女生,現在是男生。不要因為是男生而驕傲,也不要因為是女生而不悅,是男是女並不重要,如果你認真修行,你會了解:重要的是你的心,而非男女相。有「我前世是女生嗎?」、「我前世是人嗎?」、「我前世是歐洲人(亞洲人)嗎?」等種種的疑問。當你深入了解時,你會發現這些是世俗諦,只是以前發生過的事;只要有因,必有果。


「我會再度出生嗎?」、「我不會再度出生嗎?」是相同的疑問。「身體內有靈魂嗎?」這是另一種疑惑。當你深入觀察身心的生滅過程時,你會發現:它們總是生生滅滅,並沒有固定的實體,身心不斷的改變,生起又滅去,這「我」從何而來? 當我們用rebirth(再生)這個詞時,它與reincarnation大不相同。Reincarnation意指:某個永恆的實體獲得一個新的身體;它指:一個靈魂將進入新的身體。事實上,並沒有「一個靈魂將進入新的身體」這回事,只有身和心的生滅過程,在佛經裡一再的、非常詳細的說明此事。有兩部討論禪修的佛經,如果我仔細閱讀每個細節,將花很長的時間。請試著在任何佛書中閱讀相關的解說,有關色、聲、香、味、身體的感受。在聽和看方面,如我以前開示過的內容,試著去了知身心的生滅過程。雖然時間非常短暫,某些人卻能深入了解,他們一開始便能觀察到緣起法。所謂的無明是指無知,不知道事實,不知道實相。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以為如果我這樣做,我將獲得使我愉快的事物,這是「無知」,因為沒有什麼東西能真的使我們愉快。


如果你去思考,它是讓人沮喪的,長久以來我們一直欺騙自己。醒醒吧!你可曾找到能讓你永遠滿足的事物?我們一直在尋找能讓我們滿足、快樂的事物,你找到了嗎?有這樣的東西嗎?相信某些事物能使我們快樂,而去追求它,並希望它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這是一種癡,是無明,而且不了解四聖諦。 我想要以非常簡單的方式表達,以便讓你們了解。例如,我們來這裡布施,每個星期日,人們來供養我。每天人們來這裡布施,這是做好事,慷慨是一種美德。我們需要互相幫助,互通有無。我們布施錢、食物、衣服;我們布施時間、照顧;我們布施知識和佛法。布施是好事,你從布施中期望什麼?這期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供養這位比丘食物,由於這種業報,來世我將是非常富有的人,我將非常快樂,非常滿意,這是癡。布施有其果報,但是不會使你非常快樂。有時,即使在布施時,我們心裡仍有許多無明,我們想要因布施而帶來真正的快樂和滿足。我們為什麼布施?當我們布施時,我們期望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