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C6E0B5-DA2E-48F3-AAA9-70F368B5B2A8.jpeg

日常生活中的《阿毗達摩》(9)貪欲的分類

 

[阿姜舒淨]

 

貪欲的分類

貪婪的表現是執著、愛染,帶來的是苦惱。假如我們認識到貪婪的真面貌,我們一定想捨棄貪婪,但是貪婪不是我們想捨棄就能捨棄的,我們或許能夠暫時壓抑住貪婪的心,然而在有貪婪的因出現時,貪婪還是會生起。要消除貪婪,只有培育明心見性的般若智慧才能夠達到。

 

研習論經中的《心究竟法》,我們知道貪婪有多種,有強烈的貪,中等程度的貪,還有細微的、潛在的貪。

 

輕微的貪並沒有傷害到別人,似乎不能列為不美的心。但輕微的貪還是貪,和不貪的美好心有區別,我們不能強迫自己沒有貪念,但可以通過研習佛學,在貪心生起時覺知貪的相貌。

 

貪根心每一次的生起都會累積貪婪,因緣聚合,貪婪就會在身、口、意上造下惡業。

 

惡業有十種,貪婪、嗔恚,和愚痴是惡業的因。愚痴和所有不善的心一起生起,是所有一切惡行的根。有的惡行是出於嗔恚的心,因此當我們見到別人在作惡的時候,不能肯定他是出於貪婪的心,還是出於嗔恚的心。

 

十惡業,即:

身業有三:殺生、盜竊、邪淫。

語業有四:妄語、惡口(罵人)、兩舌(挑撥是非)、綺語(花言巧語)。

意業有三:貪心、嗔恨、愚痴(邪見)。

 

身業的殺生,出於嗔恚的心。盜竊,有時出於貪婪的心,有時出於嗔恚的心,假如出於想要別人的東西而偷竊,是出於貪婪的心;但如果偷竊的目的是為了打擊他人,破壞他人,是出於嗔恨的心。至於邪淫是出於貪婪的心。

 

語業中的妄語、挑撥是非、花言巧語是出於貪婪的心,基於希望達到某種目的,或是希望自己獲人好感的心理。

 

有的人認為沒有惡意的謊言,或是玩笑的戲言沒有害處,但是所有的謊言有不美的心為因。佛ㄊ諭示:一個人如果故意說謊而又不感到慚愧的話,要他沒有做任何的壞事是不可能的。

 

為了給別人帶來痛苦或損失的謊言,則是出自嗔恨的心。惡口也是出自嗔恨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在言談中提到他人,假如沒有破壞他人名譽的意圖,就不算是惡行。但是如果言三道四成了習慣,就很容易犯下口的惡行。挑撥是非的言論,如果目的是為了自己使得到好處或是為了討好別人,是出自貪婪心的因。如果挑撥是非的言論,是為了打擊別人,就是出自嗔恨心的因。

 

花言巧語說廢話,可能出自嗔恨的心,也可能是出於貪婪的心。花言巧語不一定會成為惡業,但有不美的心為因。

 

當我們在議論著他人的言行時,所議論的那些他人言行早已經滅去並不存在。實際上,包括我們自己和他人,都隨著不同的因緣而不斷變化,假如我們覺悟到諸法無常的這些真相,就會減少對他人的議論。

 

心的惡業,即仇恨、思害、欺壓他人,出自嗔恨的心。意圖佔有他人的東西和邪見是出於貪婪的心。以非法的手段佔有他人的東西即造下惡業。

 

關於邪見,邪見有很多種類。意業的邪見有三,即:

1、認為眾生的出生沒有因,善行和惡行也沒有因。

2、認為善行和惡行不會導致未來善的果報,和惡的果報。

3、沒有業報的存在與沒有輪迴,死後不再出生。

 

各種程度的貪,不論是強烈的貪,或是細微的貪,都是苦的因。假如我們沉迷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官能享受,把自己的愉悅建立在官能接觸到的因素,以及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上,我們就不能擁有怡然自在的心,因為別人對我們的態度是時好時壞,過於執著計較,心靈就容易淪陷成為情緒的奴隸。

 

貪根心,是一切苦的因,而消減貪婪的過程,必須是按部就班的、一點一滴的培育起正見的智慧,但要完全消除貪心,必須是修成阿羅漢果的聖者,才能徹底消除潛在心靈深處的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