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218.JPG

七、心的十四種作用


心雖然有八十九種或一百二十一種,但只有十四種作
用,甚至可簡化成十種作用。


一、結生(pañisandhi):為pañi(逆向)+ sandhi(連結),
即把今生與前世連結起來。投生那一剎那的心,稱為「結生
心」。一個有情在一期生命中,結生只發生一次,所以這種
心只生起一次。其作用是連結上一世,使兩世之間的心流不
中斷。結生心是造成投生的心,即一期生命的第一個心。


二、有分(bhavaïga):由bhava(有,生命)+ aïga(因
素,成份)組成。所以,「有分」意即生命的成份或生命的
要素,是生命流不可或缺的心。只要沒有心路生起,有分心
就持續地生起。
心流是如此運作的:執行看、聽、嗅、嚐、觸、想的心
理過程稱為「心路」。但是,除了看、聽、嗅、嚐、觸、想
之外,還有其他狀態,例如:無夢的熟睡,這時並非沒有心
生起,生起就是有分心。
換言之,心路能認知現在所緣,而有分心不能認知現在
所緣,是一種不活躍的心。在沒有看、聽、嗅、嚐、觸、想
的時候,心還是會繼續生滅,此時的心稱為有分心。有分心
被體驗為一片空白,沒有時空觀念。或者被體驗為落入「無
意識」狀態,有些人錯誤地稱之為「潛意識」,其實那是有
分流。對此我們在講離心路時再詳細解釋。


三、死心(cuti):一期生命最後的心,執行死亡的作用,
是一期生命的終結。
死心與結生心在一生當中都只生起一次。結生心執行投
生的作用,從結生那一剎那開始就有了生命;而死心一生
起,此人即告死亡。現代醫學定義死亡的標準眾說紛紜,有
些人認為腦死亡即是生命的結束,也有些人以呼吸、心跳停
止為判定死亡的標準。不管現在醫學界或者不同國家的法律
如何定義死亡,佛教對死亡的定義則是很明確的,即死心生
起或命根斷絕的那一剎那就是死亡。
結生、有分和死亡這三種作用都是同一類心——離心路
(vãthimutta)心,這三種心唯有在修到緣起才能了知。現在大
家無法回憶投生的那一剎那,也無法感受到有分心,唯有修
到緣起,辨識它的所緣、生因時才能知道。
這三種心既不是善心、不善心,也不是唯作心,而是果
報心。因為生命屬於業的果報,導致有情結生的必定也是果
報,所以它們屬於果報心。


四至八、雙五識:這些心執行看、聽、嗅、嚐、觸的
作用,只發生在五門心路,由相應的根識執行,屬於果報心。
執行看的心是眼識,執行聽的心是耳識,執行嗅的心是鼻
識,執行嚐的心是舌識,執行觸的心是身識。依眼、耳、鼻、
舌、身這五淨色生起的心稱為五根識,作用是執行看、聽、
嗅、嚐、觸。


九、轉向(àvajjana):作用是使心流從有分流轉向所緣。
有兩種轉向心:1.五門轉向心,2.意門轉向心,這兩種心都
是唯作心。從轉向心生起的剎那開始,心路就產生,在此之
前則是有分流。


十至十二、領受、推度、確定:領受心有兩種,推度
心有三種,確定心也有兩種。這三種心在五門心路中,分別
執行領受、推度、確定所緣的作用。例如:眼門心路,在眼
識滅去之後,接著生起的心領受剛才眼識看到的顏色,稱為
「領受」;「推度」是推度或檢查眼識剛剛看到的顏色所緣;
「確定」是確定這是顏色;接著生起的是速行心。這三種心
是接連發生的,而且它們不會發生在意門心路,只發生在眼
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心路中,起著領受、推度和確
定的作用。


十三、速行(javana):源於動詞javati(快速地跑)。快
速地跑向所緣以認知它。負責造業的即是速行心。一切善
心、不善心、有因唯作心都是速行心,出世間心也都是速行
心,所以速行心的範圍很廣。


十四、彼所緣(tadàrammaõa):tadà 是指速行的所緣,即
這種心繼續緣取速行心的目標。當速行心滅去之後,如果對
象很強烈、清晰,可能會生起兩個彼所緣,繼續取速行心的
所緣為目標。好像品茶一樣,茶喝下去後在口中繼續回味。
彼所緣的作用就好比是回味。


IMG_0139.PNG

IMG_0140.PNG
 

心的作用雖然有十四種,但是每一心識剎那只會生起一
種心,而且只執行一種作用。


如果把這十四種作用再進行簡化,則分為十種:離心路
心三種(結生、有分、死心);心路心七種(看、聽、嗅、
嚐、觸歸納為一種,轉向、領受、推度、確定、速行、彼所
緣)。


無論是89 心,還是121 心,它們所執行的作用只有這
十四種(或十種)。對於這些心的作用,在以後講心路的時
候會把它們聯貫起來講,那時大家就容易理解。我們的心一
直都是這樣運作,只是我們不知道或沒有覺察到而已。
至此我們學習了心的種類,但它們是怎樣運作?又如何
執行其作用呢?這涉及到心路,我們從下一講開始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