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183.JPG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10/10

[德加尼亞]

教育下一代
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最重要是看自己有沒有貪心?有沒有瞋心?檢視心是不是平和的,還要看孩子們的需要。用慈悲的心,平和的心去看待他們,幫助他們。

如何在日常生活應用正見
在日常生活中,少不免都會生氣,是吧?那麼,如果帶著正見把生氣(瞋心)看成是自然法的話,心就不會因為生氣而生氣。

我們應多關注:自己的感受、感覺,多觀察心。這樣,我們就能看見自己哪一個地方做得不對?哪一個地方比較弱?倘若有事情發生時,就不會去投訴說別人不好、不對,因為我們能看見自己的不足之處。

適宜正知
在日常生活與人溝通,要適宜正知。要自己去衡量環境,應不應該說,適不適合說,說什麼,什麼時候停止⋯⋯等等。環境怎樣,其他的因緣條件怎樣?慢慢地在任何情況下心就會知道應怎麼做。當心觀察到的時候,我們有一個選擇,需不需要做,需不需要說?需要做的話,我們繼續做;若是不需要的,就要改變那個行為,這是智慧的選擇。

在禪修過程中,當自己得到利益時,自然想要告訴別人,和別人分享。如果沒有覺知到這個念頭,我們就會一廂情願地讓他人也去禪修。但是如果其他人沒有興趣禪修,或禪修的因緣條件未成熟,那就不如不說,因為對他人來說一點價值也沒有。所以在說話之前,要有覺知和智慧,知道我們想說什麼,要在適合的時候說。關於法,更要小心,要覺知自己想告訴別人的念頭,如果在不適合的時候講法,那是沒有意義的,有時候反而會有反效果。

經過十天,在禪修營的禪修結束了,但在「家」的禪營才真正開始;在禪營學到的,就要在家中應用。

就像學習任何體育運動一樣,禪營就像集訓,在密集的環境下集中學習技巧,回家後就是真正的比賽。例如拳擊,練習的時候打沙包,沙包是不會還手的。但是一上擂台遇到真正對手時,缺乏練習的話,我們就只能走到角落躲起來。在禪營中生起的煩惱只是沙包,日常生活中的煩惱才是活生生的對手,它們來了,我們就想轉移視線,上網、找東西吃等等,當煩惱從四面八方打過來,人們就只想逃走。

在禪營中的煩惱就如沙包一樣弱,在日常生活中煩惱是會還手的。在禪營中我教大家怎樣對付煩惱,或在拳擊賽暫停時,像教練在旁邊教你這樣打、那樣打,這時禪修者回答:「明白明白,好好好」。但回家的擂台上,就亂打一通了。很多禪修者都是這樣。你們回家後跟煩惱對戰,我可不在場,一切都要靠自己。

在家裡的生活,心真正的有苦、有煩惱,不是在禪修營。因為在家、在外面,我們面對真實的世界、真實的場景情況、真實的煩惱,因此,我們練習的時候就要真的很用功,就像拳擊一樣,不要被煩惱打倒。在家練習,面對家人和工作的時候,要保持覺知,應用智慧,這才是正精進、真智慧。

「家」是很好的修習場所
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煩惱會那麼多、那麼重?你離開了禪營後,會去哪裡?

回家!誰的家?我的家。那麼,是「我的家、我的家庭、我的工作」,對嗎?像我的爸爸,他有九個兒子,一個女兒,並且有三十個以上的孫子、孫女。在他的世界裡,有很多東西都是「我的」,譬如說:「我的妻子」、「我的兒子」、「我的女兒」、「我的孫子」、「我的孫女」⋯⋯數也要數半天。這個「我」的範圍很大,還有「我的生意」、「我的朋友」,就算他看到一隻拖鞋,他也會想是「我的拖鞋」。

當你回家後,你就會開始想「我」,無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嗅到什麼,只要是這個家的東西,都是「我的」,邪見(或錯誤的見解)因此加深。

自我意識是很強的。當你在家的時候,「我執」就更強了,所以會生起更多更多的煩惱。這時候,你需要份外的精進,否則心就會受苦。

在你的經驗中,在家時,還是在外面時覺知比較強?

當你在家的時候,很多時候覺知會比較弱,因為心完全放鬆,所以很多煩惱就會出現。

在生活中,誰會導致你生起最多的煩惱?其實,除了與「你」有關的人之外,沒有其他人能令我們的心生起煩惱。

不相干的人多久才能讓你痛苦一次?只有家人,或者任何與你親近的人,才會常常讓你痛苦。

比起在家中,在外面時反而會有更多正念,更多善心與善法。但是回到家中,我們就不管了,所以在家裡煩惱最多。我們傷害、或被傷害得最多的,也是我們的家人。所以與家人共處時保持覺知是更重要的。

因為我的家庭很大,所以我們小時候都不太親近,關係不密切。但後來我們大家都禪修,長大了,心越來越成熟了,也變得越來越親近,大家會珍惜、關愛對方。

家人是很好的練習對象。因為面對家人時,會不停重複出現類似的所緣,不是貪愛就是憎恨,這些煩惱整天都在發生。如果我們跟家人互動時,提高覺知,每當有情緒出現就反覆問自己「為什麼」,這樣我們慢慢會越來越了解自己,每天我們都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

無論是在家中,或是在工作中,肯定有些人會常常讓你生起煩惱,令你緊張、有壓力等等,怎麼做好呢?就是要從中學習。

如果周遭所有人都禪修,那就很好了。特別是在家庭中,如果生氣,快要吵架時,你觀你的心,我觀我的心,每人先管好自己,就沒有問題了。問題是很多人都不去照顧自己,或者不懂得照顧自己。他們覺得問題是在別人身上,不去觀照自己的心,所以當你現在學會了禪修,就要盡量多在日常生活練習,盡量去做。

修持平等心
人的心很奇怪,在親密關係中,總是想「越執著越好」,否則就好像對方不太愛自己。但如果執著對方時,對方會苦,如果你真正愛對方,就應想讓他快樂,少一點執著,雙方都會更自由、更快樂。

真正的慈心是無條件的,無論你好或不好,有沒有缺點,生病也好、不如自己所願也好、死了也好,慈心還是同樣想對方好的。

有些人誤會,夫妻之間、伴侶之間,如果兩個人都很精進禪修,會不會大家都很有「平等心」,沒有「貪愛」,那就沒有愛情了?很多人都有這種恐懼。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真正的禪修是常常觀照自己的心,煩惱自然減少,善心也同時自然增加。慈心(無條件的關愛別人)就是善心,所以兩個人的關係會更好,不會因此而距離遠了,或沒有了愛的感覺。

有些禪修方法很強調平等心,只要觀照感覺、感受,它們就消失了,這是因為專注力很強。其實,當專注力很強的時候,就會壓抑了自然的感受,反而什麼都看不到,因此失去了從中學習的機會。真正的平等心是因智慧而生的。

在工作中禪修
有些人說:「我很愛喝酒,但我又很想禪修,怎麼辦?兩者好像有些矛盾。」我說:「沒關係,酒可以喝,但該禪修時還是要禪修。」他們開始禪修後,心的品質慢慢提高,酒就會越喝越少了。很難要求他們馬上改變自己,如果跟他們說:「禪修不能喝酒。」他們就可能根本不會開始禪修。

有人來找我,說很想禪修,但沒有時間。我問他:「你一天之中,一個小時都沒有嗎?」他說沒有。「半個小時呢?」沒有。「十五分鐘呢?」也沒有。「那ㄧ分鐘有嗎?」他說:「一分鐘有。」我說:「好,那你每個小時抽一分鐘出來,只是觀呼吸。」

這個人就在上班時,每個小時抽一分鐘出來觀呼吸。八小時後就是八分鐘了。他那天下班後就發現心跟平常不一樣,平靜了,也輕鬆了。

平時如果沒有覺知,壓力、迫切感越來越多,身體也可能越來越緊張,每小時用一分鐘禪修其實是一種舒緩、調節,心也可以得到休息,所以一天下來就沒有那麼累。如果沒有這樣做,心有可能因疲累而變得暴躁,當帶著暴躁的心回家,就像帶著一個炸彈一樣,ㄧ遇到不順的事就會向家人發脾氣。

這個人從這樣的一分鐘禪修,開始看到禪修帶來的利益,他看到禪修如何幫助他的工作更加有效率,精神更集中,他就慢慢、自自然然把時間加長,一分鐘、二分鐘、三分鐘⋯⋯到現在,他已經變成整天都保持覺知,他的練習已經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了,這是非常有利益的例子。

面對衰老
有個美國禪修者曾經跟我說他怕老。為什麼?是因為心、心智(心力)會越來越弱嗎?我想,不對啊,心不會越來越弱,那麼是什麼越來越弱呢?人年紀大了,不是心智越來越弱,而是善心越來越弱。心的善法越來越少的話,平常的貪瞋痴自然就會增長,無明和愚痴就越來越強,結果人老了,煩惱就越來越多。

如果我們持續地去培養善心,不善心會越來越減少,而善心變得越來越強的話,年紀老的時候就會越來越平靜、安詳、成熟,越來越有智慧。我們應該見過這樣的人,見到這種很安詳、平和的老人,就覺得開心。

現在自己雖然還未老,但對自己的老年要有信心,作為一個年紀大的人,能保持平靜、安穩、安詳的心情是很不容易的,因為身體衰老,多病、眼力衰退,各種問題漸現。依靠別人不如靠自己;人老了就有很多的不便,所以要在健康時,好好培育善心,這樣才能在老年好好保持平和的心境。

善心善行
經常有人說自己是好人、做好事,但在行善的過程中他們真的看到自己的心是怎樣的嗎?覺得自己在做好事的時候,有沒有看到自己的煩惱?有沒有看到心的狀態?有沒有觀到自己的貪心?

曾經有個禪修者在禪營洗廁所,服務大家,表面是在做善事,但他觀到自己的心,希望別人表揚自己,稱讚他真偉大;他觀察到心是有欲求的去做,看到心的狀態是不平靜的,他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別人是否看到他,心並不平穩,不平靜。表面是善事,其實善業是從動機出發,如果動機不良,那並不是善事,他看到自己的不善的心,是貪在背後推動他去做這件事。他馬上說:這種心要不得。於是,就全心全意的去洗廁所,這樣做的時候就有很大的法益,把廁所洗乾淨了,心也覺得很開心、很滿意,這就是善心,就是善業。不是為了要人表揚他,整個心在善的狀態中,就是他的回報。

緬甸的傳統,很講究去做善事、做好事,如果你問一個婦女,她可能說,我做了很多善事,供僧、捐款等等⋯⋯;但如果問她,在做善事的過程中心是怎麼樣?是不是在善的狀態中?很多情況下往往並不是。表面在做善事,供僧、服務、清潔,但心的狀態不一定是善的,所以行善是以下來衡量,觀察自己心的反應和結果。我們應會站不同角度去看事實,這樣心才會成熟,見解才會完整,而不是片面的。

面對死亡
生死是自然法則,有生必定有死。因此,我們必須正確地面對。正因為有一天我們會面對死亡,所以在活著的時候要多做一些好事。

為什麼我們會怕死?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個身體,這個心是一個不變的自我,而對這個自我有所執著。

當智慧增長,心慢慢會明白,身體的現象是受因緣條件所影響的,明白了慢慢就不會怕死亡。「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人很想死也死不了,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緣法,都是因果,要所有的因緣條件具備了,果才會產生。

很多人臨終時完全不能接受,心裡很掙扎、不想死。但如果有智慧的話,臨終的時候心能平靜,沒有苦。其實,「死」不是當下馬上發生的事,好好地修、好好地生活、好好地過一個有意義的生命,快樂的一生,比擔心死更重要。

如果你的一生活得有意義,用生命培育智慧,那麼到死那一刻,肯定不會太痛苦。因為如果心一直都在培育善法的話,到臨終那一刻,只是色身死了,但善業、智慧還會繼續在下一期生命發揮作用,好讓下一期生命繼續好好生活、修行。

用慈心待人接物
如果心是善的,看世界也是善的;如果心是抑鬱的,看東西都是抑鬱、消沈、不好的,所以好的、不好的都在自己的心裡。對內是修內觀,對外面、對其他眾生我們則修慈、悲、喜、捨。

慈心是一視同仁,希望眾生安康;對於受苦的眾生,我們就以悲心對待,希望他們離苦;對於有福的、幸運的人,有很好收穫的人,希望他們繼續好、更好,那就是喜心;對於我們無能為力的,就接受現實,這就是中捨心。以這種心態對待,就不會傷害別人,心是友善的。

不要戴有色眼鏡待人
待人也要如實觀,看到他的好就是好,善法就是善法,不善法就是不善法,不要以偏概全。例如遇到一個陌生人,雖然不認識他,但ㄧ見就喜歡他,因為有先入為主的印象,觀念和感覺。但有些人ㄧ見就不喜歡他,這亦是因為有先入為主的感覺和思想。但也有些情況,見到一個人時完全沒有感覺,無知無覺,這是愚痴的表現。

那應該如何做呢?見到一個人或一個事物,不應該先入為主,應該用開放的態度去認識,給這個人、事物ㄧ個公平的機會,是好是壞,讓心如實的觀察,再做判斷,不要自己先騙了自己,事實往往不是這樣,不要剛開始就說這個人肯定是黑的或白的,不要自己先行判斷,應懷著開放的心去認識。

想起了一個故事,我有個親戚在美國做醫生,剛開始比較輕率,沒有防衛心,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結果他就被一些病人控告了,美國醫生一旦不小心講錯一句話都會被告,還要打官司、做賠償,是很頭疼的事。不只美國,香港也是如此,所以講話要小心翼翼。後來只要有病人進來,這位親戚醫生會先仔細的觀察病人,他會不會控告我?首先做評審問病,先了解這個人是真的病人?還是假的病人?剛開始他不會問病,先論證是真的還是假的病人?所以我們不要先入為主,要如實觀,對於我們不知道、不了解的要先溝通。如果現在有個陌生人來了,心可能就不會平穩、平靜,因為有很多的不知道,想了解,心自然就有些起伏和不安。

以前有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再見面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心也是起伏不定的,有種生疏感,好像陌生了,不認識了,有很多的不肯定,不能像以前那麼熟絡,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容易溝通,如實觀察就知道心原來是這樣的。人是會變的,心也會變的,隔了一段時間不見,再見時有時候我們會感覺到這個人還像以前那樣;但也有很多久而沒見的熟人,再見的時候大家的感覺都變了。

所以不要一概而論,心是每時每刻都在變,不一定是不善法比善法多,你說這人只有百分之一的時候是善的,但不要忽略那百分之一,不要給別人定型說,你永遠就是不好的;因為心每時每刻都在變。

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人與事,應就事論事,當下是怎麼樣的?我不鼓勵人盲目的接受或相信、或不相信,要看實際是怎麼樣才重要。

禪修者的工作
最後要提醒大家,禪修者只需做三件事情,不需要做太多。

第一,是要有正見,當下無論發生什麼事,知道它是自然法。
第二,覺知當下的這個自然現象。
第三,持續保持覺知。

第一個正見是智慧,第二個覺知是正念,第三個保持覺知是正精進。智慧、正念、正精進是三種因,我們只須做這三件事情,這是禪修者的工作。持續每時每刻地去做。

如果我們照顧好法,法就會照顧好我們,這是佛陀的教導。法是什麼意思呢?法就是心的品質。我們去照顧好心的品質,法的心,禪修的心,覺知、正定和智慧的心;當我們每時每刻都很小心地照顧好心的品質,心的品質變得越來越強的時候,這心的品質就會照顧我們。生活上的任何困難、問題,這心的品質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

我們所謂的「一切都是法」意思就是我們的心要和法相應,時時刻刻都帶著法的心、覺知和智慧的心去生活,去看待一切。當覺知、定和智慧增強了,煩惱就會減少。當煩惱真的變很很少,那時候的心的質素是大家現在無法想像的。雖然我也未完全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體驗,以前我的生活中有很多問題,但慢慢隨著心的品質的提高,再沒有問題了。發生的一切都不是問題了,只是經驗。經驗是無法避免的,從早上起來到晚上睡覺,一整天有很多的所緣,很多的經驗。以前這些經驗全是問題,現在全都不是問題了,你可以想像嗎?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了,我無法形容這感覺有多好。

我們必須明白禪修的價值、益處;就像賺錢一樣,想賺錢的人每天想著怎樣賺錢。法也是一樣的,我們要想怎樣提高心的品質,怎樣持續的去覺知,培育智慧。能達到這樣的心的品質是真實的,是可能的。我希望大家都能達到這樣的心的品質,所以我再次鼓勵大家持續的修習,有一天我們的心都可以達到高尚的品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