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213.JPG

六、十八無因心
第一、有因心和無因心
心依「因」可以分為兩類:1、有因心,2、無因心。
這裡的「因」(hetu)是「根」(måla)的意思。一共有六種「因」:
無貪、無瞋、無癡以及貪、瞋、癡。這六種因都是心所。其
中,無貪、無瞋、無癡稱為三美因,貪、瞋、癡稱為三不善
根或不善因。只要一種心擁有其中任何一種因,就稱為「有
因心」。前面講過的那些心都屬於有因心,包括不善心也是。
反之,若一種心中沒有這六種因的任何一種,則稱為「無因
心」。
貪心為什麼稱為貪根心呢?因為擁有貪心所。擁有瞋心
所的心就稱為瞋根心。貪根心必定同時擁有貪、癡兩種心
所,它們是不會分開的。瞋根心也必定同時擁有瞋、癡兩種
心所。有些心只有癡心所,而沒有貪和瞋心所,稱為「癡根
心」。因此,貪根心、瞋根心和癡根心都是有因心。
八大善心、八大果報心和八大唯作心都是有因心,因為
它們都是美心。一切美心都是有因心,它們都有無貪、無瞋
這兩種遍一切美心心所。另外,智相應心還有稱為「智」的
無癡心所。無貪、無瞋和無癡三種心所稱為三美因,擁有這
三種心所的心稱為「三因心」。而智不相應心因為沒有無癡
心所,所以稱為「二因心」。
這裡的「因」特指剛才講到的那六種心所。由於這些心
所能使相應的心與心所變得穩定堅固,所以稱為「因」。當
知這裡的「無因心」既不是說這些心的生起與存在沒有原
因,也不是無因見(ahetuka diññhi)的「無因」,而是指這些
心裡並不存在那六種心所。二者用詞雖然一樣,但意義完全
不同。
無因心(ahetuka-cittàni)一共有十八種:七種不善果報
心、八種善果報心和三種唯作心。
第二、七不善果報心
此處的不善並非指業,而是指果報。不善果報心並不會
造業,它們屬於無記。
體驗過去造作的不善業所帶來的苦報之心,稱為「不善
果報心」。體驗過去造作的善業所帶來的善報之心,稱為「善
果報心」。因此,這裡的善與不善並非依業而說,而是依果
報來說的,故稱為果報心。
不善果報心有七種,分別是:
1. 眼識(與捨俱行)
2. 耳識(與捨俱行)
3. 鼻識(與捨俱行)
4. 舌識(與捨俱行)
5. 身識(與苦俱行)
6. 領受(與捨俱行)
7. 推度(與捨俱行)
經典中通常把心識分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和意識。意識的範圍很廣,善心、不善心是意識,八大
果報心、八大唯作心等也是意識。除了意識之外,眼、耳、
鼻、舌、身識稱為五識。
「識」就是心,因為它能認知、識別對象,所以稱為識。
其中,眼識依靠眼淨色生起,其作用是直接與立刻識知(看)
顏色。其餘四種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能夠緣取
各自的目標。
我們平時所說的「用眼睛看」,其實並不是眼睛在執行
看的作用。因為只有眼識(名法)才能看顏色,色法不能看,
無法識知目標。雖然眼睛只是一堆色法,但是也不能說離開
眼睛另有眼識,沒有眼睛也不能看。
「眼睛」是個籠統的概念,在阿毗達摩裡,有時它專指
眼淨色;眼淨色是色法,並不能看,但能接受外在顏色的撞
擊。有時候眼睛也指眼處門的五十四種色法,它們包括了業
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和食生色。
同理,耳識執行聽聲音的作用,鼻識嗅氣味,舌識嚐味
道,身識觸觸覺。
如果這五識所識知的是不好的目標、不喜歡的對象,稱
為「不可愛所緣」(aniññha àrammaõa)。例如看到骯髒、醜陋、
恐怖的東西,聽到被人家咒罵,聞到惡臭、腥臭,嚐到酸苦
的味道,或身體遭受病痛、頭痛、腹痛、被刀割傷、被火燙
傷等等。這些人們普遍都不喜歡的人、事、物即是不可愛所
緣。
由於我們過去所造的業一直都在生命期間不斷地成
熟,於是每天都會體驗到各種好的、不好的所緣。我們不可
能每天都看到美麗的事物,聽到悅耳的聲音,吃到美味的食
物,身體也不可能每天都健康舒服、無病無痛。當眼、耳、
鼻、舌、身體驗到這些不可愛所緣時,所生起的眼識、耳識、
鼻識、舌識、身識就是不善果報心。
在這五識中,眼識只是單純地看顏色,並不會對顏色進
行加工,進一步加工是之後生起的意門心路的作用。其他四
種識也是如此。當眼淨色受到顏色撞擊時能生起眼識。由於
顏色對眼淨色的撞擊力比較弱,所以其受是捨受。眼識、耳
識、鼻識、舌識之受都是捨受。
但對於身識來說,觸所緣對身淨色的撞擊力比較強,所
以受也較強烈。例如腰酸背痛,這些感受很直接,是「苦受」。
苦受分為兩種:1、瞋心中的憂受(domanassa vedanà),2、
身識的苦受(dukkha vedanà)。一切眾生,哪怕是佛陀和諸阿
拉漢,只要有身識就有身受。佛陀在度最後一個雨安居時患
了嚴重的背痛,其時他雖然還有身體的苦受,但心已無憂受
了。
另一種不善果報心是領受。以眼門心路為例:當顏色撞
擊到眼淨色與有分時,首先生起了五門轉向心,令心轉向該
顏色;隨之生起看該顏色的眼識;眼識滅去後,生起領受心
(sampañicchana),領受眼識剛看過的目標,領受心也是果報
心;當領受心滅去後,緊接著生起的是推度心(santiraõa);
推度心也是無因果報心,作用是推度或檢查剛被眼識和領受
心識知的目標。
領受心與推度心只會出現在五門心路,屬於無因果報
心。由於領受的所緣是不可愛的,即難看的顏色、難聽的聲
音、難聞的氣味、難吃的味道、身體的痛苦,所以生起的領
受心與推度心也都是不善果報心。
須知所有的不善果報心都是無因心。也即是說,並不存
在「有因」的不善果報心。因為不善果報心裡不可能存在無
貪、無瞋、無癡三種美因,同時也不可能存在貪、瞋、癡三
種不善因。一旦擁有不善因,它們就能造不善業了。但果報
心只是體驗,不能造業。因為在一切不善果報心裡都沒有這
六種稱為「因」的心所,所以,不善果報心必定是無因心。
第三、八善果報無因心
除了七種不善果報心外,還有八種善果報無因心。分別
是:
1. 眼識(與捨俱行)
2. 耳識(與捨俱行)
3. 鼻識(與捨俱行)
4. 舌識(與捨俱行)
5. 身識(與樂俱行)
6. 領受(與捨俱行)
7. 推度(與悅俱行)
8. 推度(與捨俱行)
我們除了會看到醜陋的、難看的對象,有時也會看到好
看的對象。繽紛的色彩、如畫的風景、美麗的人等,這些令
我們感到舒服、愉悅的對象稱為「可愛所緣」(iññha
àrammaõa);除了聽到難聽的聲音,有時也會聽到悅耳的聲
音。聽到清晨的鳥鳴、美妙的音樂等聲音的耳識是善果報
心;聞到花香、食物香時的鼻識是善果報心;品嚐美味可口
食物的舌識也是善果報心;身識也是一樣,坐在柔軟的沙發
上、躺在舒適的床上,或者溫度適宜,受人愛撫、按摩,此
時的身識是善果報心。因為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嗅的、
舌頭嚐的、身體觸的都是可愛所緣,這是善的果報,能體驗
可愛所緣的心即是善果報心。又由於眼、耳、鼻、舌等淨色
接受外界對象的撞擊比較弱,所以伴隨著生起的感受是捨
受。但觸所緣對身淨色的撞擊力是強的,身識伴隨著生起的
是舒服的感覺,屬於樂受。
善果報領受心與不善果報領受心的作用是一樣的,只是
體驗的所緣性質不同而已。領受心之後是推度心,推度心依
照受可分為悅俱和捨俱兩種,而不善果報推度心只是捨俱。
八善果報無因心與七不善果報心的區別只在於接觸的所緣
性質不同。有時會遇到特別可愛、可意的所緣,例如遇見佛
陀、拜大金塔等,由於所緣對心的衝擊力強,生起的推度心
就是悅俱。若平時見到熟識的朋友,或司空見慣的事物,生
起的推度心則是捨俱。
其他七種善果報無因心和七種不善果報心的名字和作
用都相同,只是所體驗的對象性質不同,一者是體驗可愛所
緣,一者是體驗不可愛所緣。

IMG_0122.PNG
我們身處這個世間,每天所遇到的事物不可能都是好
的,也不可能都是不好的。一個人福報的好與不好,和果報
有很大關係。在貧窮落後的國家,很多人住的屋子都只是簡
陋的茅棚,蚊子、蒼蠅很多,吃的也是粗茶淡飯,因為他們
的福報不好;但是在座各位居住在新加坡,有漂亮的城市建
築、整齊的城市規劃、美味食物觸手可及,這些都是在座的
善果報。所以,我們每天接觸到的對象好壞與福報有關:善
的果報稱為福報;不善的果報稱為苦報。而體驗種種福報與
苦報的心,就是這些果報心。
第四、三無因唯作心
無因唯作心有三種:
一、五門轉向心(捨俱)。當對象撞擊到五種根門之
時,在相應的五識生起之前,有一種稱為「五門轉向」的心
先生起,其作用是使心轉向於目標。這種心並不執行看、聽、
嗅、嚐、觸的作用,只是純粹轉向目標,以便使五種識隨之
生起。
心的生滅速度極快,一生起即滅去。光說看東西,就涉
及很複雜的心路,只不過其生滅速度太快,以致我們以為它
們同時生起而已。
當顏色撞擊眼淨色和有分時,先生起一個把心流轉向所
緣的轉向心,在轉向心之後才接著生起一連串的心路心。這
裡的轉向心是在五識生起之前的心,它能使心流轉向目標,
稱為「五門轉向心」。
二、意門轉向心(捨俱)。與五門轉向心的作用相同,
都是轉向,把心流拉向目標。當我們在沒有看、聽、嗅、觸、
嚐的時候,還是會想東想西,此所謂的想,即屬於意門心。
例如坐在這裡想昨天的事情,此時就生起一個將心流轉向於
曾經體驗過的事情之心,這種心稱為「意門轉向心」。五門
轉向心與意門轉向心都是捨俱。
意門轉向心能生起於五門心路和意門心路,在這兩種心
路中,它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在五門心路中,它被稱為「確
定心」,在推度心之後、速行心之前生起,作用是確定或鑒
別五識之一剛識知的目標。在意門心路中,它被稱為「意門
轉向心」,作用是把心流轉向於意門心的目標。
三、阿拉漢生笑心(悅俱)。佛陀與阿拉漢都會發笑。
經典中敘述,佛陀看到欲界一些很可笑的目標時也會笑,阿
難尊者看到佛陀微笑,知道世尊不會無故而笑,於是恭請佛
陀說法。佛陀和阿拉漢聖者看到欲界眾生的一些愚癡相便會
笑,不過這種笑不是取笑、不是譏笑,而是可笑。當看到欲
界眾生由於不善業帶來一些奇怪的果報,例如有些鬼類眼睛
像銅球,或嘴巴長得很大,或喉嚨像一根小針管,或肚子像
大水缸等千奇百怪的模樣時,阿拉漢們有時候會笑,這種笑
屬於無因心。
佛陀與阿拉漢聖者執行笑的心有五種,其中一種是「無
因生笑心」,另外四種是「悅俱唯作心」。而凡夫的笑是由
八種心執行的,其中四種是悅俱善心,另外四種是悅俱貪根
心,它們都是樂受。當你們在看娛樂節目時發笑,多數屬於
悅俱貪根心。
哭則是由兩種憂俱瞋根心執行的。流眼淚有時不一定是
瞋,不一定是憂俱,歡喜也會流眼淚。例如感動、激動而流
淚,這時是悅俱。但是因悲傷、憂愁、委屈或痛失親友而流
淚就屬於憂俱;只要是憂俱,就是瞋根心。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阿毗達摩來分析人的表情,分
析平時生起的心,要學以致用。
十八無因心是:七不善果報心、八善果報心、三唯作心。
由於這十八心既不包含貪、瞋、癡三種不善因,也不包含無
貪、無瞋、無癡三種美因,所以稱為「無因心」。除了這十
八種無因心之外,其他的心都是有因心。
如此,欲界心共五十四種:十二不善心(八貪根心、二
瞋根心、二癡根心);二十四美心(八欲界善心、八欲界有
因果報心、八欲界唯作心);十八無因心(七不善果報心、
八善果報無因心、三無因唯作心)。這些心大部份都生起於
欲界眾生,雖然色界、無色界梵天人也有可能生起其中某些
心,但是由於這些心所屬之地(性質)是欲界,所以稱為「欲
界心」。
這五十四欲界心各有其名字,看起來似乎比心所還複
雜,但只要掌握其規律,即變得簡單易記。例如:不善心有
貪、瞋、癡三類,其中,八貪根心的區別只在於受是悅俱還
是捨俱、是否與邪見相應、無行還是有行。對於欲界善心也
是如此:受是悅俱還是捨俱、是否與智相應、無行還是有行。
只要掌握這三種區別方法,就可記住欲界的二十四個善心、
果報心和唯作心。在十八無因心中,除了一個悅俱推度心,
其餘的善果報心與不善果報心名字都一樣,只是體驗可愛的
對象為善果報心,體驗不可愛的對象為不善果報心。

IMG_0123.PNG
心可依本性分為四類:不善心、善心、果報心、唯作心。
心又可依界分為四類:欲界心(kàmàvacara-citta)、色界心
(råpàvacara-citta)、無色界心(aråpàvacara-citta)、出世間心
(lokuttara-citta)。五十四欲界心當中,除了八大唯作心與阿
拉漢生笑心是普通人無法體驗到之外,其餘的心都是我們在
日常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換言之,只要一個人還是無禪那
的凡夫,他所生起的心都是欲界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