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024.JPG

僅僅覺知是不夠的2/35  信息—理智—智慧

[德加尼亞]

2.信息—理智—智慧


禪修者:你總是強調正確的信息對於正確地禪修的重要性。你能解釋一下這種收集和應用信息的過程是怎樣的嗎?


禪師:我最近聽說了一個在信息技術中運用到的非常有趣的模式。你從收集數據開始,越來越多的數據變成信息,信息發展成知識,巧妙地運用這些知識就是智慧。


我們在禪修中也是這樣。當我們觀察我們的經驗的時候,我們收集數據。一旦我們有了足夠的數據,我們就叫它信息。像這樣,一個禪修者持續地給幾條信息流供應數據:關於身體的數據供應給身體變化過程的信息流,關於心理變化過程的數據將會累積為感受、情緒等的信息。把所有的這些信息放在一起,才可能對身體、心理兩種過程的相互作用產生理解,這就是知識。


覺知就是在數據層面工作;覺知只是收集數據。我們內在的智慧,我們的理智,收集並且引導數據形成信息流,然後通過比較這些信息流形成知識。智慧熟練地運用這些關於身心過程相互作用的知識,以對結果產生積極影響。如果智慧能夠到達理解因與果的深度,它就知道怎樣在因與緣上開展工作。


禪修者:怎樣才能把你所說的這些應用起來呢?


禪師:我剛才已經闡述了這個過程:數據——信息——知識——智慧。我努力把怎樣禪修的知識和智慧傳授給你們。我教你們怎樣收集數據形成信息流,怎樣對這些信息流開展工作,讓它們變成知識,怎樣應用這些知識以便得到更多的智慧。但是你必須自己去實踐,我只能建議你怎樣做。一旦你看到用這種方法去禪修的好處,並且能夠熟練地維持這些過程,你就能不斷地壯大它們,你的智慧也會得到不斷的增長。當你持續地用這樣的方法去禪修,最後覺知和智慧會總是在那兒,並且洞察和領悟也會產生。


洞察和領悟會在非常平常的情況下發生。你觀察的目標可能非常的簡單和直接,但是領悟可能非常的深刻,一個遠非簡單的經驗所能體會的世界。這個目標也許是你每天都能夠碰到的,但是領悟卻能讓人震撼。比方說,當你洗澡的時候聞到香皂的味道,你突然領悟到只有這個味道和對這個味道的覺知,並沒有任何人在聞、在覺知,這些聞和覺知的過程只是自己發生而已。
 


禪修者:不管發生了什麼,我都試圖保持覺知。你告訴我們說需要明智地覺知,你能夠展開闡述一下嗎?


禪師:只要你的心處於平靜的狀態,所有你需要做的事就是保持開放和接納。當事物出現的時候,你需要明智地思維它。作為一個內觀的禪修者,首先你必須接受正在發生的一切事物。你承認你在擔心,或者你在厭惡等等。但是你需要問自己:“關於它我應該做些什麼?”你需要引入智慧來思考。如果你給智慧這個優先權,煩惱就沒有機會壯大。你不能只是努力去覺知。那還不夠好。煩惱在心中是處於優勢地位的,它們非常有經驗,它們非常有技巧,如果我們覺知不到它們的存在,它們總是會壯大。如果你不能完全地認出它們並且引入智慧,它們就會接管你的心。
 


禪修者:你說當無貪、無嗔、無痴的時候,某種形式的智慧總是會存在。請問我怎樣才能覺知到這種智慧呢?


禪師:首先你需要問自己:“我真的覺知到了我現在的經驗了嗎?”然後:“關於這個經驗我是怎樣思維的?我有什麼與之相關的看法?”如果你能認識到正見,那是智慧在起作用。但是也許一會兒以後,你又抱有邪見,重要的是你要密切監視著它們。你的經驗總是在不斷地改變,正見與邪見也在不停地變換交替,所以你需要時時刻刻調查你的經驗。
 


禪修者:我一直在思考八正道所講的正見與正精進之間的不同。對於我來說,它們似乎有點互相矛盾。一方面正見似乎意味著心的不捲入,接受並且讓它如其本然。另一方面正精進似乎是非常努力地去用心,努力地去掉煩惱或者阻止它們生起,並且盡可能地去培養心的好的品質。


禪師:是什麼能阻止煩惱生起,又是什麼能去掉已經生起的煩惱?心的哪方面的素質在做這件事?覺知沒有這個功能,只有智慧才可以。所以當佛陀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其實希望人們能夠開發這個能去除煩惱的智慧。因為我們不理解佛陀的真意,我們以為我們必須依靠個人的努力去阻止或者去除煩惱。


我們可以用精力去禪修,我們也可以運用智慧。大念住經告訴我們用智慧去禪修。如果你想用精力,你還是得觀察你的心——因為煩惱是在心中生起——而且你不得不持續地觀察心。你還有別的方法阻止煩惱侵入嗎?每次一個念頭生起的時候,你都能夠觀照得到嗎?如果你能做得到,每時每刻你都需要保持覺知,始終保持警惕,你才能防止煩惱生起。你必須讓正念充滿每個時刻,那需要相當多的精力。你必須是全心全意地修行,而且要做大量的工作。你認為你能夠做那麼多的工作嗎?


另一種方法是培養心的健康的品質。如果我們總是培養健康的品質,那麼不健康的品質就自動被取而代之。這就是佛陀為什麼叫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理。你可以使用你的心全職地去做一切對的事情:正語、正業、正思維。如果你的心靈一直被這些事情所充實,不善的心態就不能生起。我們需要一直持續地觀察這個心。我們要對它進行監視,總是去覺知發生了什麼,並且持續地觀照。這是一項全職的工作。只要你忙於行善,你就沒有時間去造惡。


如果你想使用精力去禪修,那麼盡可能地思維所有的善事,盡可能地說所有的善事,並且盡可能地去做所有的善事。精力導向型的人們就是這樣去實踐的。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方法非常有效,因為他們喜歡做事。覺知導向型的人,他們的心非常的警覺、敏銳、清楚,他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練習覺知上。智慧導向型的人可以更多地使用正見和正思維的方法。能夠很好地專注的人,可以先從修定開始,然後轉到內觀。信念導向型的人們可以從念佛、念法、念僧的崇高品質開始。佛陀之所以教這麼多種實踐的方法,是因為有這麼多種不同個性的人。但是不管你使用哪種方法,如果沒有覺知,你都不可能做好。


禪修者:所以智慧來自理解,當我看著我的嗔心時···


禪師:智慧從信息開始。正確的是我們智慧的一部分。然後我們使用我們的理智,我們的邏輯,我們的推理來決定怎樣使用我們擁有的信息。所有的這些都是智慧在起作用。當我們試圖弄明白怎樣把事情做對了,怎樣把事情做錯了,當我們上課並且學習怎樣禪修時,所有的這些也是智慧在起作用。知道怎樣做某事是智慧。在佛陀時代,所有那些從佛那兒聽了一個教法就立即覺悟了的人都是智慧導向型的。聽眾中那些沒有立即覺悟的就不得不繼續修行。 智慧是最快的方法。無論你從什麼方法開始,你都必須以修行內觀的智慧而證解脫。只要煩惱還非常的強大,千萬不要試圖去看到或者理解——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能做到的只是保持覺知正在發生什麼,並且收集一丁點的智慧。只要心中的煩惱還非常的強大,我們就不能開發出深度的智慧。但是如果我們一點一點地收集,智慧就會增長。當智慧越來越多時,煩惱就會減弱。


一個禪修者曾經問我,是否可能突然一下,碰巧進入涅槃。那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撲通”摔了一跤,跌進了涅槃裡。你必須付費。只有所有的因緣都具足時,結果才會發生。要有耐心,並且持續穩定地修行。不要去思考涅槃,不要希望得到涅槃,你所需要做的只是持續地禪修。這樣當你離它很遠的時候,你會知道,當你離它稍微近一點的時候,你也會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