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010.JPG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7/10

[德加尼亞]

如何面對恐懼?
如果你知道恐懼只是思想,你就不會怕了,很多東西都是心想像的。

在禪修中心有個越南比丘,他獨自住在茅棚修行三個月,每天去打飯後,就回到小茅棚修行,他獨處一段時間後,恐懼心就開始生起。有一天,他去洗手間時,開門之前心就想著打開門就會看見一個沒有頭的人坐在馬桶上,心裡出現這樣的影像,他馬上認知到這是他的想像,開門以後什麼也沒有。如果他不知道那是心幻想的話,他可能會很害怕,開了門可能以為真的看到沒有頭的人。

有時候,心的定力很強時也會產生幻想,還可能把幻想誤以為真。因為眼根和意門的反應是很快的,看到一根繩子,心裡想到是蛇。思想的感知比眼睛真實看到繩子更強時,就會被嚇到了。

恐懼生起時,只需帶著正見去覺知恐懼和當下的思想,客觀地觀察。

如果越觀察,恐懼就變得越強,強大到無法面對。這是因為觀察的心態不正確,因為帶著貪、瞋去觀察、覺知;而不是帶著智慧、正見去覺知。

正確的方法是明白恐懼只是感受、只是因緣法,因緣條件具足,就有這樣的現象產生。思想只是心想像的,把它看作所緣,明白它是自然法,這樣觀察的話,恐懼就不會增強。如果運用了正確的方法後,恐懼還是控制不了的話,先嘗試去觀一個中性所緣。

有個禪修者喜歡旅行,有一次掉到水裡,在生死之間,沒有辦法觀察思想和感受,想起禪師說的觀照中性所緣,心馬上觀照呼吸,心就平靜下來,他就不慌了,能處理眼前的事。這個禪修者智慧比較強,在危機情況下,情緒很強,單是覺知沒有辦法發揮作用,改變所緣,讓心平靜下來後便知道該怎麼做了。這些情況下,念佛也可以,只要是可以令心平靜下來的工具都可以用。

為什麼我們會怕黑?是因為我們看不見,不知道外面有什麼東西,所以心就會去想像,喜歡想什麼就想什麼,所以才會害怕。

我們要去觀察學習到底心在害怕什麼?鬼不是在外面,而是在裡面。如果真正明白了鬼是心想出來、創作出來的,那就不會害怕了。

其實,是思想背後的錯誤見解導致恐懼增加。什麼錯誤見解呢?就是相信那些想法是真的。如果那些思想繼續下去,而心繼續相信它的話,恐懼也會繼續增加,因為思想和感受是有關連的,感受就會因思想而增強或減弱。

恐懼生起時,先觀察恐懼的心,等到恐懼消失後,再思考事情應如何處理,然後去做。不要帶著恐懼去思惟,去做事情。以恐懼的心去看事物時,所有的事物看來都很可怕。這是心的本性。

有一個禪修中心,齋堂的距離比較遠。一天早上,一位禪修者,天還沒亮就走去齋堂。因為路比較遠,天也很黑,他看不見。他一邊走,聽到有聲音就回頭看,但沒有東西;然後他又走,又有聲音,他再回頭看,又沒有東西;接著他就害怕起來,就一直往齋堂跑,跑到有路燈的地方時,他的心就比較安定下來。因為能看見東西,就不那麼害怕了。這時候,他繼續走,怎麼還會有聲音啊?後來,他發現其實是自己的拖鞋聲。因為恐懼,他誤把自己的拖鞋聲當作是有東西跟著他。

滅瞋的方法
瞋心生起時,如果你能知道瞋心是自然法、因緣法,它只是心觀照的所緣,如果真的能這樣去對待當下的瞋心,瞋心就已經消失,或者減弱了。

因為這是智慧,是真的了解,因為有智慧才會有這種看法,如果智慧夠強的話,煩惱就會消失。

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瞋心的所緣上,那麼更多的瞋恨煩惱就會生起。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觀照和覺知情緒與感受上,那麼,瞋恨和煩惱就不會把心淹沒。

如果以瞋心為所緣,但瞋心還是繼續增強的話,是因為運用不正確的態度,那麼暫時就不能用瞋心作為所緣去觀照,先檢查心有沒有正確的態度,或先換一個中性所緣。

我們必須要持續地去禪修,去觀察、去培養覺知。當覺知強了,善心時時刻刻都做好準備,瞋心一起,心馬上就知道,這樣瞋心就不會失控。

當瞋心生起的時候,觀察瞋心,或者改變態度,瞋心就消失的話,這是個很好的方法。但這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去查看,在沒有瞋心的時候,心輕鬆了多少,96%、97%、98%、99%⋯⋯是否已經輕鬆了很多很多⋯⋯如果瞋心持續,心又會感覺怎樣?

當發現有瞋心生起的時候,去觀察當下的感受及思想,但別迷失在思想的內容裡,這樣心可以觀察到思想跟感受的關係。

每一個知道的心都有一個所緣,不善心、煩惱的所緣,是概念、故事內容。而內觀智慧的所緣是真實法,所以禪修觀察時是觀察真實法,譬如當下思想的生起,當下的感受是怎樣?這些心直接能體驗到的,是真實法。如果禪修所緣變成概念、變成故事內容,那煩惱就會繼續或增強。

你會發現如果我們認同瞋心裡的故事,繼續想誰是誰非,或認為瞋心是我的,那瞋心的感受會持續下去;但如果我們把思想、瞋心都當作是觀照的所緣,沒有被捲入思想內容裡,如實觀察思想及感受,知道思想只是思想,感受只是感受,而不是個人的東西,這樣帶有正見和正確的態度去觀察的話,瞋心或煩惱必定會慢慢減弱。因為了解了因果關係,而停止了無益的思想,這樣觀察便可以從中學習到思想跟感受的關係。

在瞋心生起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心此時在想什麼?譬如我們看到東西,心就會有反應,你能觀察到看到的東西和心的反應嗎?看到不喜歡的東西時就有瞋心生起,我們一般會以為是這個東西讓瞋心生起,而沒有發現,看到東西後心會產生想法,其實是這個想法讓瞋心生起,不是這個東西讓瞋心生起。

煩惱的生起和消失在乎於對所緣的想法,不在乎於所緣。

觀察煩惱的時候,如果有覺知和智慧,是帶著平等心觀察整個過程的。但是如果在觀察過程中瞋心又生起時,必須檢查是否有帶著正見去觀照,如果有正見,瞋心馬上會滅掉,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當智慧越來越強時,在觀察過程中,正見、正思惟及覺知都很強的話,瞋心根本就不會生起。

我們應該這樣觀察瞋心。首先,觀察瞋心是怎麼樣的?當下的感受是怎樣的?生氣的時候,重複地觀察,便會重複地發現瞋心怎樣令我們痛苦。

其次,可以看生什麼氣,氣誰,瞋心的對象是什麼?不用刻意思惟,其實,心已經知道。

心為什麼會生氣?其實是貪,因得不到想要的,就會生氣。心像一個鐘擺,一般來說,不是喜歡,就是不喜歡,擺來擺去,留在中間的時間很短。不喜歡是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當你看到這個原因時,心可能馬上就不氣了,大家可以自己觀察。

其實,善心和不善心都有相同的性質,只要我們不斷地重複培養善心,善心就會增強,這也就是禪修的意義。如果不培育善心,不善心就會不斷增強。倘若一個人的瞋心本來就很強,加上他平時經常允許瞋心反覆出現,那他的瞋心就會越來越壯大。

讓瞋心歸零的故事
我以前是一個脾氣很不好的人,現在很多人見到我,說我很有耐心,脾氣很好。但是我以前不是這樣的,我以前脾氣很急躁,一不開心就發脾氣,還會摔椅子、砸東西。

大概20年前,我還是個生意人,已禪修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家裡的人都知道我很用功禪修,那時我持續地觀察自己的身和心,就像現在教大家的一樣去做,大概五個多月都沒有發過脾氣。

有一天,我身體不舒服,但照常去上班,剛好那天生意不順,加上身體不舒服,整天心情都不好。晚上回到家,因為弟弟是醫生,就向弟弟要點藥吃;遇巧弟弟那天心情也不好,互動當中,說了一些話,不知怎麼說的,當時我記得在自己發怒之前的最後一個思想是:「你敢這樣對我說話?」那個思想生起後,怒火教爆發了。之後就一個拳頭打到牆上,把自己的手都打傷了,完全是毀滅性的發狂。家裡人很恐慌,都被嚇壞了!最後,我姐姐走到我面前說:「你不是禪修的嗎?」我當下彷彿當頭棒喝似的,忽然想起:「是啊!」這樣,覺知就回來了。

當覺知一回來,心裡馬上回顧發怒前一整天的經驗,心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並看到其「因」是心發怒前最後的那個思想,「我」被傷害了,弟弟的一句話,傷害了我的「自我」,於是心發怒了。當心看到這些「因」之後,怒火馬上降下,瞋心也消失了。我痛定思痛,決意以後再也不能這樣,我那時真正明白了瞋心的可怕。

我知道了瞋心的過患,它在那裡隱藏了很久,像被壓在五指山下的孫悟空,一有機會就來一次大爆發。我從這個經驗中也明白到,瞋心從零到一,如不及早平息的話,它就從一變成二,可能從二到十,到一百⋯⋯很快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因此,不能讓瞋心從一升到二,必須趁它ㄧ出現時立即處理。在之後的日常生活中,當我一察覺到瞋心出現,就馬上全力以赴地觀照瞋心,甚至把手上的事都放下,直到瞋心歸零後,再去做別的事。瞋心一點也不能姑息和縱容,因為它很容易失控。我就是這樣小心地看住瞋心,慢慢變成了習慣,之後的二十年就再也沒有爆發過。

杜絕牢騷話
這件事後,我的嫂子和哥哥會來到家裡,嫂子想跟我傾訴一些事,說事情之前的開場白是:「其實,生氣沒問題,生氣是好事,緬甸有一種說法是讓不開心的事發洩出來是好事」。

但我不認同,馬上說:「不對」。發脾氣不可能是好的,不能讓瞋心生起。每當她講一句,我就反駁,因為我真正地明白瞋心沒有一點利益。我為什麼不讓她說呢?因為嫂子想說那些事,讓她生氣,發牢騷,數說別人的不是,導致瞋心增長。因此,我不給她機會說這些事,免得瞋心蔓延。

大家有情緒時都想找人傾訴,找到有同情心的人就接受你的抱怨,一起批評,一起陷入負面的心境裡,所以我不聽別人抱怨的事,也不給別人機會說負面的事,因為重複這些事只會帶來新的不善法。

貪愛是無明
貪愛並非某一個人的個人問題,其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問題,而貪愛是基於深深的無明。智慧和了解是唯一能減少貪愛及無明的方法,也就是禪修者一步步積累的聞、思、修、慧。

試想你有兩個杯子,一個是高品質的名牌貨,另一個是廉價的山寨貨,如果這兩個杯子都打碎的話,哪一個杯子打碎的時候你感覺更痛苦?一般人都會覺得名牌貨更心疼。因為他們已經認定便宜貨是無常的,容易損壞的。價格昂貴的物品,像鑽石一樣,可以永遠使用,是恆常的,帶有很多期待。我們在購物時,對價格高的商品不知不覺中已經產生了期望,當期望沒有達到時,瞋心就會生起,產生痛苦。我們要由此明白心運作的原理,明白貪愛的苦。如果我們在這些經驗中學習的不夠徹底、不夠深刻,那這些經驗會反反覆覆的出現,也許今天是杯子,明天是盤子,後天可能是車子、房子⋯⋯只是形式不同,苦受相同,我們需要從中學習。

靠意志力在思惟、行為上放下執著、貪愛,是很難做到的。對於任何煩惱、任何東西,如果我們不了解、不明白的話,是放不下的。大家知道貪愛的性質就是黏著、執取,只有智慧才能把煩惱減弱,我們只能通過觀察這些煩惱,去了解它,從而培育智慧。

放下也是自然法的運作,靠自我是無法放下的,如果「我」可以放下,我們早就放下了。

我們仍然享受貪愛想要的東西,是因為智慧還不夠強,理解還不夠深。我們的貪愛強過於智慧,所以被貪愛佔了上風。如果智慧強過煩惱,就不會生起貪愛。

舒服的感覺是一個所緣,不一定是貪愛。但如果我們喜歡這種舒服的感覺,希望常常都是這樣,每次都是這樣的話,這就是貪愛。

對一個所緣或者一個現象,你有多少分的喜歡?當得不到的時候,就有多少分的瞋心和多少分的生氣!這是一個自然法則。心在兩邊擺來擺去,在一邊擺到30度的喜歡、執著,得不到時擺到另一邊就有30度的不喜歡、瞋心。

一個家庭成員死了,為什麼家人都會很傷心、很悲痛?為什麼外人沒事呢?大家想一想⋯⋯就是因為有很多的愛執。一起生活,每天共處、每天見面,我們的貪愛是自己覺察不到的,因為已經習以為常,每天這樣的累積,大家可想而知貪愛有多深?如果心不兩邊擺,而留在中間,盡量不讓貪、瞋生起。這樣的話,人活著的時候開心,人死了也一樣開心,沒有苦。

在茶館裡面大家聚在一起喝茶,離開了也沒有人哭,對不對?揮揮手就分開了。同樣道理,我們跟家人聚在一起,就像我們跟在茶館一起喝茶的人一樣,喝完茶了,他走他的路,我走我的路,也許是下一生再見。

為什麼人死了我們會哭?不能像茶館那樣?是因為大家一起喝茶的時間很短嗎?其實,我們一生和其他人聚在一起的時間也很短,所以聚在一起時開開心心,分手時也開開心心:再見,明天見!也許是下一生見!應該這樣,有智慧的人會這樣。

大家看到自己心愛的人時,觀一觀自己,對這個所緣的執取、貪愛有多重?要經常去檢視一下。

光是提醒自己不要執著並沒有用,貪心的本性就是會貪愛。禪修者的責任是要去觀察貪愛,了解貪帶來的過患和痛苦。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可以真正與貪愛保持距離。

至於慈心和貪愛的屬性完全不同,慈心是無條件、不求回報的仁愛,而貪愛執取只是煩惱的體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