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A7B6DE-4617-41F2-ACCC-ACE3E550CF89.jpeg

生活中的阿毗達摩(1)四類究竟法

 

[阿姜舒淨]

 

四類究竟法

實相有兩種:心理的現象或nama名法,還有物質現象或是rupa色法。Nama能經驗某個事情,rupa什麼都不知道。我們認為的”我”,其實只是名法和色法在快速地升起和滅去。在清淨道論第1825節解釋:

如同各個零件的聚集,“馬車”這個字被接受了;

所以當蘊出現時,“一個存在”被廣泛的使用。”

 

⋯所以在幾百部經典裏,只有心理和物質的現象被說明,並不是一個存在、一個人。因此就如同馬車的各個零件,如輪軸、輪子、支架⋯被以某種方式安排,那就有了所謂傳統上的名字“馬車”,然而在究竟真相裏,當每一個零件被逐一檢查時,零件裏並沒有馬車⋯所以當有了執取的五蘊時,那就有傳統上所謂的“一個存在”、“一個人”,然而在究竟真相裏,當每一個蘊被檢查時,並沒有一個人存在的事實,只有名法和色法。有這樣看法的人呢,可以被稱為有正確的見解。

 

所有圍繞在我們自己和周遭的現象就只是名法和色法在升起滅去,它們是無常的。名法和色法是究竟法,絕對的實相,在巴利文是叫做Paramattha dhamma ,在它們出現的時候,我們可以經驗它們的特質,不管我們怎麼去命名它們,我們也不用一定要叫它們名法和色法。那些已經建立穿透內觀智慧的人,可以經驗它們本來的樣子,無常,而且無我。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還有心識,這些名法都是無常的,我們很習慣的認為有一個我在行使不同的功能,比如我在看、我在聽或我在想,但是那個我在那裏?它是某一個名法嗎?當我們知道更多不同的名法和色法並能去經驗它們不同的特質時,那我們就會越能看清楚所謂的“我”,只是一個概念,它並不是一個究竟法,一個絕對的實相。

 

Nama是心理現象,rupa是物質的現象。名法和色法是不同型態的實相,如果我們不能夠區分它們之間的不同,去了解它們不同的特質,我們會繼續把它們當成是我,或是我的。比如說耳識是一個名法,它並沒有形狀,也不擁有耳朵,耳識跟耳根是不同的,但它需要耳根這個因緣條件。耳識經驗聲音,耳根和聲音是色法,它們沒有辦法經驗任何東西,它們完全和名法是不同的,如果我們沒有學著了解耳識、耳根、和聲音是完全不同的實相,我們會一直認為是有一個我在聽。

 

清淨道論第1834節解釋說:

此外,nāma沒有有效的力量,它沒有擁有有效的力量⋯它不能吃,它不能喝,它不會說話,它不能採取姿勢。並且rūpa也沒有有效的力量,它沒有擁有有效的力量⋯它沒有吃的慾望,它沒有喝的慾望,它沒有慾望說話,它沒有採取姿勢的慾望。但當rūpa支持時,nāma發生;當nāma支持時,rūpa發生。當nāma有慾望去吃、有慾望去喝、有慾望去說話、有慾望去採取姿勢的時候,是rūpa去吃、去喝、去說、去採取姿勢⋯

 

進一步在第1836節我們讀到:

正如人依賴一條船來穿越大海, 

名法的發生也需要色法。

正如船依賴人駕駛來穿越大海,

色法的發生也需要名法。

依賴彼此,船和人在海上行駛。

同樣的,名法和色法也是彼此依賴。

因緣和合的名法分為兩種:citta心(意識)和cetasika心所(伴隨著心一起升起)。它們都會因為條件而升起和滅去。

 

關於心cittacitta知道或經驗一個對象,每個citta都會有一個對象(所緣),巴利文叫做arammana。知道或經驗一個對象並不等於一定是在思考它。去看的這個心(眼識),它的所緣對象是那個可以被看到的,也就是光或顏色,它跟接下來升起的citta是不一樣的,接下來升起的citta會去思考這個對象。去聽的這個心(耳識),它的對象是聲音。即使當我們在深深的熟睡中沒有做夢的時候,還是有心在經驗一個對象,沒有一個時刻的心是沒有對象的。有許多不同類別的心,有不同的分類法來分類它們。

 

有些心是善的心(kusala citta),有些是不善的心(akusala citta)。善心和不善心是原因(業力),它們可以透過心裏面的意圖激勵善的或不善的語言或行為,它們能夠帶來未來對應的結果。有些心是善或不善行為的結果,它們叫做果報心vipaka citta (善報和不善報)。有些心不是因也不是果,它們叫做唯作心kiriya citta

 

所以心以它的出生或者本質來講,可以被分為四大類:善心kusala citta、不善心akusala citta、果報心vipaka citta (含善報kusala vipaka和不善報akusala vipaka)、唯作心kiriya citta

 

知道心是屬於哪一個本質是重要的,我們沒有辦法在我們的生活中建立善心,如果我們把不善當成是善的,或者是我們把不善當成是一個結果。比如說:當有人對著我們說一些不愉快的話,在經驗這個聲音的那一刻是不善的果報,是過去我們曾經做過的不善的業造成的結果。

 

但是緊接著可能升起的憎恨心就不是果報,它是不善的心。我們可以學著去分辨這些不同的時刻,了解它們不同的特徵。

 

另外一種分類citta的方式是界,有不同的心之界。有欲界心(kamavacara citta),就是有感官印象的界,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還有身識。因為經由感官去經驗愉快或不愉快的對象,善心或不善心會接著升起。有一些心之界不會經驗感官的印象,那些發展奢摩他(samatha)而達到禪定(jhana)境界的會有禪定心,禪定心之界就沒有感官的印象。還有一個出世間心(lokuttara citta),它是最高的心之界,因為這個出世間心能直接經驗涅槃。

 

還有一些其它分類citta的方法,而且假如我們考慮心不同的強度,那還有更多可以區分。比如說不善心,也就是伴隨貪、(或)瞋、痴不善根的心,它可以有不同的強度。有時候它們可能會激出一些不善的行為,有時候可能不會,要看這個不善的強度。善心也一樣有不同的強度,知道這些不同的分類是很有用的,我們可以了解citta不同的面向。總共有89種心(或是121種心,121種心是考量經驗涅槃時的禪定強度),如果我們能夠建立對citta的這些知識,而且我們能夠逐漸覺知它,那麼當它們被直接經驗的時候,我們就能逐漸了解它們不是我,或是我的。

 

心所是第二類究竟法,它也是名法。我們之前提到citta,心經驗一個對象所緣,眼識的所緣對象是那個可以被看到的,耳識的所緣對象是聲音,那心識思考的是那個思考的對象。然而不是只有心citta在經驗,也有心理因素,也就是心所cetasika,會伴隨著citta

 

一個人可能想著某件事情的時候是帶著厭惡或是愉快的感受,或是智慧。厭惡、感受還有智慧都是心理現象,但它們不是citta,它們是心所,它們伴隨不同的citta。每一刻只會有一個citta但是會有好幾個心所一起伴隨著citta升起滅去。

 

比如說感受(巴利文vedana)是一個心所,它跟每一個citta一起升起,citta是去知道或經驗這個所緣,citta並沒有去感受它。感受,vedana,它的功能就是去感受這個所緣。感受有時候是愉快,有時候是不愉快,當我們沒有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感受時,還是有感受:那一刻的感受是中性的。每一刻一定會有感受,沒有一刻升起的心是沒有伴隨著感受。比如說:眼識升起時,感受也會隨著這個citta升起,去看的這個citta只是去看這個可以被看到的所緣,還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它。伴隨著眼識的感受是中性的,在眼識滅去之後,其它的citta會升起,或許會不喜歡這個所緣,那麼伴隨這一個類型的citta的感受就是不愉快的感受。citta的功能是去認知一個對象所緣,citta是主要去知道的。心所和心一起經驗同一個所緣,但它們各自有它們各自的功能特徵,有些心所會伴隨每一刻的心升起,有些並不會。

 

如同前面提到的感受vedana是一個心所,它跟每一個心一起升起。

 

接觸(巴利文phassa)是另外一個心所,它也跟每個心一起升起。它“接觸”對象,所以citta能夠去經驗它。

 

標記或者是記憶(巴利文sanna)也是一個心所,它伴隨每一個心,在清淨道論第14130節,我們讀到關於想蘊sanna :

它的功能是去做記號成為之後認出來的一個條件“這是一樣的”,就像木匠對木頭做的標記一樣。

 

Citta只能經驗或認知一個對象,它並不會標記這個對象,sanna它的功能是標記這個對象,所以之後能夠認得出來。當我們記住某件事情的時候,是sanna並不是我在記得,比如說是sanna記得這個顏色是紅的,這是一個房子,這是鳥的聲音等等。

 

也有其它的心所並不會跟著每一個心一起升起。不善的心所只跟不善的心一起升起,美的心所只跟美的心升起,貪愛、瞋恨、無明是不善的心所,它只會跟不善心升起。比如說:當我們看到很漂亮的東西,帶著貪愛的心可能就會接著升起,貪愛就在那一刻跟心一起升起,貪愛的功能是去依戀或者執取。

 

還有好幾個其它的不善心所也會跟著不善心升起,比如:自大或自卑,錯誤的看法和忌妒。美的心所是伴隨著美的心,比如說不貪、不瞋或是智慧。當我們很慷慨的時候,不貪和不痴會跟著這個善心升起。智慧(巴利文Panna)或許也會跟著這個善心升起。也有其它美的心所,美的心所會跟著善心一起升起。

 

污染雜質或是美好品質的心所都不是我。總共有52種不同的心所。

 

雖然心和心所都是名法,它們各有不同的特徵。或許有人會好奇,心所怎麼被經驗?當我們注意到心有所改變的時候呢,一個心所的特徵是可以被經驗的。

 

比如說:帶著小氣的不善心,它可能是緊接著一個慷慨的善心滅去之後升起,我們就可以注意到這個改變。小氣和大方是可以被經驗的心所,它們有不同的特徵。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從貪愛到瞋恨的改變,從愉快的感受到不愉快的感受的改變。感受是一個我們可以經驗的心所,因為感受有時候是非常的明顯,而且有不同種類的感受。我們可以經驗不愉快的感受是跟愉快的感受還有中性的感受是不同的。這些不同的心所跟著它們伴隨的心一起升起然後立即滅去。如果我們知道更多關於不同的心還有心所,這會幫助我們去看到真相。

 

因為心和心所一起升起,會有困難經驗它們之間不同的特徵。佛陀可以直接經驗所有不同心和心所的特徵,因為他的智慧是最高的。

 

我們在經典裏面讀到有一位阿羅漢對國王說:

“有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世尊完成了。”

“那是什麼呢?”

“那些每個感官根門的所有條件,他告訴我們這個是接觸、這個是感受、這個是想蘊、這個是意圖還有這個是心。”

國王說:“給我一個例子吧!

“國王,假設有一個人,在海邊用他的掌心盛了一些海水去嚐,他能夠分辨的出來,這個水是從恆河或是從Jamuna或是從Acivarati或是從Sarabhu或是Mahi這條河流來的嗎?”

“不可能的先生。”

“比這個更困難的,國王,是去分辨所有這些在感官根門升起的心、心所的各自的特徵。”

 

心和心所呢?是究竟實相,有它們自己不會改變的特徵,它們的特徵可以被經驗,不管我們怎麼命名它們。究竟法不是只是文字或是概念,它們是實相。愉快的感受和不愉快的感受是真的,它們的特徵可以被經驗,而不需要命名它們是愉快的感受或是不愉快的感受。厭惡也是真的,當它出現時,它可以被經驗到。

 

不只有心理的現象,也有物質的現象。物質現象或是色法是第三類的究竟法。有很多種色法,它們有各自的特徵。有四個主要的色法,我們稱為四大,它們是:

地元素,特色是硬或軟

水元素,特色是聚合

火元素,特色是熱或冷

風元素,特色是振動或是壓力

 

這四大是主要的色法,它們跟所有其它的色法會一起升起,其它的稱為衍生出來的色法。色法不會單獨一個升起,它們是以一個小群體升起,至少會有8個色法升起。比如說:當火元素升起的時候,地元素、水元素還有風元素以及另外四個色法也會一起升起。衍生出來的色法,比如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還有身體的感官,還有這些根門的對象:色塵、聲音、氣味、還有味道。

 

色法的不同特徵可以經由眼耳鼻舌身心根門被citta經驗,這些特徵是真實的,因為它們可以被直接經驗。我們使用傳統的語言,比如身體還有桌子,它們都有硬的特徵,可以透過身體的碰觸來經驗,以這種方式我們可以證明硬的特徵是相同的,不管它是身體或者是桌子的軟硬,軟硬這個特徵是一個究竟法地元素的特徵,身體和桌子並不是究竟法,它們只是概念。 

 

我們沒有體驗身體是一直在改變的,我們把它當成是一個我、我的。但是我們稱為身體的只是不同的色法在升起滅去。如果我們能夠學習經驗不同色法的特徵,我們就會知道更進一步瞭解真相。

 

心、心所還有色法只會在它們有相對的條件的時候才會升起,它們是有條件的實相,巴利文叫sankhara dhamma

 

眼識如果沒有眼根和色塵是不會升起的,眼根和色塵是讓眼識升起的必要條件。聲音也必需在相對的條件下才會升起,當它升起的時候就立刻滅去。當這些條件滅去的時候,每個因為條件升起的實相也必須滅去。我們可能會認為聲音是持續的,但是那個我們認為一個很長持續的聲音其實是非常多的不同時刻的色法,一個接著一個。

 

第四類究竟法叫做涅槃。涅槃是個究竟法,因為它是真的,涅槃可以經由心門去經驗,當智慧經由正道建立,知道實相本來的樣子。

 

涅槃也是名法,然而它並不是心也不是心所。心和心所會因為條件升起然後也會滅去。涅槃這個名法是唯一一個沒有因緣條件的一個實相,它並不升起也不滅去。心和心所是經驗某個對象的名法,涅槃是一個不經驗任何東西的名法,但是它可以成為心和心所經驗的對象,涅槃不是一個人,它也是非我無我。

 

整理這四個究竟法,它們是:

心所

色法

涅槃

 

當我們研讀佛法的時候,去知道不同的究竟法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可能會被傳統的語言誤導,比如說,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稱呼的身體事實上是不同的色法,色法並不是心,也不是心所。我們應該知道涅槃並不是心或心所,它是第四類的究竟法。涅槃是苦的結束,阿羅漢就沒有輪迴再出生了,沒有升起滅去的名法和色法。

 

諸行無常:心、心所還有色法都是無常的anicca

一切行苦:心、心所還有色法都是不能夠依靠滿足的,都是苦dukkha”。

諸法無我:所有的實相,包含涅槃都不是我anatta

 

因此所有因緣和合的實相除了涅槃以外,都是aniccadukkha。但是包含涅槃的所有實相都是anatt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