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362.JPG

覺悟之路Ⅱ

隆波帕默

第九章 什麼是如實知


9. 什麼是“如實知”?
9.1 第6章解釋了正念,第7章描述了被覺知的現象(目標),第8章指出了念住當下的含義,這章主要談談當一個人念住了當下的現象時,心必須如實念住那個現象(1)不要改變和干預目標(基本要點在第9.2和9.3節論述),(2)不要限制心(基本要點在第9.4節論述),(3)根據佛陀的教導清晰地理解身心目標的三本質(基本要點在第9.5節論述).


9.2 改變一個目標:許多禪修者傾向於改變身心目標,使目標不同於平常,有兩個重要的方法:(1)試圖抓住或推遲對一個目標的覺知;(2)將一個目標分成幾個步驟,或者為一個目標添加一些步驟或細節。
9.2.1 許多禪修者試圖推遲覺知目標的時間,比如,他們盡力走得慢,希望正念能夠趕得上慢的移動。事實上,無論移動多慢,煩惱則根本不會像移動那樣慢下來。有的人可能花上五分鐘才走一步。儘管盯著看使覺知移動會更清楚,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那一刻他們的心已被貪佔據了,也就是,希望禪修的欲望佔據了。他們不知道那五分鐘心是沒有正念的,因為它已從知道滑到思考上十次。即使心是有正念,沒有轉移注意力,那麼它盯著目標也是鎖定在目標上,如手、腳、腹部,這種禪修稱之為“專注所緣”,是修禪定,不是他們想要修的內觀。
9.2.2 有些禪修者為了增多正念的頻率,將覺知目標拆分或添加一些步驟或細節。比如,當他們覺知呼吸時,他們會預先決定覺知的好幾處地方,他們首先會覺知上唇或鼻尖的感觸,接著,跟隨呼吸經過全身到腹部。有些人會將經行的步伐分成好幾個步驟。這些都是好的,可以將意識鎖定在目標上,是修禪定,心會變得平靜。通過這些方法的練習,心經常會經驗喜樂或禪相,但禪修者會誤以為他們獲得了內觀智,因為他們相信他們在修內觀。


9.3 干預一個目標:毗婆舍那是一種將內觀智發展成對身心實相了解的智慧,不是為了獲得幸福、平靜或美德。然而,大部分禪修者不想看到實際情況。因而,當他們念住一個現象時,他們常常試圖通過各種方法來阻礙或改善當下呈現的因緣,以追求幸福和美德,如下所示:
9.3.1 當心覺知不善法時,禪修者試圖舍棄它。比如,當他們發現分心了時,他們盡力重覆念誦“佛陀”或者做一個心理標記“分心”來克服分心。當他們發現心貪著時,他們盡力修不淨觀。當他們發現心嗔著時,他們盡力修慈心觀。當他們發現心感受到痛苦時,他們盡力通過各種方法來去除痛苦。這些行為來自於多種原因,如下所示:
9.3.1.1 他們有錯誤的知見,因為他們曾聽到過這麼一個教導,那就是一個人應該把所有不善法捨棄掉。因而,當他們覺知道一個不善法時,他們盡力捨棄它。這些禪修者從來沒有意識到:內觀禪修(毗婆舍那)超越了發展善法和捨棄不善法;它是超越好壞的淨化階段。因而,心必須自然地去覺知一個現象(因緣),無論它是善還是非善,不要帶著愛此恨彼的情緒。人們也許誤解了佛陀的教導。比如,當人們讀到《大念處經》中五蓋部分,人們也許會誤解佛陀教導我們正念於五蓋,然後克服五蓋,因而,他們會誤解正念的培養包括正念和捨棄某些自然的現象,他們誤以為單有知道是不夠的。
9.3.1.2 我們對苦諦的了解所缺乏的是“知道”,而不是“捨棄”。當苦生起時,我們盡力捨棄苦,這滿足了那顆貪愛幸福嗔恨痛苦的心。
9.3.1.3 我們也許不理解內觀的原理,那就是禪修者必須如實覺知現象,直到他認識到所有存在的一切不是眾生、我、我們、他們,不受我們控制,洞察這一點後,心才會通過“捨棄”來中止苦。
9.3.1.4 一位禪修者也許會習慣修禪定,或者簡單地認為禪修就是為了獲得寧靜。從禪修中生起的寧靜輕安比感官上的愉悅要細膩高雅得多。有些修禪定者獲得心的平靜;有些則獲得某些知識和領悟,他們為此愉悅而自豪,他們被很多徒眾崇拜。然而,一旦當他們遭遇到任何破壞他們寧靜的境界時,他們就會盡力捨棄遠離那境界。
9.3.2 當他們覺知到任何善法時,他們就盡力保有它或發展它。他們希望善心持續發展直到將來某天解脫,因為“阿羅漢聖者的心永遠是善的”。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因為覺知的心和善的心理因素都是緣生的有為法(行蘊),因而,它們也是無常的、無我的。唯有內觀智慧洞徹真相,那才是使得心放棄粘著覺知的心,從而使心解脫出來。不是讓覺知的心由無常變成常,由苦變成不苦,由無我變成我。


9.4 限制心:如實覺知念住身和心,指的是不僅不要改變身心目標,而且不要改變覺知的心。當我們想起禪修時,幾乎100%的禪修者通常就開始改變調整覺知的心到一個不平常的狀態。接著,他們就刻意有目的地覺知身和心,有些人甚至忽略身和心。下面是一些調整改變覺知的心的例子:
9.4.1 壓制心使它靜止不動
 當我們一想起禪修時,幾乎100%的禪修者通常就開始改變常態的心。他們強壓心到一個非常平靜集中的狀態。事實上,我們帶著一個想見身心真相的心來修內觀。如果我們改變了心,使得心偏離了常態,我們怎麼能見到心的實相呢?那只是引導心趨向寧靜。儘管心也許認識到其它被覺知的目標是從屬於三本質,但會認為覺知的心它本身是靜止的、平穩的、不動的,不從屬於三本質。這樣,“覺知的心是我”的邪見就不能消除,我見不能捨棄,禪修者不能獲得入流果(須陀洹果)。
9.4.2 使心進入空境:有些禪修者曾聽他們的老師說過:“修行的最後,心會空掉煩惱,空掉五蘊。”因而,他們直接向空進軍,將心靜止形成一個空境,試圖模仿出修行的終結點的樣子。他們沒有仔細考慮佛陀的教導。佛陀教導從覺知身心開始禪修,當心理解了身心實相後它就會放棄對身心的粘著,最終進入煩惱皆空五蘊皆空的狀態。有目的地保持心空至多進入空無邊處的冥想狀態,或者冥想“無”作為覺知的目標(無所有處),這些都是修禪定(奢摩他)。有些禪修者發現他們的心是明亮的、清晰的、穩固的,維持好長一段時間,他們就誤以為他們已經到達了聖者的最後階段,事實上他們的心仍然處在空有的緣生狀態,粘著了“有”。
事實上,“空掉煩惱”是因為心已獲得身心實相的內觀智慧,這樣它就能捨棄對身心的粘著;煩惱和貪愛就無從再生起。因而,那時心能夠覺知色、聲、香、味、觸法,不必只覺知空而避開其它目標。“空掉五蘊”不是指心不覺知五蘊,仍然覺知五蘊,但它真正地領悟到五蘊沒有所有者,五蘊不是眾生、人、自己、我或他。
9.4.3 捨棄覺知的心: 有些禪修者試圖通過各種方式捨棄心,請看如下的例子:(1)盯著色法(身體):有些禪修者也許單單覺知身體的運動,而忽略了心。他們沒有將身和心分開“身體在運動,心在覺知身體運動”,而是將心緊緊地鎖定在身體上,以致於心靜止了,沒有思考或想像了。這是目標專注法(專注所緣),是修禪定。目標專注法最後可達到四禪。隨著不活躍的心,意識將更進一步進入無想天,也就是覺知的退失。覺知的心識在那刻完全消失,身體保持僵硬,被稱之為“無意識的梵天”。一個人修過這些禪定後,當他返回人間時,他覺知這個世界是空的,把這個世界看做自我的空無,因為當他覺知一個目標時,心既不能想也不能加一點覺知。有些人認為他們已經獲得解脫,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煩惱的生起。事實上,這不是真正的解脫,這種自我的空無是心自己造作出來的。通過專注於所緣(目標),心暫時壓制了煩惱,直到不需專注了心都會牢牢地附著在所緣上。因為不再需要專注於目標或不再需要做標記就能鎖定在目標上,禪修者也許會誤以為他走完了聖道。另外,名色(身心)的存在也被分成兩類:內在的意識空了不清晰了;覺知的心被染污了,緊粘著外在的目標。禪修者由於專注所緣所附帶產生的力量所產生的煩惱,比普通人的煩惱要強烈許多倍。
捨棄覺知可能因如下原因產生:(2)緊張感增加,以致於心極度緊張,結果心為了逃離緊張的痛苦而滑進造作出來的空裡,它躲在空裡,無需注意覺知了。緊張感可能通過如下幾種方式產生的:(a)持續覺知目標使得心變得極度緊張;(b)過度精進,比如一次連續幾天幾夜地坐禪或行禪不休息。緊張到達頂點時,有些禪修者精神失常或生病。另外一些人也許會發現心潛出去滑入住進外在的空裡,以逃離內在的痛苦。結果,禪修者誤以為他們獲得了什麼,因為他們的心滑出去了,外表上看起來明亮、輕鬆、愉快。他們將外在的世界看作空無自我,但他們看不見自己的心。他們感覺心是空的,但心不能回過來看自己的內在。心無知地沉溺於外在的世界。有這種傾向的禪修者常常練習修慈心觀,沉浸在那種狀態中。
9.4.4 試圖在正念上增加效能:對於覺悟解脫,單單覺知憶起的方法就足夠有效了。如果禪修者對這一點信心不足,他會試圖採用各種方式增加正念的效能,如下例子:
9.4.4.1 幫助心去觀想正在被覺知的現象:比如,當心正在覺知嗔心,禪修者盡力去觀想嗔心不好、苦、有害。
9.4.4.2 嚴肅地盯著一個現象,以便讓心能夠知道得更清楚或者使那個現象消失。有時,禪修者也許盯著一個現象如此嚴肅以致於他忘了自己。儘管那刻他也許在覺知目標,但他已深深陷入到內在的心理活動中去了。這如同他傾身出去觀看水中的東西,卻掉進水裡了,但他自己不知道他已經掉進水裡了。
9.4.4.3 平衡諸多美德。人們常被這麼一句話所鼓舞:“我仍缺乏某些美德,這些美德,比如有:布施、持戒、知慚愧、慚懼惡法、誠實、調柔、耐心、慷慨、出離心、信心、正念、精進、喜樂、輕安、定、中捨、智慧等等。因此,我得先培養這些美德,等它們足夠了時,就能平衡其它的品德。然後,我再修念處禪。事實上,如果一個人有了明(正見),已經學會了怎樣覺知,所有的這些美德都將會輕易地生起。但如果他一心想培養這些美德(波羅蜜),而忽視了修正念,就如同一個人準備了許多鞋準備出去遠行,但他從不邁出房門一步一樣,許多年過去了,他永遠不會達到目的地。


9.5 禪修者必須方方面面遵循佛陀的教導來覺知現象和身心的三本質。如實覺知現象必須遵循佛陀的教導,不是按自己所期望的那樣或相信自己理解的是正確的,也不是為了遵循自己的導師的教導而與佛陀的教導相違背。
9.5.1 心所覺知的現象:心所覺知的名色(身心)現象必須遵循佛陀的教導。比如,正念是憶起,不是心理默念標記。智慧是真正地知道心,不是奇怪的身體反應。苦是一種感受,不是色法(身體)出現了病相。
9.5.2 三本質:如果正念正確地記起覺知一個現象,心就會有正念、清醒、喜悅,因為剎那定自動生起。身心目標會呈現三本質之一。比如,色法(身)顯示疼痛和自然的現象時,心法顯示無常、無我。特別是當正念生起時,不善心立即消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