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788B3-93BC-4B75-B233-035971294884.jpeg

覺知的心-德師四分法

德師四分法ABCD我理解是這樣的,其中A是所緣花(可色也可名),B是看花的能緣識(只可名),B只看A就是奢摩他,如果接下來新的所緣a闖入,a和b就是新升起的能所,開放起來讓新ab新12新甲子等等發生的是毗婆舍那,不讓發生的是奢摩他。


然後C是B的後心,C已經把AB合起來當做所緣了,C當然知道在AB中,能所各是誰,但要知道C自己是不是能所,則要C的後心D來判斷,要抽查是否在覺知,全靠D啊。因為在D的眼裡,ABC合成為所緣,其內部AB是子所緣C是子能緣。


當然如果沒有涅槃的話,就一定還會有EFG等等繼續升起,但方法還是“後後觀前前”,所以德師的四分法足夠了。

如何知道“心跑了”呢,當新ab升起時,B和b是不一樣的能緣,當然是C才能知道啊,因為C見過之前的B,把b和記憶裡的B一對比就知道心變了,當然這個C從和AB的對應上說也已經是c了,只是因為c可以提取出之前的AB,所以勉強稱為C,但也就是因為這個可以提取的能力和C對於AB來說有一種退步似的觀察距離,容易讓人把c誤以為是不變的,楞嚴經裡的兒童見河、老人見河大概類似吧,現在的大圓滿大手印裡,有的會分的很清楚,說這個C只是個作用啊也在變啊沒有實體性啊,但有時候信息耗損扭曲,傳著傳著就實體化了這個C,或者把重心後置到D上,強調俱生清淨、無為無作、任運離幻,其實就是用“提取性”"距離感”誤把二元裡的能緣D變成了一元裡的大覺D。


德師和隆波(帕默)都說,“要常問自己正在干嘛”,這個干嘛就是AB,是靠C才能知道當下在干嘛的。而要問“自己的覺知在嗎”這個覺知就是C,其實是要靠後心D來查崗的,等到D查的多了習慣了熟悉了,D就不用了,C成了免檢的,就熟練了,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作者:知乎用戶

來源:知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