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245.JPG

看見真相

隆波帕默

隆波當天和學生的小參會談
學生1:我能越來越多地看到的生起的現像了,但還常常認出它們不夠快,以至於迷失其中。
隆波:很好。我們不能總是一切時都知道。有時迅速而清地晰知道,有時迷失在六根門頭(想、看、聽、嚐、聞、觸)。只要堅持不斷地去知道就可以了。


學生2:我感覺我好了很多,能看到更多煩惱了,盡管有時仍迷失在妄想中好久。
隆波:此刻心怎樣?
學生2:有些緊張。
隆波:你在壓制它嗎?
學生2:不確定。
隆波: 你看見了心的僵硬遲鈍嗎?你正在壓制緊張,你想迫使心盡可能安靜下來,因為你擔心它表現不好。這不是我們要做的,我們要如實知道身體,如實知道心,不要去壓制或控制任何東西。


學生3: 我練習得正確嗎?
隆波:你看得見煩惱生起嗎?貪嗔痴,哪一個出現得多些?(痴是指迷失在妄想或感覺中)
學生3:我不能確定。大部分時間我的心是靜止不動了,接著出現多些的是擔憂。
隆波:當心擔憂時知道它擔憂。除非我們強迫心專注在一個禪修目標上,否則心從來不會靜止不動。如實知道什麼現象生起了。像現在,心在妄想,你看到了嗎?如果你看不到這點,你最好觀察身體多過觀察心。觀察身體的行、住、坐、臥。


學生4:我想我准是專注過度了,每次經行時我感到脖子非常疼。
隆波:你確實過度專注了。當你決定去經行時,你就變得僵硬了,壓力產生了,然後壓力進入頭部和脖子。輕鬆地走,愉快地經行。觀察身體在走。當你感到不舒服時,知道不舒服。當心妄想時,也知道它在妄想。


學生5: 我練習已有一年了,正念常常生起,我能看見嗔、貪、嫉妒,能看見心迷失,能看見所有事物反復地生起滅去。不久前某天我看到嗔心生起,接著立即滅去了,接著,心跑到耳朵去聽,它知道是風,接著嗔心又生起了,這就是一連串的發生的過程。
隆波:你修習得很好,你開始如實看待事物了。


學生6:我開始感覺這個世界真的令人感到厭煩。
隆波:這是心覺醒時我們應該怎樣感覺這個世界的。你在進步,現在你和世界之間有了空隙。然而,厭煩仍是太苛刻了,沒有以平等心對待生起的現象。
學生6:過去我只是對痛苦的狀態感到厭煩,現在我對快樂的狀態同樣感到厭離。
隆波: 那麼你變得越來越聰明了。一般來說我們認為世界是個迷人的地方,快樂的地方。現在你看到快樂也是煩人的。你能不能感覺到快樂只不過是苦的另一面?
學生6: 是的,能看到。
隆波: 你修得非常好。堅持下去,但要有耐心。


學生7: 當我觀察時我滑入到生起的現像中,被吸引住了。
隆波: 我們之所以被吸引進去了出不來,是因為我們太努力想看見它們了。什麼現象生起了,知道它,好!;接著下一個生起了,知道它,好!
學生7: 我同樣也不擅長修奢摩它,當心開始定下來時它就妄想紛飛。
隆波:不需要修奢摩它。你屬於思考型的人,所以你應該觀心念。保持不斷地觀察知道,心自己會平靜下來。如果心起妄想了,知道它起妄想了。盡你最大努力先讓心理現像生起,再知道生起的現象。現像生起時,你傾向於太快去思考,這樣它就很快消失了,而沒有真正知道什麼發生了。你過分讓智力領著你走了。那樣我們不會得到修行的善果。


學生8: 我每天經行15分鐘,感到比以前快樂多了,不那麼煩自己了。然而,最近我發現自己經行時完全迷失在妄念中,很長時間都沒有覺知。
隆波:盡量在日常生活中也練習。有時當我們設定時間去練習時,我們反而只是盡力度過一段設定的時光,時間一過我們就感到開心了,設定的那段時光我們沒有覺知現像。如果經行沒效果,你可修習坐禪,或修習持咒念誦,注意心跑開了時知道。如果我們能夠經常注意到心掉入妄想中去了,這時我們的覺性越來越強了,迷失會減少很多。


學生9:我的修行有進步了,我經常能看到心掉入妄想中去了。由於掉舉,我的心很不穩定。我也能看到許多心理現像。然而,我發現當我與人交談和社交時很難保持覺知。迷失在談話社交活動中,這正常嗎?或者就這樣保持零星地覺知?
隆波:可以,沒問題。不過注意,如果不是必要說話時,我們不要說話。佛陀教導我們,在修行的早期階段,我們不要涉入太多社交活動。如果我們涉入社交活動,我們會談過不停,會導致講一堆無知的無意義的廢話,頭腦裡滿是妄念。然而,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談話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我們可以談話,同時交談時觀察知道有或沒有正念。
學生9: 有時當心快要掉入到妄想中去了時,我立即覺察到了,我感到很開心,臉上露出了微笑。
隆波:注意不要用力禪修,那樣心會感到繃緊僵化。你進步多了,正念生起了,看到了沒有?過去你的心想過不停,焦躁不安。我曾要你反復去觀察跑掉了的心,你就不它固執於它了。你練習了,現在你覺知力增長了許多,開心多了。


學生10:我的心現在表現好多了, 我想知道是不是太專注於呼吸了,因為我感到自己進入到一個深遠的安靜的空間,感到身體很輕。
隆波: 你在修奢摩它,這些是過分專注的結果,心移到禪修目標上,專注在那兒。身和心感覺會變輕。感覺輕時,知道輕;感覺重時,知道重,這樣在禪定裡觀察。但不要試圖將心從禪修目標中拉出來,帶回去,讓它自己進去。保持它,保持觀察身體。


學生11:最近我在一個森林道場禪修了一段時間。一次我正在經行,我看到一個念頭生起滅去,另一個念頭生起滅去,然後有一個間隔的空隙,然後有一刻我意識到這就是覺性它在起作用。經過了這個心生滅的體驗後,我感覺覺性非常清晰。然後它又不清晰,然後它又再次清晰。
隆波:我們應該覺知每個生起的現像,以清晰而放鬆的方式覺知,它不必特別清晰,平常清晰就夠了。
學生11:接著我注意到心開始思考,接著思考的心滅去了。接著不可想像的明亮來到我眼裡,它是如此明亮以至於我感到震驚了。接著我的心好像是爆炸了一樣,心和任何別的東西之間沒有差別,“我”與周圍的環境是一體的。明亮退去後,一切返回平常。我開始注意到我曾帶著目的禪修,目的性一直摻雜在我的禪修中。有時強,有時弱,但一直有目的性。我看到目的性導致熱產生,我再也不想要目的性了。然而我不知道沒有目的性後怎樣禪修,我困惑了一段時間。
隆波: 你需要保持知道,知道困惑生起。
學生11: 最後我放棄了。放棄後,心就集中到一點。它微笑了,接著看見了一條道路。它看見我們練習不是為了任何自私的原因,不是為了我們。我們練習,心就自行工作,不需要干預。正如您以前所說的一樣,它像一條河,心自然地流向海洋。接著,正念繼續觀察由於目的性而產生的熱和運動,但我還是不能中止目的性。經行時,我看到前一刻,然後下一刻還沒到,我所處的位置就在那裡。過去片刻已過去,下一片刻還沒生起。這種經驗繼續發生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當我看我妻子時,初一眼我看到她,我好像看到一個陌生人,接著記憶生起,認出這張面孔。
隆波:是的。當我們最初看事物時,是沒有記憶的,然後這是誰這是什麼的詮釋生起。你有沒有注意到接下來心就評價,比如認為她漂亮或醜陋?
學生11: 不是認為她漂亮或醜陋,但判斷生起了,知道我和她的關係。
隆波:持續地練習,還不夠,你能不能注意到你還有“我”的感覺在?
學生11:是的,我能感覺到,我覺得我被它欺騙了。
隆波:很好,知道它,如果我們跟隨它,路就走錯了。知道它就夠了,你現在能看到它嗎?
學生11:能。
隆波:太好了。但還有煩惱,你得繼續觀察它們。我想你長篇的禪修報告表明你想告訴我你已經見到法了,見到聖道了。然而你還差一點。
學生11:有時“我”生起,正念看到它,它迅速滅去;有時它生起沒有被注意到,就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隆波:你是一位非常棒的禪修者,堅持練習下去。注意你還有些控制,還過分抓取現象。持續觀察“我”的生起滅去。


學生12:我禪修至今已有兩年了,十個月前向您報告過禪修情況,請您看看現在我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調整?
隆波:不需要調整,只是你需要練習多些。以一種輕鬆的方式全天地練習。現在你在壓制自己,看到了嗎?讓心自然地做它該做的,像玩游戲一般輕鬆地觀察。你的練習比以前好多了,你有時非常平靜。但當你平靜時,你高興滿足於平靜,你粘著平靜了。心高興時盡量知道,小心不要粘著高興,那樣你就不能前行了。


學生13:此刻我看到我緊張、害怕、迷惑。現象生起後我能看到它們。我能以中捨心看待大部分現象,但對於煩躁,我有些困難。煩躁生起時我不能以有效地中捨地態度來看待它。煩躁好像一不注意就來了,好久才知道它來了,接著練習退步了,心四處漫遊。
隆波:煩躁占據了操縱了我們的心。煩躁是嗔的一種。如果我們感到不舒服,嗔就生起了。我們感到快樂或舒服時,我們就沒有嗔。觀察心的工作,心不是我們。不管它快樂不快樂,善還是不善,有沒有嗔,這都是它的事,我們不需要卷入進去。身和心做它們自己的工作。當煩惱進來了,占據我們的心時,及時知道。不要試圖抵制它。占勝煩惱的方法是不抵制它們。它們像水那樣流動,如果我們阻擋,我們就制造壓力;水就有了許多的衝力。我們應該看它們來來去去。就你的情況而言,因為你不喜歡它們,它們才久久不肯離去。你根本不想讓它們生起。
學生13: 還有其它的我該做的嗎?
隆波:你練習得正確,但我認為你應該多練習奢摩它,多些平靜。因為現在你的觀察能力有些干澀,在與煩惱鬥爭的過程中,你耗損力量而顯得有些干枯。


學生14:當我觀察心時,我創造出一個精神境界,從那裡觀察,這樣正確嗎?
隆波:完全錯了。創造任何東西都是錯誤的。我們的工作只是自然地去知道真實的東西。
學生14:但對我來說,它好像是一個禪修目標。
隆波:它是你粘著的一個目標而已,你把你的注意力專注在那裡了。相反,我們要觀察剛生起的現象,就像去看剛剛出爐的新鮮麵包一樣。
學生14:但是當我創造出這個目標後,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其它現象的生起。
隆波:是清晰了,但超過正常了。你會把你的目標物看作是永恆的,而其它一切是暫時的,這不是實相。
學生14: 但它非常平靜。
隆波:你粘著奢摩它了。甚至把注意力專注在心上仍然是專注。如果你粘著空寂的境界,你的心也許會平和,但那不是自然的心,不會成為理解真理的適當的因。它是一個較高的境界,但它不產生智慧,不止息苦。你把它看作是永恆的,不是無常的。
讓心做它該做的,讓它隨著它的因而變化。對任何境界不要有一點點偏心。無論什麼發生了讓它發生,知足地去觀察它們。你在執著那個觀察者,從而使心安靜了。不要執取它。


學生15:我盡力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看到這個心有時知道,有時迷失或過度專注;有時中道,有時偏心;有時進步,有時退步。有時掉舉好長一段時間。有時奇怪的事發生了,事情一閃而過,我知道它發生了但不知道什麼在發生。(隆波:不需要知道). 然後,好奇心生起了,我知道好奇心生起。現在我請您給我多些建議。
隆波:你能不能看到現在你的心覺性不穩定嗎?
學生15:是的,它沒有在當下。
隆波:你能看到這點,很好。你修得很好,繼續用功。

 

2009年4月24日隆波和學生的會話
學生16:正念自動生起了:當我觀察手臂移動時,它消失了。有時觀察呼吸也消失了。
隆波:你太粘著寧靜了。許多禪修者找到一個寧靜的所在,就用力維持在那裡,他們害怕情況變壞,害怕有煩惱,害怕心打妄想跑開了。就讓心妄念紛飛吧 – 沒關係。當它妄想時知道它妄想就可以了。迷失在思考裡,知道它,一次次反覆知道它,這樣好過靜止心不讓它動。你修的是奢摩它,止心不動。如果你想要到內觀的程度,你得看到三法印:無常(變化)、苦(不持續)、無我(不受控制)。
當心覺醒時,不加干預地看待已生起的現象時,現象就會滅去。我們如實觀察身和心內現象,它們就會教我們、向我們顯示三法印。心將自動教我們法。所以不要試圖迫使心安靜,或試圖控制任何東西。


學生17: 我練習得正確嗎?
隆波:確保你看到了你在想,不是知道念頭的內容。現在你的心在想,你知道嗎?
學生17: 是的,我知道。
隆波:很好,這就是怎樣禪修,讓心自己運行,我們知道它剛剛已做了什麼。止心不動是不明智的。如果我們止心不動,我們就陷入到專注裡去了,不是在禪修。讓心迷失,然後知道它。當我們知道剛剛什麼發生了時,我們會看到心會明亮清新片刻。現在你充滿好奇,你看到了嗎?


學生18:我不確定我做得對不對。
隆波:知道此刻你感到疑惑。我們觀察所有現象是為了看到一件事:萬物隨因緣生起滅去。我們清楚地看到這點時,我們就達到初果(入流)。非常簡單。但是通常當某種心理狀態生起時,比如疑惑,我們常常不斷地思考,更增長了我們的疑惑。我們忘記確認它生起了,反而為它四處尋找解決辦法。如果某位老師給我們答案了,我們記住了他或她說的,認為我們現在有了知識了,事實上,我們所做的不過是記住某些東西,不是真正的知識,我們並不真的知道。真正的知道發生於我們清晰地看見現象生起滅去的當下。
當生氣產生了時,通常我們沒有確認我們生氣了,而是瞪著我們生氣的那個人,我們的興趣跑到我們生氣的那個人那裡去了。越氣惱那個人,我們就越想起那個人。你注意到了沒有?我們愛生氣,愛其它煩惱,比如貪心。無論我們嗔恨或貪愛什麼,它們就是我們想得最多的。我們忘了簡單地確認知道那一刻心起了貪嗔痴,而甘於在煩惱的影響下。
有時當我們禪修時煩悶生起了,我們就變得懶惰而停止禪修,我們沒注意煩悶生起了。由於片刻失去覺知,稱之為煩悶的煩惱就佔領了我們的心,我們就在它的奴役下。同樣當疑惑生起時,我們沒看到它已生起,心就成了模糊的迷團了,我們就停止了禪修。每個煩惱有相同的功能,那就是讓我們中止知道或觀察身和心。如果我們盡可能覺知現象的生起,一天煩惱再也不能將我們捲走,那麼我們就不再在它們的掌控之下了。我們必須下決心達到這一點。
所以當我們看到疑惑或好奇生起時,我們不要太聰明去找答案,只要知道心好奇就行。接著我們將看到好奇隨因緣生起,隨因緣滅去。不要坐在那裡想,尋找答案。
生氣的產生來自於想,貪的生起也是來自於想。所有這些帶來更多的想,然後煩惱就能夠充分地展開它們的工作了– 來欺騙我們!當我們有正念時,煩惱就沒立足的地方,所以有正念的那刻,就沒有煩惱;有煩惱的那刻,就沒有正念。


學生19:我的心四處跑,東想西想,我盡力想讓它安靜。
隆波:你擔心心想得太多,你就讓它專注,而沒有如實知道擔心生起了。你是想要去除焦躁不安,你沒有如實知道它生起了。像佛陀所教導的那樣,只要知道心焦躁不安就夠了。按“四念處”經裡所說,我們明白我們能夠通過有兩種方式知道:正念和智慧。
如果我們修奢摩它,我們只有正念。比如,當心專注呼吸,而沒有追蹤其它,我們就只對呼吸有正念。心專注在一個目標上了,這就是奢摩它。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觀察呼吸,看呼吸不是我們呼吸,它總是變化的,苦的,不受控制的。像這樣看到三法印就是帶著智慧觀察。如果按四念處的教導來修,我們就同時以正念和智慧知道。因此,粘著生起時,知道粘著生起了,這就是正念。我們看到生起的粘著只不過是一種低的心理造作,不是人,不是有情,不是我們,也不是別人,這就是智慧。它生起後,持續一會兒,然後消失。這一切隨因緣生滅,有某個因緣讓它生起,它就生起;那個因緣不在了,它就滅去了。這就是看到三法印,就是帶著智慧去知道。
如果我們修內觀,當我們觀察呼吸時,正念看到身體在呼吸,智慧知道身體不是我們。如果沒有智慧,我們不能達到內觀的水平。心就會粘著一個目標,像腹部的起伏。這樣專注在某個部位就是修奢摩它。經行時觀察腳的抬起、移動,是修奢摩它。我們需要看到身體的運動不是我們,這就是內觀。
我不是說停止修奢摩它,如果你喜歡你可以繼續練習,但是當你從深定中出來後,請保持觀察心。隆波普教導我們:剛從禪定中出來的那一刻,是我們修觀的黃金時刻,心純潔、干淨,像剛洗過的桌子,它清晰光亮,最細小的污塵出現都容易看到,所以,此刻就算最復雜的現像生起,都容易被看到。


學生20:請問我該觀察身體,還是觀察心?哪一個更適合我?
隆波:實際上,一旦我們的修行真正開始了,這個問題就消失了。這只是起點,便於讓正念生起。起步後,正念自動在觀察身體和觀察心之間來回運動。就你來說,你傾向於過度思考,我通常建議這類人觀察心的運動。當心焦躁不安時,知道它。心高興或不高興,善或不善,一次又一次地知道已生起了的狀態。如果我們反復地練習,心就會生動地記得這些狀態。當它記得的某一種狀態出現了時,正念就會自動快速地生起。這個自動生起的正念,有時它知道身體,有時它知道感受,有時它知道心理狀態。然而,為了讓這自動的正念產生,我們要正確地設置我們的修行目的。我們只是觀察心,什麼生起了時知道什麼生起了,我們不需用力或太有目的性地觀察,那樣會產生壓力。讓心時時處在觀察中。


學生21: 我試著練習觀察心,但是就算一分鐘內,許多狀態生起,我不知道觀察哪一個:擔心,貪求,“我”- 許多煩惱!
隆波:知道那一刻你感到困惑了。你能看到所有這些煩惱,你真是我的學生!有些人說他們禪修三天了,他們沒有看到任何煩惱,也不知道怎樣正確地修。你有沒有看到這些煩惱隨因而生,不請自來?它們都是心的造作,自行生起,不要希望它們走。只要知道什麼生起了就可以了。希望去除它們是一種嗔(包括生氣、惱怒、害怕、壓力或憎恨)。


學生22:我看到現在我有想提問的欲望。
隆波:哦,很好。當我們想要提問時,正念看到這個欲望,欲望就消失了。接著我們會考慮這個欲望是不是合適;如果考慮不合適,就不問了。
學生22: 有時我感到生氣,我對著他人大發脾氣。
隆波:保持常規道德標準,持守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欺騙、不說謊、不飲酒)很重要。那些修奢摩它的人不需要考慮這點,因為他們通常舉止得體,已自我約束得很好了。但如果我們只單純修內觀,我們讓煩惱生起,所以我們需要持守戒律,戒律是約束的規範,防止我們傷害他人。
許多人一旦懂得怎樣正確地禪修後,他們就變懶了。他們想當他們有更多時間或者老了時再修,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因為老了時修行更難,越年輕越好修,我們應該趁早開始修行。持續地觀察、知道身和心。這是一項投資,將來會收獲利益。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做投資,希望通過它們我們得到發展;做為回報,希望它們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我們從小到大多年的學校學習,是為自己提供創造一個幸福的生活。勤奮工作,努力打拼,以期獲得不斷高升的社會地位以及幸福。我們同樣期望家庭帶給我們幸福。我們依賴這個外在的世界帶給我們幸福。但我們不知道我們依賴任何外在的東西,我們就成了所依賴的對像的奴隸,我們從來沒有自由過。如果我們修習佛法,我們不需依賴任何東西而獲得法喜。
當我們持續練習,某一天心就會自行自由了,會到達一個被稱之為涅槃的狀態。此刻它就在我們眼前,完全的幸福。一旦看到了涅槃,任何內在的或外在的負擔全都消失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無求了,我們停止無益的嘗試,不再讓身和心(五蘊)快樂,我們趨向涅槃。五蘊皆空。它們不再是特別的東西。
也許現在是我問你們一個問題的時候了,我們常常說“一”,那什麼是“一”?心是一, 法是一, 萬法歸一。

 

詞彙表
煩惱 – 通常又指貪嗔痴,它們染污心或覆蓋心,使心不純淨,不能如實看見事物。貪(渴望),嗔(害怕、生氣、悲傷等),痴(不明白真理;缺乏智慧)。
禪修 – 有兩種:正式的禪修和日常生活中禪修。依照佛陀的教導修行,以便獲得智慧,如實看待事物,從而從苦中解脫。
造作 – 行蘊或心理活動。在本書中,通常指沒有意識到的潛在的煩惱,對“我們是誰”錯誤知見及一些想當然的想法。在某些章節中,特指念頭造作出來的錯覺。
五蘊 – 構造身和心的五個集合:色、受、想、行、識。通常,沒有涅槃的人錯誤地相信他們就是這五蘊,沒有認識到無我的真相。
– 在本書中,用作兩種解釋:
1) 最普通的用法是用在“身和心”這個短語中,比如:”我們必須對這身和心有正念”,在這裡”身”代表的是五蘊中的第一個:色,而”心”則是包括了五蘊中後四蘊(又稱之為 ”名”),即所有心理現象:受、想、行、識。
2) 第二用法是用作“觀察者”, 它觀察、覺知、知道。簡單地說,它是指五蘊中的第五個蘊:識。不要把它看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避免與新時代的靈修書籍提到的“純淨的意識”相混淆)。隆波帕默在這裡所提到的“單純意識”是指一種初步的覺知,它允許經驗現象的發生,並且它隨每一現象的生滅而生滅。比如,隆波說:“身體行、住、坐、臥時,心是觀察者,它觀察身體的行、住、坐、臥。”
正念 – 對身體或心理現像的覺知。特別是指覺知當下的身體在做什麼,或認出剛剛已發生的心理現像或心理活動。隨著禪修者覺知身體現像及認出已生起的心理現像的能力提升,真正的正念會自動生起。
涅槃 – 正覺,苦的止熄,煩惱徹底的根除。
現象 – 心理或身體現象。身體現象包括身體的運動,呼吸,身體的狀態(行住坐臥)及諸如此類。心理現象指主要的心理狀態,比如想、焦躁不安、或好奇、情緒、以及感覺,但本書中主要指只停留片刻的真實的自然心理狀態。
智慧 – 佛教裡所指的真正的智慧,不是智力上的知識,它經由直接的體驗,如實看見事物的真相。這裡是意味著至少看到身心三法印中的一項:無常(總是變化的),苦(不能持續),無我(不受控制的)。這在正文中已詳細解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