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48A3DB-D6C8-4C0F-AC14-37043720FD99.jpeg

日常生活中的《阿毗達摩》(2)

 

[阿姜舒淨]

 

(2) 五蘊

佛陀以不同的經教來解釋生命的實相,名法和色法講的是精神和物質的現象,究竟法的經義也是心法(名法)和色法。佛陀用精準的語言精微、細致地分析諸色法、心法、心所法,以及表達出它們之間的互相關系。

 

此外,經教中也經常講到五蘊。什麼是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蘊,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身體或物質;受蘊,就是苦樂感受;想蘊,就是在心中作標記或留下印象,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是什麼東西,那個是什麼東西,這種作用稱為識蘊;行蘊,就是心的造作,貪、瞋、痴都屬於行蘊;識蘊,識是識知、感知的心。所以,把五蘊歸納為名法和色法的話,色蘊是色法。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名法,也稱心法。

 

色蘊不是純粹僅是指我們的身體,一切沒有感知的物質都成為色,譬如聲音,聲音是真的存在,聲音沒有感知,聲音在生起後立即滅去,聲音無常。

 

身體會舒適和不舒適。身體的舒適和不舒適,是因為觸到身體的神經,導致心生的感受。心裡的感受則有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身體和心裡的感受属于受蘊。

 

身體的舒適不舒適,和心裡的感受,是不同的心的作用。身體的苦受樂受是屬於果報的心和果報的心所,但是心裡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則是來自個人的夙緣累積的因。所以,有時身體舒適,但心裡痛苦。或有時是身體不舒適,但心裡並不痛苦。

 

感受的心是一閃而逝,在佛經中以笛聲比喻,笛聲響時沒有來處,笛聲消失也沒有去處。但是我們執著那已經滅去的感受,以致不知道那感受早已經消失,因為感受無常。

 

想蘊是真的存在,想蘊和所有的心一同生起,心的生起必定有個目標(所緣),想蘊就是記住那個目標,保留下那個目標的印象。想蘊是有記憶作用的心所,它隨生隨滅,也是無常。

 

行蘊也就是五十二個心所中,除了受心所和想心所之外的其他五十個心所。行蘊是造作的心所,諸如慈善、貪婪、憎恨、吝嗇等等。行蘊造作的種種法相生生滅滅,流轉不停息,我們心裡的喜怒哀樂也不停的變動。行蘊無常。

 

識蘊是真的存在,識蘊包括了八十九個心,心的功能是感知,心知景色,心知聲音,心知味道,心知冷熱軟硬,心也知道心裡所想的。識蘊生滅,識蘊無常。

 

世間任何的東西,經常保持一定的相貌,讓我們知道它的存在,在佛學中稱為‘法’。凡是我們所看、所聽或接觸到的東西,都是‘法’;我們要認識這些‘法’,就得給它一個名稱,諸如慈善、貪婪、憎恨、吝嗇等等的命名,過後,我們執著這些‘法’,認為它是真的,實有的。

 

我們執著身體,等於執著色蘊,執著心的感受,就是執著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執著五蘊,而不知道五蘊無常,緊緊執著於隨生隨滅的法相,就是痛苦的根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