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33B3D-65B4-4433-B1F0-6FA8E43AA1C6.jpeg

請教關於 慈心禪

 

一位禪修者分享做慈心禪的經驗。她之前認為德加尼亞禪師不建議做慈心,但是當她發現如果做慈心時有正見,就能夠幫助心更平穩,所以想問一下何德倫老師。

 

何德倫老師:嚴格來說,除非心已經有善良和慈愛的動機,令慈心得以生起,一個人並不能「做」慈心禪。這就是說,你不能這樣就把慈心拔苗助長地拔出來。它必須要有正確的原因。當我在這裡說「正確」,我的意思是我們的心對建立慈心的動機或態度。這會影響一個慈心禪營會產生些什麼-慈心、沮喪、甚至是瘋狂,這視乎我們是在用煩惱或者理解來禪修。我說的這是從因/動機/態度而來的意思,就是這樣。

 

你觀察到我們有些人來的時候有一個要達到慈心的目的、目標,而不是去發展慈心。兩者之間大有差別。一種是硬的,另外一種是軟的。一種是關於「去做」而到達,而另外一種是當發展它的時候就已經在柔軟當中了。一種是關於旅程,另一種是關於終點,就好像「怪物史萊克」裡面的驢子-我到了嗎?當我們去一個慈心禪營時,我們當中有些人帶著好的態度而來(要跟正確的態度有所區分),而有些人帶著煩惱而來。

 

我們帶著什麼因進入一個禪營,就會是那個禪營的果。當然,如果老師夠善巧,以及如果他/她在禪修者的小參中在報告中對禪修者的心夠敏感,他/她能改變心帶著的因,所以在禪營中,因是可以改變的。還有,這不是單方面的,也需要禪修者開放、誠實和不操控。只有當禪修者開放談及他們自己的缺點、他們的態度,是誠實的,而不是只是告訴老師他們的禪修經驗。這是難以處理的,因為煩惱的工作經常是嘗試去操控話語,去取得老師的認可。

 

換句話說,當我們來到一個慈心禪營,我們的心帶進去禪營、慈心練習的包袱是什麼?不同的心有不同的動機、不同的期望。有些人嘗試去寬恕他們無法寬恕的過去。有些人只是愛去慈愛,有些人只是希望去嘗試。有些人嘗試去修正心。有些人甚至用它來做踏腳石去達到不論什麼東西。在場景的背後可以是任何東西。除了,純粹的慈心-意思是慈愛和善良。

 

因為我們的工作是不去評判、不預期、不推開、也沒有固定的觀點說這是對還是錯。如果態度正確,你能夠有一定的慈心容易地流動。而對於那些心性好的,因為有好的態度,慈心也會自然流露。這就是好的態度與正確的態度之間的分別。

 

所以如果禪修者沒有好的態度,但是天性是貪的和瞋的,這些禪修者比其他人更加需老師的關注。但是如果禪修者有正確的態度,禪修者會知道應該怎樣做。最後,如果禪修者有好的態度但是沒有正確的態度,誰能知道什麼會在當中生起,則視乎什麼煩惱偷偷爬了進來... 這可能是貪愛成長的時候,或者在很稀有的情況智慧會出現。

 

如果一個人已經有正見,心本來就是「慈性」的,如果心希望更深入慈心之中,或者去建立一個更大聲宣佈、更持久的狀態,用盡一切方法去做吧,因為慈心也是善的心理狀態。

 

禪師的句子不是反對慈心,而是說態度必須要正確,打個比喻,這是魔鬼或天使存在的假設。如果是表示正確的態度,「聖者」者個詞語很少會用到😄

 

[何德倫]

 

取自 香港慧觀禪學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