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3F0C888-9B1D-45DE-B7A6-8B9913639DE0.jpeg

增支部 02 第二集 162-283經(6/6)

蕭式球 譯

一六二.正受

  “比丘們,有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善知正受和出正受。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一六三.正直

  ……正直和謙虛……

一六四.安忍

  ……安忍和柔和……

一六五.和順

  ……和順和善意……

一六六.不惱害

  ……不惱害和惻隱心……

一六七.根之一

  ……不守護根門和飲食不知量……

一六八.根之二

  ……守護根門和飲食知量……

一六九.思考

  ……思考力和修力……

一七零.念

  ……念力和定力……

一七一.止

  ……止和觀……

一七二.錯失

  ……戒錯失和見錯失……

一七三.成就

  ……戒成就和見成就……

一七四.清淨

  ……戒清淨和見清淨……

一七五.見

  ……見清淨和跟著這種見而精勤……

一七六.不自滿

  ……在善法之中不自滿和精勤不退……

一七七.失念

  ……失念和沒有覺知……

一七八.念

  “比丘們,有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念和覺知。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第十五正受品完

一七九.兩種法之一

  “比丘們,有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忿恨和敵意。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一八零.兩種法之二

  ……怨恨和仇恨……

一八一.兩種法之三

  ……嫉妒和吝嗇……

一八二.兩種法之四

  ……虛偽和奸詐……

一八三.兩種法之五

  ……沒有慚和沒有愧……

一八四.兩種法之六

  ……不忿恨和不敵意……

一八五.兩種法之七

  ……不怨恨和不仇恨……

一八六.兩種法之八

  ……不嫉妒和不吝嗇……

一八七.兩種法之九

  ……不虛偽和不奸詐……

一八八.兩種法之十

  “比丘們,有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慚和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一八九至一九三.具有之一至五

  “比丘們,具有兩種法的人會住於苦之中。什麼是兩種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具有這兩種法的人會住於苦之中。”

一九四至一九八.具有之六至十

  “比丘們,具有兩種法的人會住於樂之中。什麼是兩種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具有這兩種法的人會住於樂之中。”

一九九至二零三.有學之一至五

  “比丘們,兩種法會令有學比丘退轉。什麼是兩種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這兩種法會令有學比丘退轉。”

二零四至二零八.有學之六至十

  “比丘們,兩種法會令有學比丘不退轉。什麼是兩種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這兩種法會令有學比丘不退轉。”

二零九至二一三.下墮與上昇之一至五

  “比丘們,具有兩種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什麼是兩種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具有這兩種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二一四至二一八.下墮與上昇之六至十

  “比丘們,具有兩種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什麼是兩種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具有這兩種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二一九至二二三.投生之一至五

  “比丘們,一些具有兩種法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什麼是兩種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一些具有這兩種法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二二四至二二八.投生之六至十

  “比丘們,一些具有兩種法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什麼是兩種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一些具有這兩種法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二二九至二三三.不善與善之一至五

  “比丘們,有兩種不善法。什麼是兩種不善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不善法。”

二三四至二三八.不善與善之六至十

  “比丘們,有兩種善法。什麼是兩種善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善法。”

二三九至二四三.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之一至五

  “比丘們,有兩種受譴責之法。什麼是兩種受譴責之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受譴責之法。”

二四四至二四八.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之六至十

  “比丘們,有兩種不受譴責之法。什麼是兩種不受譴責之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不受譴責之法。”

二四九至二五三.帶來苦與樂之一至五

  “比丘們,有兩種帶來苦之法。什麼是兩種帶來苦之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帶來苦之法。”

二五四至二五八.帶來苦與樂之六至十

  “比丘們,有兩種帶來樂之法。什麼是兩種帶來樂之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帶來樂之法。”

二五九至二六三.苦與樂果之一至五

  “比丘們,有兩種苦果之法。什麼是兩種苦果之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苦果之法。”

二六四至二六八.苦與樂果之六至十

  “比丘們,有兩種樂果之法。什麼是兩種樂果之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果之法。”

二六九至二七三.苦迫與平和之一至五

  “比丘們,有兩種苦迫之法。什麼是兩種苦迫之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苦迫之法。”

二七四至二七八.苦迫與平和之六至十

  “比丘們,有兩種平和之法。什麼是兩種平和之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平和之法。”
  
  第十六忿恨品完

二七九.原因之一

  “比丘們,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學處。兩種什麼原因呢?
  “令僧團安寧,令僧團安穩。
  “比丘們,基於這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學處。
  ……令頑劣的人能得管束,令好戒行的人能安穩地生活……
  ……能約束現生的漏、怨恨、過失、恐懼、不善法,能驅除來生的漏、怨恨、過失、恐懼、不善法……
  ……悲憫在家人,防止惡欲的人分裂僧團……
  ……令沒有淨信的人心生淨信,令有淨信的人淨信更加增長……
  “比丘們,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學處。兩種什麼原因呢?
  “令正法久住,令律攝持不散。
  “比丘們,基於這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學處。”

二八零.原因之二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波羅提木叉……(除了 “學處” 改作 “波羅提木叉” 之外,這幾段經文的內容跟整篇二七九經相同。下同)……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誦波羅提木叉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暫停誦波羅提木叉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自恣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暫停自恣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呵責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依止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驅出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和解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舉罪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別住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重受別住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懺悔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共住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恢復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除罪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受具足戒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一動議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一動議一宣告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一動議三宣告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還沒有制訂的戒……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修改已制訂的戒……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面對律……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律之記憶……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律之迷亂……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自認……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依多數人……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決斷……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草覆……

二八一.止觀之一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止和觀。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這兩種法。”

二八二.止觀之二

  “比丘們,若要遍知、遍除、斷除、盡除、破除、不染、息滅、放捨、捨棄貪欲,應修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止和觀。
  “比丘們,若要遍知、遍除、斷除、盡除、破除、不染、息滅、放捨、捨棄貪欲,應修這兩種法。”

二八三.止觀之三

  “比丘們,若要深知瞋恚,應修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止和觀。
  “比丘們,若要深知瞋恚,應修這兩種法。
  “比丘們,若要遍知、遍除、斷除、盡除、破除、不染、息滅、放捨、捨棄瞋恚,應修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止和觀。
  “比丘們,若要遍知、遍除、斷除、盡除、破除、不染、息滅、放捨、捨棄瞋恚,應修這兩種法。
  ……愚癡……(除了 “瞋恚” 改作 “愚癡” 之外,這幾段經文的內容跟上幾段經文的內容相同。下同)……
  ……忿恨……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吝嗇……
  ……虛偽……
  ……奸詐……
  ……固執……
  ……執拗……
  ……我慢……
  ……自大……
  ……散漫……
  ……放逸……
  
  第十七原因品完

-------------------------------------------

1 佛制規定,比丘要在雨季開始時連續三個月逗留在一處地方安居,前安居期在雨季開始到來的月份進行,後安居期則遲一個月進行。在南傳佛教的國家裏,前安居期由農曆六月的月圓日開始,在漢傳佛教的傳統裏,前後安居期的日子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

2 “不了義” (neyyattha)有 “未達義” 的意思, “了義” (nītattha)有 “已達義” 的意思。不了義與了義所指的內容在後期不同派別的佛教之中都各有不同,若在原始佛教之中,不了義所指的內容應是 “世間善法” 方面的義理,了義所指的內容應是 “出世間法” 方面的義理。
在《增支部》的註釋《希求满足》(Manorathapūraṇī)之中對此作出解釋,概括的內容是:若說 “比丘們,有一個人……” 這樣說是不了義的,因為從究極的義理來說,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若說無常、苦、無我,這樣說是了義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