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354.JPG

[阿姜念]

肆、檢查身心
了解這個修法一直是以身心為所緣,對修行者而言是很重要的。修行者如果不能持續對身心保持覺照力的話,即使非常勇猛精進修行也是徒勞無功的。但如果修行者了解修法的話,這種修行應該不至於太難。
修行之前要徹底地檢查身心,如此修行者才能夠很易容地認知什麼是什麼(要知道在六根的作用範圍到底是用身或心為所緣)這就像學習閱讀一樣:學生在學習閱讀之前要先認識字母。同樣地,修行者必須先認識身心,修行才會有結果。如果我們修行不能持續地以身心為所緣的話,我們會用「我受苦」的觀念來修,這樣我們就不能斷除妄執「自我」的觀念了。

伍、定
對於這種修行,太過偏定並不是一件好事。有時坐著觀照的時候,修行者只知道坐姿,而不知道是坐的色身;或者太過偏定的情況下,修行者甚至會不曉得自己的姿勢了。這些都是太過偏定的結果。某些活潑的運動對於減少偏定的現象是很有用的:做工作、快走,或者甚至於跑步。在任何情況下,如果在某種姿勢下偏定的話,就必須改變姿勢(以減少偏定的現象)。
關於定的問題,阿姜念談到:「以四念住為所緣的定不可能導致貪念,因為四念住的定可以引發智慧-體證苦的智慧。」(這是一種判斷修行是否正確的方法)。
「會讓人感到快樂的定,並不是四念住的定,因為這種定並不單純,這種定與煩惱相應,雖然這種定能引發樂受,但卻不能破除顛倒妄想。這種定是有為法(心的造作,行蘊的活動),是五蘊(身心)的一部份,並不能滅苦-也就是達到涅槃。(涅槃也是心,但它是常和樂,因為它不屬於五蘊)。」這種短暫一念之間生起的涅槃,是沒有感覺的。當優陀夷問舍利弗既然涅槃是沒有感覺的,為什麼涅槃會是快樂的呢?法將舍利弗尊者回答道:「沒有感覺本身就是快樂。」(增支部涅槃經)
有時修行者在偏定的情況下,會失去認知坐姿是坐的色身的覺受。但他仍然認為他在感覺坐的色身,因為他缺乏覺察力來提醒他,已經不再感覺坐的色身了。而且,如果缺乏覺察力的話,修行者也會感覺苦,但不能認知是坐的色身苦,他會認為是「他」感覺苦,因此他還是在串習這種「他」在坐、「他」受苦等等的觀念,而不能拔除自我的邪見。
修行者必須記得姿勢不只是「色身」而已,而是坐的色身,走的色身等等不同的色身。否則他會認為是相同的色身在站,在坐等等。如果他這樣認為的話,他將無法斷除「顛倒」妄想,而會妄執這個色身就是他自己。
一開始,修行者是如理作意而知道目前是坐的色身,然後他用明覺(三心)觀照坐的色身,疼痛產生的時候,明覺認知是坐的色身苦(而非我),變換姿勢時,如理作意於換姿勢是為了要治苦,而且如理作意可以防止換姿勢時生起貪和瞋。

陸、妄想
太過精進是會造成妄想的原因之一。而且,會造成修行者與妄想對抗而使情況更糟。因此我們要認知妄想是心,妄想是實法,而且也是法念住的所緣,因為妄想也是無常、苦、無我的。妄想讓我們認知心是無法控制的(無我)。
修行的目標是用精進-正念-正知三心來拔除貪瞋。如果修行者喜歡定,那是貪;但是妄想來時又討厭妄想,那又落入了瞋。偏於任何一邊的話,他就無法斷除貪瞋。所以不要喜歡或討厭妄想。
修行者要越修越純熟,如果不純熟的話他又會討厭妄想。這種討厭的心理是由於缺乏智慧,特別是缺乏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知道妄想是心,妄想是實相因為妄想是無常、苦、無我的。會產生妄想是因為三心(精進-正念-正知)已經偏離了當下。了解妄想是心(心的狀態)的時候,妄想就會消失,而三心(明覺)就可以再回到當下。不要隨著妄想的「內容」(一連串的想)而去,否則會使你越偏離當下。如果在發現你打妄想的那一剎那,你知道妄想的「內容」,你就沒有覺照力;如果你有覺照力,此時你就不會知道內容。只要了解這是妄想,心就可以再回到當下了。(意即覺照力強時,回到當下的時間很快,不會知道妄想的內容)。
修行者再回到當下的時候,能夠很清楚地觀照坐的色身。這是因為他沒有動念想要見坐的色身(沒有煩惱,沒有想見實相的貪念),這就是具足正念-正知的心,應該保任,但卻不可以強迫。這種修法,要像觀眾一樣地觀照身心,而不是想要改變或控制身心。修行經驗豐富以後,妄想心(像「猴子」一樣的攀緣心)會緩和下來-而修行者就能更常保持在當下了,那時就更容易掌握到當下了。

柒、雜項
生病不會形成修行的障礙,但修行者多半沒辦法再感覺坐的色身了,因為這樣會使病情更加嚴重。他只要觀照疾病,不要管姿勢了,只要好好體會色身是苦(佛陀對那毘居士說:一般世間的人發生病苦時,身不安心亦不安,但滅除二十種身見的聖者,身體不適,心卻不會不安。)
,這就是苦諦,他也可以觀照色身無我,身體的狀況是無法控制的。(生病時觀身,不用再觀照坐的色身等等了,只要觀照色身即可。)
修行者如何知道心具足正念正知(活在當下)呢?
心起正念正知觀照的時候,心知道身體的姿勢(這是正念的作用),而且心知道目前的姿勢是坐的色身等(這是正知的作用)。正念正知起觀照時的感受,是一種修行的時候心不散亂、不憂慮,也不會不安或乏味的感受。
如果修行者不夠精進,會造成懈怠或修行時無法集中精神。不精進是由於對修法缺乏正確的理解;無法體會苦和袪除煩惱的需求;也不能體會我們隨時都會死-所以要好好利用我們的每一分一秒。修行者也要記住佛陀所留給我們的遺教,就是四念住,因此我們要利用今生好好修行。
初學者要記住這種修法是一種非常高深的善法(斷除煩惱),所以是需要時間的。這是因為熟練可以讓你離苦得樂-但這一點並不容易,修行者不應該急於成就。而且大多數的修行者都從事過錯誤的修法,所以需要時間將它矯正過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