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027.JPG

五、業的分類
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學習業的分類來瞭解業的運作。
  一種業:
思即是業。
佛陀說:「我說思即是業。」以心所來說,只有一種心所——思——才能稱為業。


  兩種業:
1.善業(kusala kamma)——由善思造作的。
2.不善業(akusala kamma)——由不善思造作的。
除了善業與不善業之外,還有沒有第三種業?例如無記業?我們複習一下心的分類就會有答案。心依本性可以分為四類:1.不善心,2.善心,3.果報心(vipàkacitta),4.唯作心(kiriyàcitta)。其中,不善心與善心都能造業,果報心與唯作心都屬於無記(abyàkata),不能造業。因為果報心是只能體驗由過去所造之業成熟的心,純粹只是承受、體驗,其本身不能造業,所以不能說果報心是業。唯作心也純粹只是做,而不會留下任何業的痕跡,所以也不能稱為業。因此,果報心和唯作心都是無記,不能叫做業。
心也可以分為三種:善心、不善心和無記心。假如非要把無記心裡的思也算作業的話,則也可以稱為無記業。所以,正確的說法是:心有善心、不善心和無記心三種,但業卻只有善業和不善業兩種。


  三種業:
1.身業
2.語業
3.意業
身業是通過身門所造作的行為,語業是通過語言所造作的行為,意業是通過心念所造作的行為。換言之,身業是通過身表(kàyavi¤¤atti)表達出來的善或不善思,語業是通過語表(vacãvi¤¤atti)表達出來的善或不善思,意業是呈現在意門裡的善或不善思。這三種業是依所表現的門來說的。
這三業當中,意業最重。
佛陀在世時,有一種裸體外道叫耆那教(Jainism)。他們認為三業當中身業最重,即造作身體行為的果報最重。但佛陀說意業為最重。因為有些行為並沒有動機,沒有動機的行為是不構成業的。但是,當你極度憎恨一個人時,儘管還沒有付諸身體的行動或通過語言表達,但你在心裡已經造了很

強的業。例如一個人想殺死自己的仇人,但是找不到機會,儘管如此,他已經造了業。所以說,身業與語業唯有在意業(思,即動機)的操縱下才構成業。善業、不善業都一樣。沒有思的主導,只是身體行動或語言將不能造業。然而,即使沒有身或語的表達,純粹的意念也是造業。
正如佛陀在《法句》第1頌中說: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邪惡意,或說或行動,
如此苦隨彼,如輪隨獸足。」(Dhp.1)
對於受蘊、想蘊、行蘊三種名蘊,意(心識)走在它們的前面。意是它們的主人、首領,唯有意才能完成造業。如果一個人擁有貪婪等三種意惡行,才會說出虛妄語等四種惡語,或者造作殺生等三種身體的惡行。當他所做的這些身語意三種惡業成熟,墮落四惡趣或投生為暗愚之人等的痛苦將會跟隨著他,猶如牛車的輪子緊跟隨著牛的腳印一樣。
佛陀又在第2頌中說: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清淨意,或說或行動,
如此樂隨彼,如影隨於形。」(Dhp.2)
對於受、想、行三種名蘊,意(心識)走在它們的前面。意是它們的主人、首領,唯有意才能完成造業。如果一個人擁有無貪等三種意善行,以此意行而造作四種語善行和三種身善行。當他所做的這些身語意三種善業成熟,就能投生到天人善趣。善業能帶來快樂,猶如影子緊跟著身形一樣。
因此在三業當中,意業是最重要的。


四種業:
業可以依產生的作用、成熟的時間、成熟之地和成熟的先後順序而分為四類,每一類又各分為四種,因此共有16種業。

IMG_0188.PNG

業的四分法涉及到業的具體運作,這將在下一講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