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853.JPG

五、意門心路生起之因


沒有因緣,心不會生起。作為意門心路的速行心,必須
同時具備四種緣才能生起:
一、依處(hadaya vatthu)——心所依處。
二、所緣(àrammaõa)——心識知的對象。
三、意觸(manosamphassa)——又分為三種:
1. 有分意觸:有分心稱為意門,一切意門心路都是從
有分心中出起的,因此有分意觸(有分心)是意門心路生起
的必要條件。
2. 前生意觸:剛剛滅去的心是後面生起之心的緣。只
有前生心的滅去,才能提供後生心的生起。在「二十四緣」
中,前生意觸以無間緣、等無間緣、離去緣、無有緣等緣支
助後生心。
3. 俱生意觸。任何名法不會單獨生起,必定伴隨著一
定數量的相應名法一起生起,所以心與相應心所稱為「俱
生」,即一起生起的意思。與心同生同滅的相應心所稱為「俱
生意觸」。
4. 作意(manasikàra)——令心導向所緣。


既然心必須依賴諸多因緣才能生起,能不能說心是
「我」、心是主宰者呢?不能!如果認為心是我,它必須是
獨立的、自主的,但是心必須具足諸多因緣才能生起,所以
說心無我。大家也許會感到困惑,應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呢?
我們用欲界意門心路來解釋這種關係:對於意門轉向
心,欲界心的生起都必須依靠依處,意門轉向心的依處是心
所依處。同時,還要有所緣作為識知的對象,意門轉向心才
會生起。另外,因為前面有分心的滅去,才會有意門轉向心
的生起。
當意門轉向心滅去之後,生起第一個速行心。因為有了
有分心作為意門,速行心才能生起。同時,有了意門轉向心
的滅去,才會有速行心的生起。另外,速行心由若干個心所
和心組合而成,不僅有心,還有觸、受、想、思、一境性、
命根、作意等心所;此外,還要有作意,心才能成功地投向
對象。
第一個速行心滅去之後,第二、第三……速行心接連生
起。由於前生心的滅去,才有後生心的生起,這稱為「前生
意觸為緣」。
在五蘊世間裡,無論是有分心,還是意門轉向心或者速
行心,都必須依靠心所依處生起,心所依處是心臟裡的血,
這是心生起的物質基礎。同時,任何一個心都不能單獨生
起,它必定伴隨著若干相應心所,而相應心所也必須和心一
起生起,這稱為「俱生」,即同時生起,也同時滅去。一切
心必定有識知的對象。各種因緣具足了,才會有心的生起。
當心路滅去之後,又落入有分流。當然,有分心也有其識知
的目標。


六、所緣對心路的影響
平時所看、聽、嗅、嚐、觸、想的對象,可以依其性質
分為三類:
1. 不可愛所緣(aniññha àrammaõa);
2. 可愛所緣(iññha àrammaõa),又稱中等可愛所緣(iññha
majjhatta àrammaõa);
3. 極可愛所緣(ati-iññha àrammaõa)。
可愛所緣有中等可愛和極可愛兩種,不可愛所緣只有一
種。
根據阿毗達摩,所緣是可愛或不可愛由其自身的性質決
定,與體驗者的偏愛無關係,不會因為體驗者的性格或偏愛
而有所改變。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一、所緣依其自身的性質而屬於可愛或不可愛,與體驗
者的偏愛沒有關係。
人們常常因為顛倒想,把可愛的對象當作不可愛的,把
不可愛的對象當作可愛的。例如:你在生氣時,會把好的東
西也看成是不好的;而當你在高興時,會把不好的東西也看
成是好的。對象是好是壞本來就是那麼樣,只是我們常常會
受到情緒的左右而分不清事物的是非黑白。
對象性質是好是壞、所緣是可愛或者不可愛,可用中等
有情(majjhimakasatta)的標準來衡量。這裡的中等有情不是
指國王等有極大福報者,也不是指貧窮困苦者,而是指算數
師、大臣、長者、地主、商人等,他們對所緣的判斷帶有普
遍性,比較不會走向極端。至於我們的心如何體驗所緣、怎
麼改變它,接下來會講到。
二、體驗到哪種所緣由過去的業來決定。
如果我們遇到的目標提供過去業成熟的因緣,就生起為
果報心,這果報心自動與其所緣的性質相符合,完全沒有刻
意造作,猶如照鏡子一樣,與自己的真面目相符。
當不善業成熟時,人們體驗到不可愛所緣;生起識知該
所緣的是不善果報心。由於體驗到不可愛所緣,在五門心路
中生起的根識、領受心、推度心和彼所緣必定也是不善果報
心。它們的受除了身識是苦受之外,其他的都是捨受。
相反地,當善業成熟時,人們體驗到可愛或極可愛所
緣;生起識知該所緣的是善果報心。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善
業成熟時,看到、聽到、嚐到、觸到的都是好的所緣。這些
所感受到、體驗到、接觸到、遇到的好對象,稱為「可愛所
緣」或者「極可愛所緣」。這些對象是通過善果報心來體驗
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