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jpg

第四章  隆波田:凡僧,獨特質

不要在沒有

佛陀、阿羅漢、涅槃的地方

去尋找他們。

要向內心去尋求。

將覺性持續如鏈,

你必將發現和看見。

          —— 隆波田

 

隆波田:平凡僧,獨特質

您若曾幸會隆波田尊者,也許會以為他只不過是一位安詳靜默的老僧,有如在泰國境內常見的其他老和尚一樣。可是,只要稍稍留意,就該注意到,安詳中,他一直是非常的鎮定和覺知自己的。

當我們有緣向他請教一些問題的時候,都體會到了這位平凡僧的超然:一位近乎文盲的人,竟一貫地強調與教誨唯一的主題——“覺”。解疑時,他睿智清明,對所有的問題的解答和開示,平凡到足以歎為“不可思議”。一位不曾受過正規教育的人,以一種簡單、清晰、深入、具體、明確的方式來解答所問,用他的大智慧,徹底平息我們的疑惑。

如何地稱讚隆波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教誨。他的開示,即使是對非常簡單或基本的問題,都彌足珍貴,似暗處明燈,驅散黑暗,引發見道之光,衍生智慧之光芒。他的開示,將或多或少地有益於那些猶在探索且迷失在黑暗中的無知、疑惑、迷茫的人們。

在隆波田生涯的最後五年中,我和那群照顧他的醫療同事們,偶爾會求教於他,以除去心中的疑慮。今將他的答案、開示和見解輯錄如下,以供有需之士之用。在此,沒有對隆波田歌頌的意圖,也不想藉此來提升對他的信仰和表達對他的感激。

仔細思辯、親自檢視、理解下文是讀者的義務——一種我們都應尊重的權利和義務。

一、法非衣裳

隆波田有一次告訴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曾誤信“法”是身外之物,像衣裳一樣,必須尋求而後穿戴。事實上,“法”就在我們身上,人人本具。

二、學習教理    

談到學習教理,隆波田說道:“學習佛法以及教理,僅用於嘩眾取寵或是爭辯個高低,是於事無補的。應運用它實實在在地修至究竟,方能得到大利益。”

三、修行方法

我曾問:“既然我們都以釋迦牟尼佛為本師,為什麼在不同的道場卻教授、修習不同的方法呢?”

隆波田尊者回答道:“這是正常的。有人雲,即使佛住世時,也有一百零八個不同僧團,每個僧團都宣稱他們的法是正法,而其餘的一百零七個僧團都是邪知邪見的。我們一定得運用自己的智慧,細心審量。容易受騙、懷疑與心扉閉塞都是歧途。任何能導致滅苦之法都是正確的。依法本身而言,所有知道它的實相的人,都會有相同的智慧。”

有人問除了他的教法外,其他各種不同的教法好不好時,隆波田回答道:“對他們來講是好的,對我們來講就不一定了。”

四、學佛會使人變成惡人嗎?

我們有一次問:“為什麼有些出家人,已經學到很高層次,還在還俗之後行為險惡,甚至比沒有出過家和學過佛的人更加糟糕呢?”

隆波田回答:“這種人只讀書,研究理論,但從不曾研究過自己。所以他們從來不認識自己。”

五、死者無用

隆波田說,修學佛法須在此生此世修,現在就修,不要等到死以後。

“人死後,不能為自己做任何事。唯有活著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地自利利他。”

六、為何求法?

有一次,我請教隆波田為何會決心要求法。他解釋道:“在我的一生中,我曾虔誠地持戒、修功德、做佈施、年供僧袍。可是,就在最後一次籌措僧袍年供時,卻與家人起了爭執。我因此做了如下的思維:究竟為什麼持戒、修功德、盡力佈施,而心中仍然會起煩惱呢?我因此決心要尋求真理,尋求可以使我由苦的束縛中徹底解脫的法。”

七、為何出家?

據我所知,隆波田尚是居士時,便已證悟。為何又要出家為僧呢?

他回答道:“僧人象徵著依法修持的典範。所以出家為僧後,使得弘揚正法更容易一些。”

八、你認識隆波田嗎?

隆波田尊者曾提起有一天當他在拉瑪他菩提醫院等候鈷放射治療時,一位坐在附近的人開始同他閒聊。初交談時,那個人問“認識隆波田嗎?”

隆波田回答:“我還是瞭解一些的。”

在討論一些佛法之後,那個人開始起疑,又問道:“您就是隆波田,對吧?”

“正是。”隆波田承認道。

九、隆波田經外說法

有一次,我向隆波田提起,人們在學佛時,通常將三藏經典奉為權威教典,而他說法時,卻幾乎不涉及三藏經典。

隆波田指出:“佛所說的法,在他圓寂後才被集結於三藏裏。於往後數千年裏,又幾經結集,教義也許記錄極佳。然而,當今讀者能否領會其中真正的意義,還是很讓人懷疑的。對我而言,一味地引用經典,有如在擔保他人主張之真實性,而那些知見,我並不確定。可是我告訴你們的那些,我能保證,因為是自己親身體驗到的。”

“經典有如地圖,對於不識路者或未達到目的地者適用。對已達到者而言,地圖則無意義。”

“此外,三藏以印度某地域之方言寫成,因而對該地區的人士或知曉該方言者適用。然而,佛所教之法,是超越語言、超越文字、超越種族、超越性別、超越一切的。果真悟法,當以自己的語言來教化與表達。”

“研讀三藏經典本是好事,但是別執迷名相。以芒果為例,不同的語言,可以用不同字眼來表達它。別陷入名相及譯詞的爭論,沉迷地認為只有一個字才能正確地稱呼它而忽略了芒果,任其腐爛。只要是吃過芒果的人,一定知道這水果的實際味道,不管它被稱為什麼,甚至不被命名。”

十、佛教護身物

在認識瞭解隆波田之前,我曾見過他老人家。那時,我對佛教的護身物非常感興趣。為了向他求個護身物,我試著打動他而向他炫耀我的一件非常珍貴的護身佛像,吹噓這護身物很古老,是七百年以前的產物。

他問:“這護身物是什麼做的啊?”

我告訴他是陶器,是用極硬的粘土和細緻的咖啡色羅望子醬燒烤成的,且內含多種金屬。

隆波田平靜地說道:“任何土,都跟著地球同時誕生。你的護身佛像,事實上,並不比我們進這房子前所踩的土更古老。”

簡單這麼一句話,就使我灑脫地把那護身佛像從脖子上摘了下來,以無上的自信,放下了我對這類物品的執著。

有人曾請教在脖子上佩戴佛教護身物好不好。

隆波田回答說:“好是好,可是有比佩戴護身物還要好的,你要嗎?”

隆波田有次被請求鑒定某人的護身物是否真有公認的超自然的神奇力量。

隆波田問那個人:“它的製造者還活著嗎?”

當獲知這個製造者早已離開人世了,此護身物原不過是個傳下來的遺物時,隆波田說到:“既然連它的製造者都死了,我們又怎能寄希望這個東西能幫我們免於一死呢?”

十一、佛的事

有一次,我們討論佛舍利的本質,究竟它們是骨頭轉化成晶體或只是燒過的骨頭。被問及到他的看法時,隆波田談到:“佛的事不是我們的事;我們的事也不是佛的事。但是,佛教導我們應該明白關係我們自己的事,當我們能認清自己時,佛來不來都無關緊要了。”

十二、皮毛

隆波田曾感歎許多來看他的人只問一些佛教皮毛上的問題,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皮毛上下功夫。例如做某件事可得多少功德、死後是否會再投胎等等。很少有人問,佛教真正教導的是什麼呢?如何應用那些教法來修行呢?或者該怎麼修才能減輕煩惱?隆波田僅回答所問。他認為,由他來自問自答並不恰當。

十三、過去、現在、未來

隆波田常說:“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無法改變;未來的事情還未發生,所以應該活在當下。把當下做到最好,把今天做到最好。今天就是明天最好的過去;明天就是今天最好的未來。心裏常掛礙過去無法改變的事、惦記著未來還未發生的事、擔憂現在不能滅苦的事,都是無用的。”

十四、悟者與凡夫

隆波田說:“就身而言,悟者與凡夫沒有差別;就心而論,悟者之心超越凡夫、超越一切。”

十五、阿難尊者的故事

我總是不解,為何阿難尊者聽聞、瞭解佛所說的法比誰都多,卻未成為阿羅漢。

隆波田解釋道:“阿難尊者對佛陀之認識極深是屬實的,可是卻未認識自己。佛陀圓寂後,阿難尊者回過頭來看自己,學習真正認識自己,而後開悟成為了阿羅漢。”

十六、昆善塔拉

我們曾經問起昆善塔拉的事例,他被稱為是佈施波羅蜜的典範。可是,他的作為似乎對他的妻小極不負責任。是否真的是他佈施眷屬的行為使他轉世成佛?

隆波田回答道:“昆善塔拉的事例,是個代代相傳了很久的故事。如果你認為它是真的,就該效仿他,把你的妻子和孩子們也佈施給工農們以助他們工作並成就自己成佛。可是,我若重新比喻給你們聽――目前跟我們最親近的就像妻小一樣有感情的是貪、嗔、癡,捨下它們,徹底地放棄它們,你能瞭解我說的話嗎?”

十七、信

隆波田總是說,我們不該馬上相信或者立刻排斥某件事,應該先仔細地思量或者考驗它,再決定信或不信。

隆波田述說佛陀的故事:“安古瑪拉是位很容易相信別人的人,他總是順從老師的指示,甚至受命去殺許多人,他都做了。還有一個叫烏帕卡的人,見到佛那使人生信和自信的特質,卻不願意相信佛已是開悟的聖者,而離開了,走他自己的路,錯失了向佛學習的機會。”

十八、功德

我請教隆波田:“做功德能不能就真得到功德呢?”

隆波田反問:“你以為功德是什麼?”

當我告訴他我認為功德是我們死後會得到好的果報時,他問:“你有沒有聽過出家人念誦作僧袍年供會得到什麼什麼利益,說它會使我們升天而又有五百或一千的神仙護持我們。現在,想一想泰國境內有那麼多的寺院。假若每年每個寺院都舉辦僧袍年供,那麼到哪里去找那麼多的神仙給我們每個做了功德的人呢?我們把出家人當成銀行會計,負責計算我們死後有多少利息,是嗎?”

我進一步問隆波田:“果真如此,你對當前一般以財物佈施做功德的看法又如何?”

他回答如下:“用財物佈施是好的。但是,它像稻穗,只能做稻種用。我們若想吃飯,一定要吃煮過或者蒸熟的米,而不是生米或者稻子。執著地迷信地用財物佈施做功德以尋求好的回報是幻妄,是完全迷失在黑暗中,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是一種白色的黑暗。最究竟的功德是真正認識自己,知道自己。”

十九、行善、作惡

我有次向隆波田提起,有些人懷疑古時的諺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真實性。

他指出:“是社會訂出了善惡的標準。在此地認為是善,到其他方也許就被判為惡。我們應建立一個新的又較為恰當的認識,那就是――行善是善,行惡是惡。”

二十、葬禮

有次我們向隆波田請教:“當我們舉行葬禮時,死人會不會從我們為他舉行的儀式中獲得利益?”

隆波田回答:“葬禮是活著的人發明出來的傳統習俗,因為他們很不放心死了的人。究竟死了的人是否能從儀式中獲得利益是一件一直值得懷疑的事情。然而,可以確定會獲利益的是出家和尚。我們以為出家人能代替郵差做事情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