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479772388_5811a82141_b.jpg

三、無色界果報心
禪修者成就了無色定,並且在臨終時還有能力進入無色
定,下一生將能夠投生到與其定力相符的梵天界。當他投生
到空無邊處梵天的時候,他的結生心(果報心)就屬於空無
邊處果報心。同樣,當一個有情投生到識無邊處梵天時,他
的結生心(果報心)就是識無邊處果報心,對於無所有處和
非想非非想處梵天也是如此。因此,無色界果報心有四種:
1. 空無邊處果報心;
2. 識無邊處果報心;
3. 無所有處果報心;
4. 非想非非想處果報心。
這四種心都屬於離心路心,只生起為結生心、有分心和
死心,它們不能出現於心路中。同時,一個梵天人一生當中
只能體驗到其中的一種果報心。
在沒有佛陀教法的時期,也有人有能力證得初禪、第二
禪、第三禪、第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
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外道也可以成就這些禪定,並非佛陀
的教法中所獨有的。
例如,我們的菩薩在其最後一生出家之後,曾跟隨阿臘
拉· 咖喇馬(âëàra kàlàma) 和伍達咖· 拉馬子(Udaka
ràmaputta)兩位禪定大師學習,分別證得了無所有處定和非
想非非想處定。也就是說,在佛陀出世之前,古印度已經有
些隱士和苦行僧有能力證得這些定,他們認為這些禪定就是
解脫。不過,佛教認為禪定只是一種工具,還必須培育智慧,
通過慧才能解脫,只是修定不能解脫,但修定是重要的環
節。在沒有佛陀教法的時期,如果一位苦行僧或隱士證得八
定,在他們死的時候沒有選擇,必定投生到與其所證得的最
高之定相應的梵天界。
《經集·大品·那喇咖經》中記載,當我們的菩薩剛出
生時,阿西答(Asita)仙人在日間住處看到很多三十三天人身
穿潔淨的衣服,興高采烈地向沙咖天帝(Sakka devànaminda)
祝賀。他好奇地問道:
「你們為什麼這麼高興,以前和阿蘇羅打仗,打敗了阿
蘇羅都沒有像現在這麼高興,你們為什麼歡呼高興?」
他們回答說:「無與倫比的至寶菩薩為了人世間的利
益,已經降生在釋迦村的倫比尼地方,所以我們非常高興。」
當他聽到菩薩降生的消息,立刻到釋迦國咖畢喇瓦土城
(Kapilavatthu)見淨飯王。他看到菩薩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
十種好,於是預言說:
「這是無上者,是兩足(人)中的最上者!」
說到這裡,他卻老淚縱橫。淨飯王擔心自己的兒子是否
將遇不測,老仙人說:「這位王子並不會遇到災禍,他將證
得最高的正覺,見到究竟清淨,轉動法輪,憐憫眾人;他的
梵行將廣為傳揚!但我在這世上的壽命不長了,在此期間就
會死去,不能聽到這位無比的先導者之法,為此我感到傷心
難過。」(Sn.3.11)

IMG_0130.PNG
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將在菩薩成佛之前結束,然後投生到
無色界梵天,無法選擇。因為在佛陀教法以外的時期,如果
一個人有能力證得禪那,他死後必定投生到與其所證得的最
高定相應的梵天界,例如證得初禪,死後必定會投生到初禪
梵天。投生到色界梵天還好,如果投生到無色界,則是「八
難」之一。因為無色界梵天人沒有眼睛、沒有耳朵,不能親
近佛陀,不能聽聞佛法。
如果凡夫投生到無色界天,那麼,在其漫長的無色梵天
生命期間都是凡夫。例如,空無邊處天的壽命有二萬大劫,
即太陽和地球產生又毀滅二萬次,識無邊處天的壽命有四萬
大劫,無所有處天的壽命有六萬大劫,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壽
命有八萬四千大劫,多麼漫長的時間啊!在這麼漫長的生命
期間裡,他們沒有機會見到佛陀,沒有機會聽聞佛陀說法。
為什麼他們沒得選擇呢?因為禪那善業是極重的善
業,這種極重善業強到沒有其他任何業力可以與其抗爭,因
此,在他們臨終時這些果報必定會成熟。
投生到色界梵天並不是「八難」,經典常提到很多梵天
人都會來聽聞佛陀說法。例如:佛陀證正覺之後所講的第一
部經——《轉法輪經》(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ü)是對
五位比庫說的。當他講完這部經之後,人間只有安雅·袞丹
雅(A¤¤à Koõóa¤¤a)一個人證得了初果。但是,來自一萬個
輪圍世界的很多天人和梵天人在聽聞佛陀說法時,都證得了
不同的果位。不過沒有無色界梵天人,因為他們沒有色法,
所以沒有眼睛看、沒有耳朵聽,根本不知道佛陀說法。
沒有相應的色法就不能生起相應的識,沒有眼淨色,眼
識不能生起;沒有耳淨色,耳識不能生起。無色界梵天人在
那麼漫長的時間裡,心只是處於極寂靜、寧靜、殊勝的狀態,
這樣度過漫長的天壽。
作為佛陀的弟子,我們不但有可能證得色界與無色界禪
那,而且還可以選擇投生到哪一界。為什麼呢?因為佛陀的
弟子瞭解緣起(pañiccasamuppàda),而修定的外道和苦行僧們
不懂得緣起,所以他們不懂投生的法則,只是依照其定力來
投生。但是佛陀教導了緣起法,我們知道造了業,還必須要
有願——煩惱,有了業與煩惱才能導致投生。
我們可以造很強的善業,例如:有些禪修者已經擁有了
色界禪那或者無色界禪那,他可以依自己的意願再投生到人
間,也可以發願投生到色界梵天。由於我們瞭解佛陀教導的
緣起法則,知道投生不僅只是依靠業或依靠定力,所以,我
們可以把握未來的投生地。這是佛陀教法的威力!
當然,只是依靠發願也不行,不要認為只需發大願心,
就可以隨意投生到哪裡去。希望投生的願心屬於煩惱,這種
願心裡同時具有無明、愛、取(avijjà, taõhà, upàdàna)。要有
傾向於投生到某界的願(無明、愛、取),再造作與之相應
的善業,如此才可以投生到那裡。
所以,對於擁有八定的佛弟子來說,只要他願意,可以
選擇投生到色界的初禪、第二禪、第三禪或第四禪梵天,也
可以選擇投生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或
非想非非想處梵天。這是佛弟子與修定外道的區別。
同時,只要擁有正見,佛陀的弟子就不會把禪定當成解
脫。除了獨覺佛以外,佛弟子唯有在佛陀教法的指導下才能
證悟涅槃。獨覺佛也要瞭解緣起才能自覺,只是他們不會把
法宣說出來。對於外道而言,他們雖然追求解脫,但卻不瞭
解緣起,自以為證得微妙、殊勝的定境就是涅槃、就是解脫,
所以,修定外道錯執禪定為涅槃,其本身就是一種外道見。


四、無色界唯作心
無色界唯作心有四種:
1. 空無邊處唯作心;
2. 識無邊處唯作心;
3. 無所有處唯作心;
4. 非想非非想處唯作心。
這四種唯作心和善心一樣,只不過這些唯作心只發生在
漏盡者的心流中。因為有情培養了空無邊處善心、識無邊處
善心、無所有處善心及非想非非想處善心,這些善心還能帶
來果報,但是唯作心不能帶來果報,只是做而已。
看過《大般涅槃經》(Mahàparinibbàna suttaü)的人就知
道,佛陀在臨般涅槃的時候,先進入初禪,從初禪出定之後
依次進入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
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和想受滅定;從想受滅定
出定之後,又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無所有處定、識無邊處
定、空無邊處定、第四禪、第三禪、第二禪、初禪;從初禪
出定之後,又再進入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從第四禪出
定後,世尊即般涅槃。佛陀進入的四種色界禪那和四種無色
定,生起的都是唯作心!

IMG_0129.PNG
因此,色界心可以分為十五種:五種善心、五種果報心
和五種唯作心。無色界心可以分為十二種:四種善心、四種
果報心和四種唯作心。這二十七種心(12+15=27)統稱為「廣
大心」(mahaggata cittàni)。
所謂「廣大」,意即殊勝的、超越的、高尚的意思。 「廣
大心」是指禪定心,禪定心是色界心和無色界心,即包括了
色界、無色界的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
我們講了廣大心,即色界心和無色界心。在這些心當
中,對於已證得禪那的人,可以體驗到其中的善心,而對於
沒有禪那的人來說,則無法體驗到這些心。
我們已經學習了二十七廣大心:十五色界心和十二無色
界心。色界心和無色界心各分為三組,分別是善心、果報心
和唯作心。
色界善心依禪支分為五種,即擁有五禪支的稱為初禪
心;擁有四個禪支的稱為第二禪心;擁有三個禪支的稱為第
三禪心;擁有兩個禪支的稱為第四禪心和第五禪心。第四禪
心與第五禪心的區別在於受:第四禪心的受是「樂受」,第
五禪心的受是「捨受」。對於果報心和唯作心也是如此。
無色界心依所緣(心的目標)分為四種,即:空無邊處
心的對象是無邊的虛空,所以稱為「空無邊」;識無邊處心
的對象是遍滿無邊虛空的心識,所以稱為「識無邊」;無所
有處心的對象是空無邊處定心的不存在,所以稱為「無所
有」;第四種無色界心極其微細,微細到既不能說有想,也
不能說沒有想,所以稱為「非想非非想處心」。這四種心也
各依善心、果報心、唯作心而有十二種。
這二十七廣大心有別於欲界心:在一個心路中,欲界速
行心最多生起七次,然後落入有分;但是,廣大速行心可以
連續生起無數次。這些內容在講到心路的時候再來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