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1807513_1920-928x522.jpg

三、初禪的五禪支
色界善心有五種,這五種是通過專注特定的目標而生起
的。為什麼是五種呢?在經教法裡通常提到四種禪那:初
禪、第二禪、第三禪和第四禪。不過,佛陀也經常提到有三
種定:「有尋有伺定」(savitakkasavicàro samàdhi)、「無尋
唯伺定」(avitakkavicàramatto samàdhi)和「無尋無伺定」
(avitakka-avicàro samàdhi)。其中,「有尋有伺定」屬於初禪,
而「無尋無伺定」包括經教法第二禪以上的所有禪那,為了
不遺漏「無尋唯伺定」,因此,阿毗達摩把色界禪那分為五
種。

IMG_0124.PNG
五種色界善心是:
1. 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禪善心;
2. 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禪善心;
3. 喜、樂、一境性俱第三禪善心;
4. 樂、一境性俱第四禪善心;
5. 捨、一境性俱第五禪善心。
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種心所稱為禪支。「俱」是
伴隨著一起。換言之,初禪善心必定伴隨著這五禪支,因此
稱為「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禪善心」。(vitakkavicàra-
pãti-sukh'ekaggatà-sahitaü pañhamajjhànakusalacittaü)
初禪的五禪支是:
一、尋(vitakka)——把心投入似相(pañibhàga nimitta)。
尋也有思維、思考之義,我們平時思考問題、邏輯推理等,
都是尋心所在起主要作用。然而在禪那心中,尋是指把心投
入似相的心所。正如國王的親信有能力帶村民進入皇宮,同
樣地,尋心所也能將心投入到目標。對於修禪定來說,「尋」
的特別作用是對治昏沉睡眠蓋。
二、伺(vicàra)——使心繼續保持於似相。把心投入似
相之後,心繼續專注於目標。在禪那中,「伺」的特別作用
是對治疑蓋。
「尋」和「伺」的區別是:尋是令心投入目標,伺是繼
續維持目標。《清淨道論》用幾個比喻來解釋:當一隻鳥準
備起飛時,它先拍一拍翅膀,然後在空中翱翔;拍翅膀的時
候如同「尋」,在空中翱翔的時候如同「伺」。又猶如敲鐘,
當鐘椎撞擊到鐘時,發出「當」的聲響,鐘椎敲到鐘如同
「尋」,餘音迴響如同「伺」。又如一只蜜蜂,衝向花朵的
時候如同「尋」,當它到達花朵後在上面盤旋如同「伺」。
三、喜(pãti)——喜歡似相。pãti 源於動詞pãõayati,是
使喜悅的意思,在這裡是指喜歡對象,對所緣有興趣。
《清淨道論》把「喜」分為五個不同層次:
小喜(khuddikàpãti)——能夠讓人身毛豎立,即一個人高
興的時候身毛豎立;
剎那喜(khaõikàpãti)——如同閃電一般的喜悅;
繼起喜(okkantikàpãti)——如海浪拍打海灘一樣,一陣一
陣的歡喜;
踴躍喜(ubbegàpãti)——當一個人很高興時可以使身體
跳起來;
遍滿喜(pharaõàpãti)——猶如洪水注滿整個山洞一般的
喜悅。
禪那心中的喜禪支是指「遍滿喜」,因為禪修者對禪那
的體驗是喜遍滿全身。正如佛陀在《沙門果經》中比喻說,
就好像一個熟練的洗浴師在銅盆裡撒了洗浴粉後,不斷灑水
揉捏,使這個沐浴球內外皆被水滲透、浸透、遍滿、濕潤且
不滴下。同樣地,當一個人證得初禪的時候,能體驗到喜好
像遍滿全身每一個細胞一樣。這種喜稱為遍滿喜,即喜遍滿
了整個身心。(D.2)
四、樂(sukha)——體驗似相的快樂感受。這裡的樂在
心所裡屬於受心所(vedanà),即樂受或悅受。
我們前面講到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
講到五種受: 苦受(dukkha vedanà) 、憂受(domanassa
vedanà)、樂受(sukha vedanà)、悅受(somanassa vedanà)和捨
受(upekkhà vedanà)。禪支的受是哪種受呢?在三種受當中
是樂受,在五種受當中是悅受。這裡的受是指心受,而不是
身受。當我們的身識體驗到善果報時,生起的受是樂受,屬
於身受,但是這裡的樂受是指心的樂受。
雖然喜和樂經常伴隨著生起,但是它們的作用是不同
的:在五蘊當中,喜屬於行蘊,而樂屬於受蘊;喜屬於六雜
心所之一,樂受則屬於遍一切心的心所。
喜與樂之間的關係很密切,但是又有所不同。在欲界心
裡,只要有喜必定有樂,只要有樂必定有喜。但在色界心中,
喜與樂可以分離,因為喜較粗,樂更細。
《清淨道論》這樣比喻喜與樂的關係:一個人在沙漠中
長途跋涉,烈日當空,但水卻喝完了,突然發現前面有一片
綠洲,那時他的心感到很興奮,趕快跑向綠洲,在綠洲中盡
情地喝水,盡情地洗浴,然後躺在樹蔭下睡覺,享受著綠洲
和水的快樂。看到綠洲時的興奮比喻喜,享受水和樹蔭時的
愉悅比喻樂。
五、一境性(ekaggatà)——心專注似相。eka 是「一」,
agga 是一點,tà 是狀態,ekaggatà 是心處於專注一個所緣的
狀態。所謂「定」(samàdhi),就是一境性心所。一境性可以
鎮伏欲貪,作用是緊密地專注目標,這是禪那的特徵。一切
心中都有一境性心所,它是七遍一切心心所(觸、受、想、
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之一。
欲界心中的一境性是很弱的,因為欲界心持續專注一個
所緣最多只能維持七個心識剎那,時間極短。要持續專注目
標,只能繼續生起其他的心路。但是,禪那心中的一境性是
很強的,因為在所有的禪那心中,一境性只是專注一個所
緣,而且禪那心可以持續生起無數次,被稱為安止速行。這
些在以後講心路的時候還會詳細講解。
這五禪支其實都是名法和所緣(似相)的關係:尋是心
投入似相,伺是心持續地保持在似相上,喜是心喜歡似相,
樂是心體驗似相的快樂,一境性是心專注似相。
所以,「禪支」只是名法對似相的作用而已!將來大家
有機會證得禪那的時候,記住這五種作用是很有幫助的。因
為要確定自己是否真的證得禪那,必須查到禪支,否則連自
己證得禪那都糊裡糊塗。如果能夠在「有分」處查到這五禪
支,你就會有體驗,可以把它們描述出來。
五禪支巴利語叫做pa¤ca jhànaïga,jhànaïga 是由
jhàna+aïga 構成,jhàna 是禪那,aïga 是成份。正如五根手
指和手掌構成了「手」;同樣地,所謂的「禪支」是指禪那
的組成部分,整體稱為「初禪」,個別分開來叫做尋、伺、
喜、樂、一境性。它們都是心所,若要再細分,初禪是1
心 + 33 心所,這些留待以後再詳說。由於這五禪支整體稱
為「初禪」,所以同時具有這五禪支的心稱為「初禪善
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