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E583C7-3017-49F2-9E3A-9CEA1C7276F0.jpeg

四種究竟法

 

[阿姜舒淨]

 

究竟法(paramatthadhamma)是論藏裡最重要的經義,四種究竟法指的是

心究竟法(cittaparamattha)、

心所究竟法(cetasikaparamattha)、

色究竟法(rupaparamattha)、

涅槃究竟法(nibbanaparamattha)。

 

心和心所合稱“名法”(namadhamma),

色是“色法”(rupadhamma),

涅槃為出世法(lokuttaradhamma)。

 

心是感知“所緣”(arammana)的法相,所緣就是心在當下體驗到的對象,也即是心正感知的目標。舉例心感知聲音,聲音就是心的所緣;心感到痛苦,痛苦就是心的所緣等等。

 

心的生起有一定的因緣,譬如有“看”的功能的心,稱為眼識心,必須有外在的光或顏色撞擊到類似眼神經的眼淨色之後,眼識心才會生起,生起的眼識心就能辨別外境。如果心沒有生起,我們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有“聽”的功能的心,稱為耳識心,耳識心的生起必須有外在的聲音,撞擊到類似耳神經的耳淨色,耳識心也才會生起,我們才會知道有聲音的響起。

 

鼻子聞到氣味,是由於鼻淨色對氣味的敏感,氣味撞擊上鼻淨色後,依此生起的鼻識心在起作用。

 

舌頭嚐到味道,是味道撞擊上舌淨色,依此生起的舌識心感覺到酸、甜、苦、辣、鹹等味道。

 

分佈全身的身淨色接觸到外界的冷熱、軟硬、鬆緊,由此而生的身識心能夠體驗到硬、粗、重、冷、熱等等感受。

 

由於我們平時所接觸的對象,與所處的周圍環境,不外乎是心覺知的顏色、聲音、氣味、味道和碰觸,於是我們的情緒,就無時無刻的處於心的影響下,對喜歡的就貪戀執著,不喜歡的就厭惡、惱怒,貪愛、瞋恚、執著等煩惱均緣此而生起。沒有人能控制心的生滅,也沒有人能夠限制只要什麼樣的心,或不要什麼樣的心生起。

 

心不會無緣無故的生起,有什麼樣的因緣聚集,就有什麼樣的心生起。一個心的滅去,也成為下一個心立即生起的因,實際上,如果沒有心的生起和覺知目標的功能,就沒有山川河流、聲音、香味、味道等等色相的呈現,也沒有喜、怒、哀、樂的各種情緒,沒有貪婪、歡樂痛苦妒忌等等感覺了。

 

心在延續中累積了習性,一個人的個性是由心累積的習性所決定。有的人心裡累積多的是善念,那即使是接觸到惡人,累積善念的人也能生出慈悲的心,或是能夠友善相處,反過來說,累積惡念的人,心態就很容易產生瞋恨、煩躁。也就是接觸到的是同一個人,同一件事,但心的累積不同,各人產生的感覺也不相同。

 

因為心有認知能力,能攝取曾經體驗過的過去感知作為心的目標,作為心認知的對象,所以也表現為一個人的回憶、經歷。

 

心有很多種類,眾多的心又劃分為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等四大類。善心是身、口、意善行的因;不善心也是身、口、意惡行的因。有的心是屬於過去所造的善、惡業的果報心,果報心本身並不造業,它們純粹只是體驗由過去所造之業帶來的結果。但是,在體驗好或不好的果報之後,心又對這些所緣進行加工和分析,然後產生執著或排斥,於是又開始造作新的業。至於唯作心生起後就滅去,是沒有善、沒有惡,也不是果報的心,唯作心絕大多數是阿羅漢聖者的心。

 

在欲界的眾生,都有這四類心,尤其是不善心,更是比善心更頻繁的生起,因為如果生起的不是善心、不是果報心、也不是唯作心,就都屬於不善心,如喜愛執著、瞋恨厭惡、愚昧不明真理實相等。不善心不是業的果報,但不善心會累積不善的因,累積多了就容易造下惡業。

 

我們每一刻的心念,有時是善心的生起,有時是不善心,有時是果報心,有時是唯作心。善心不論是在什麼人的心上,或在什麼時候生起,善心就是善心。同樣的不善心不論是在什麼人的心上,或在什麼時候生起,不善心就是不善心不能改變。

 

心純粹只是識知所緣的過程,為什麼又會那麼多種類呢?那就是因為當一個心生起滅去時,與心同時生起滅去的,還有稱為“心所”的若干心理作用,心所的作用是輔助心體驗所緣、認知所緣。當一個心生起的時候,必定伴隨著若干心所一起生起,它們同生同滅,心有了這些具有不同法相的心所伴隨而生,就表現出有善心所一起生滅的心為善心,有瞋恨心所一起生滅的心為瞋恨心,有善果報心所一起生滅的心為善的果報心,有不善果報心所一起生滅的心為不善的果報心。

 

心所不是心,但心所和心同時於同一處生起,同時滅去,心所有很多種,如貪、瞋、痴、慈、悲、喜、昏沉、傲慢、無貪、無瞋、無痴……等等。有了如此眾多的心所的同生同滅,心就呈現得很複雜和有很多種類的情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