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834BA-D735-476E-8609-7D1C7CD9FBFF.jpeg

【不是坐著忍耐痛楚過去】

 

[德加尼亞]

 

我們不是坐著忍耐痛楚過去;我們是在觀察去學習了解心是在有瞋心時如何看待痛楚,當沒有瞋心,又或沒有瞋心並有智慧時如何看待痛楚。

 

「你應該坐著不動」這種概念,永遠不要有「甚麼才是好」的概念,並不要為自己定下目標,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接下來的因緣。我們希望有足夠的靈活性,可以有智慧地處理它。

 

當我們有不符實際的預期時,我們可能是在舖路讓失望在心中出現。然後,禪修者可能會不再想打坐。你要在那一小時中觀察因緣法,事物是怎運作的。如果無法忍受,你改變姿勢,但仍保持覺察。

 

禪修是覺知,不是痛楚,只要覺知持續,無論你是否改變姿勢都不是問題。

 

目的並不是要痛苦消失,也不是要忍耐痛苦。目的是要了解身心是如何運作的 - 心有反應時是如何認知痛楚的,它沒有反應時又如何認知痛楚。

 

所以,當有痛楚時,你要觀察瞋心,你是怎樣去感覺的,而不是觀察痛楚。

 

目的是要觀察事物及學習,但只有當心用一種中性的態度來觀察貪或瞋,學習才能發生。但是,當我們觀察時,我們並不是經常都有平等心。

 

所以,學習與所緣無關,而是心在有反應時如何保持平等心。我們透過觀察反應來做到這點。當心學到了心的反應時,它就會變得平等。

 

當心在它的觀察中有了偏見時,我們永遠都學不到。更重要的是看到內心的偏見,而當這些偏見被清除了、當我們認出並了解它們之後,心會變成是中性的、及在適合學習的模式。

 

這不是要學習怎樣擺脫痛楚、怎樣修正所緣,這是要去學習如何觀察。

 

當心對痛楚有瞋時,心如何感覺痛楚?

 

而當心沒有給反應時,心對痛苦的認知又是怎樣的?

 

當沒有瞋時,心現在又怎看待痛楚?

 

當我們對痛楚的本質有更深的理解時,當有智慧時,心又是如何經驗痛楚的?

 

去探索吧!


 

【學習而不是只努力不起反應】

 

禪修者:我想探索疼痛;所以,我坐在地板上而不是坐在櫈子上。當開始疼痛時,我告訴自己這只是感受。

 

德師:並不是這種方式 — 你嘗試不去反應,但是心還不是很明白。你想疼痛消失,但是更好的是去觀察到底什麼在發生。讓疼痛出現,並先觀察抗拒。

 

先觀察不喜歡或不舒適的感受,當抗拒平復下來後,再回到疼痛。

 

這種方式更為真實。
 

[德加尼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