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37CDD6-3368-43DA-89E3-91366CF3B303.jpeg

佛教與眾不同之處:開發智慧1/7

隆波帕默尊者

泰國農業科技大學2013312

 

大家吉祥如意!

如果我們想學習佛法,首先就要明白學習的目的。

佛法不是用來欣賞與娛樂的。如果僅僅為了獲得福德而聽法,也遠遠不夠。

事實上,我們聆聽與學習佛法,是為了掌握提升心靈的方法。

提升是為了什麼?為了有一天我們的心可以永遠離苦得樂。無需依賴別人或者它物,在我們的內心就有喜悅、寧靜、祥和與圓滿。無論發生什麼,都可以快樂——即便我們也會老、會病、會死、會與所愛的別離,會在生命中遭逢怨憎會、求不得等苦。

最理想的情況是,我們可以無苦或苦極少地活著。如果訓練至爐火純青,我們會毫無心苦,僅僅只剩下身苦。

佛陀教導眾生從心苦之中解脫而出的方法,我們必須學習。

以我們的心靈品質和波羅蜜而言,是無法獨力尋到離苦之路的。依靠自己就可以離苦的,惟有正等正覺的佛陀與獨覺佛(辟支佛)。我們這樣的水平稱之為「隨佛」(聲聞),意味著需要通過追隨佛陀而知曉。我們無法依靠自己就了知,我們需要學習。聆聽法談、閱讀法寶或者聽法談CD,稱之為理論學習。一旦理解了修行的原則,就要著手於實踐,以提升心靈。

提升心靈,有兩個核心內容:

第一個是提升散亂的心,讓心品嘗到寧靜與快樂,這稱之為「奢摩他的修行」。第二個是提升心靈以便知曉生命的真相,從而令正見生起——正確領悟生命的實相。這稱之為「毗鉢捨那的修行」。在實踐階段,有兩項核心的工作:

第一,讓心休息於寧靜,使之獲得力量。

第二,開發智慧,令心照見實相,接受生命的真相。

佛陀教導道:何時具足智慧,何時心就會抵達純淨無染而解脫自在。

佛陀還教導道:人能夠抵達純淨無染,是緣於智慧。

因此,我們的核心任務是開發智慧。修習寧靜,僅僅是輔助工作,主要的核心是開發智慧。

實踐階段涉及的開發智慧,不同於聽講座或是理論學習。比如,隆波講給大家聽的,是理論階段的法,當我們聽法而明白了如何實踐以後,就要動手去做。如果做對了,就稱之為已經開始修行。我們的戒、定、慧將會有次第的提升,直至有一天智慧圓滿,就會照見生命的實相。

在佛教里,初級智慧是指體證初級階段的實相。初果須陀洹,擁有初級智慧。

倘若尚未達到須陀洹,就表示低於初級智慧。按照佛教的標準,我們還未能明白生命的實相。

須陀洹的初級智慧會照見:「我」不存在——此身非「我」,此心非「我」。

終極智慧則照見:那麼存在的是什麼?是苦本身。此身是純粹的苦,此心是純粹的苦。

若能抵達這樣的洞見,苦的止息便會發生。無論何時,心照見實相,智慧便會圓滿。

當照見「此身是純粹的苦」,想讓身體快樂的慾望便不再生起,想讓身體離苦的意欲也不再生起。心會進入中立,不再執著身體,就會放下身體。

於是出現神奇的一幕:心放下了對於身體的執著。

而最不尋常的是——心居然也能放下對於心的執著。

何時若照見「此心是純粹的苦」,心便會將心歸還給世間。

我們極力呵護身體等五蘊,誤以為它們極其珍貴——會帶來快樂。

待到智慧圓滿就會照見:此身是純粹的苦,此心是純粹的苦。若能照見到如此程度,心會將身與心都歸還給世間,不再抓取。如果對名色或身心不再執著,我們將徹底脫離心苦。

苦的生起,是緣於心跳進去抓取,跳進去抓取所緣,抓住色法與名法不放。

這一洞見是別人不曾教導過的,僅存於佛陀的教導之中。

至於佈施、持戒,以及修習寧靜型的禪定,均未抵達開發智慧的階段,這些在其它導師的教導里也有,大同小異。佈施、持戒、修習禪定,是宗教共有的教導。

而佛陀的教導則更進一步——開發智慧。

如果不學習它們,身為佛教徒的我們就無法充分體嘗法味。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