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A4E235-2281-4F3B-A631-C1AB9AE87794.jpeg

僅僅覺知是不夠的30/35 體驗到慈心和悲心.懷疑還是沒有懷疑

 

[德加尼亞]

 

51.體驗到慈心和悲心

 

禪修者:有時人們問我是否想念我的家庭。我並不想念他們,但是我並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擁有非常正常的家庭生活,並沒有什麼嚴重的問題或者衝突。

 

所以我的問題是:隨著時間的過去,這種禪修會斷除對感情的渴望嗎,像想念一個人的家庭等,以及其他一切真摯的感情?

 

師:是的,那是可能的,並不是因為這種禪修,而是因為某些理解。當煩惱減少時,你仍舊可以去愛人們,你的父母、你的家庭、你的朋友,實際上你會知道怎樣更好地去愛他們。不會再有執著,所以像慈心與悲心這樣的感情會自然地增長。換句話說,煩惱減弱,健康的心態增長。

 

禪修者:我感覺起來,以前好像是有條件的愛,現在是無條件的愛。

 

師:是的,就是這樣。當你體驗到無條件的愛時,你只是付出,你不會期待任何形式的回報。

*** ***** ***

 

禪修者:有一些佛教傳統強調去理解覺知和同情心的關係的重要性。在我們相信並且依賴覺知的情況下,你能解釋一下覺知與慈心或者悲心之間的關係嗎?

 

師:當沒有嗔心的時候,才可能去修習慈心。這是一個自然的發展;當沒有嗔心的時候,可以去修習四梵住。當沒有嗔心時,當覺知和智慧都存在時,我們的注意目標將會觸發四梵住其中之一個。

 

在某人和我們「相等」時,也就是說,某人處在一個與我們相似的情形中,就會觸發慈心;在某人比我們遭受更多的痛苦的情況下,會觸發悲心;在某人比我們更成功時,會觸發喜心;如果遇到一種我們不能施加任何影響的情形,就會是捨心。

 

理解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如果觀察心中有煩惱的話,我們對事件和人們的反應就會缺乏技巧。只有觀察心中沒有煩惱時,智慧才能生起,這才能使我們熟練地與人們交往。相對於修習四梵住來說,這就是我為什麼對智慧更感興趣的原因。我曾經做許多的慈心練習,但是不管我修習多長時間,我仍舊有嗔心,我還是一個經常生氣的人,並且憤怒會失去控制。

 

當觀察嗔心的時候,我已經有了一些深刻的理解,這使我能夠有技巧地處理它。我仍舊會生氣,但是智慧總是能夠防止嗔心失去控制。


 

52.懷疑還是沒有懷疑

 

禪修者:我們怎樣才能區分作為五蓋之一的懷疑和有技巧的懷疑——也就是那種能幫助我們澄清事物的懷疑?

 

師:如果懷疑是笨拙的,它將會引起困惑和不安,它會使你感到越來越不舒服。一個有技巧的懷疑會使心感到好奇,它會促使心去調查。就我個人來說,我不會再叫它懷疑,它更像是一種冒險的感覺:我不知道,或者我不確定,所以我想弄清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