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85DBD02-D677-4854-A88A-644D86BA3067.jpeg

我們的隆波

隆波決定在巴蓬寺安住下來之後,從一九五四年直到一九九二年去世為止,再也沒有出外行腳過。期間他只有過三次在分院度雨安居,但不再行腳。隆波的後半生在掌管寺院、教學和訓練中度過。接下來的章節會探討隆波教學與修行,他這方面獨特的性格與素質。

隆波待在巴蓬寺將近四十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裏,親近他的人可以清楚看到他的某些變化。剛到這裏時,隆波三十六歲,出家十七年。他艱苦卓絕、強壯、修行勇猛。給人的形象是個嚴肅、瘦小、皮膚黝黑、沈默寡言,工作勤快和警覺的年輕僧侶。寺院開拓初期,他處理任何困難都顯得非常有耐性。後來,當他完成了自己的修行時,在領眾方面更加熟練了。

巴蓬寺成了十方學僧和在家人游方參學的道場之後,隆波給這後來一代弟子不同的印象,他看來比較溫馨、友善,而且充滿慈悲和幽默感。但是,弟子們也知道,不管在任何時候都必須保持念住。如果有誰失念,毫無疑問“一隻快活的老青蛙,可在剎那間變成一隻奪命的老虎,隨時撲殺任何人”!一九七六年之後,隆波開始顯現老態,健康也急速的退化。隆波自己也承認這點,他認為這可能是過去猛烈修行的後遺症。雖然在某方面他還保存著早期那種堅忍的性格,但更多時候他體現的是另一種氣質,例如,隨著年紀越大慈悲心也越強。

魅力帶來的省思

“他就像一塊磁鐵。”許多出家弟子如此形容隆波。不論到哪裏,只要不是太偏遠,人們就會想方設法的去親近他,而隆波也總是很慈悲的方便人們親近他。雖然他並不作正式的授課,但和隆波談天或聆聽他開示實在是一種享受,充滿了喜悅和歡樂。

“跟隆波在一起,就像透過一面鏡子看我自己。”一位比丘說:“他是那麼的冷靜,隨緣但又前後一貫,從來不會自相矛盾。看到他的德行,反觀自己的不足,實在令人慚愧!”

耐心和毅力

“開闢金剛光明洞寺(Wat Tham Saengpet)時,烏汶府公路局的局長前來測量通路,然後答應派他的手下前來協助劈開岩石。他們來工作幾天之後,發現沒有炸藥和機械,實在無法進行下去。可是這需要資金。結果,他們只好撤退。

隆波沒有放棄,叫僧眾繼續開路。隆波自己用過早餐之後就坐著不動,一直接待訪客到下午三點。接著他就立刻投入工作,不停的做到凌晨三點!在出外托缽之前休息幾個小時。每個僧人都勞累不堪,可是隆波卻持續幹活。我得承認比不上他那麼堅韌。我們沒有一個可以跟他比!那次的工作我操勞過度,結果心臟出了問題!”

慈心

健法師說:“當一個人的慈心成熟時,他就會像隆波一樣對一切眾生慈悲。看到螞蟻在人行道上他會告訴它們改變路線避免被踩死。看到小鳥在空中飛他也會散發慈心給它們,告訴它們小心不被獵殺。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隆波都珍惜他們的性命。

隆波對我們慈悲是因為他不願我們再受苦。對於有缺點的弟子,隆波更是關照有加,讓他們有機會親近他,和他一起托缽,給予他們鼓勵。隆波從未顯示不耐煩或放棄他們。對他們的言語行為總是特別溫柔慈悲。”

神通異跡

“隆波從不提起他有神通或特異功能之類。每次有人問起他這個問題,他會間接轉變話題。不過,有些跡象顯示他能知道別人的心思。一次有位比丘去皮甕村托缽,途中他想到當天肚子實在很餓,一定要飽吃一頓才行,他將會吃一大團糯米飯,唔,就像他的腦袋那麼大的一團糯米飯。走回寺院還未踏入寺門時,他聽到隆波問道:‘喂,你真的那麼餓嗎?真的要吃那麼多糯米飯嗎?’

這一下問得他啞口無言,尷尬不已。

卜玉美琪也提起有一次,一條沒有尾巴的眼鏡王蛇住進寺院裏,它隨隆波出去托缽。皮甕村的居民看到那條蛇跟隨隆波爬進寺內。他們請求隆波托缽時不要帶那條蛇出去,不然大家怕蛇都不敢上前供養。隆波拒絕了他們的請求,告訴他們他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

無論如何,他發現的確有蛇爬行過的痕跡尾隨他的腳印,而且從留下的痕跡看得出是隻很大條的蛇。於是他就告訴那條蛇不要再跟著他去托缽。再後來,更多的信眾到來寺院時,他叫那條眼鏡王蛇去森林深處住,免得嚇壞他們。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見過這條蛇。”

隨緣應化

許多人都很佩服隆波的其中一項能力,就是可以隨著環境的轉變而作出調整,適應不同的時空。他可以在不違反法與律之下,隨順因緣而不干擾任何人。有一位出家弟子敘述隆波在國外的狀況:“在國外,隆波遵守當地人的風俗習慣,根據情況來調整自己。他說:即使是修行也不可以違反風俗和傳統,而執意孤行。首先,我們應該觀察。看看他們的行為有沒有違反戒律。其實,在泰國的城市或鄉村的寺院也應該如此。明智的作法是隨緣。

舉個例子,在家人供養沒有依照律處理的水果。遇到這種情形,我們接受他們的供養,但不吃這些水果就行了。另一個例子是,不必在意外國人沒有遵從泰國人的禮貌習俗。畢竟,他們受的教育和我們不同,這些都和法與律沒有直接的關係。

少欲知足

隆波整副家當就只是幾件資具,身無長物。可是他對此心滿意足,從不要求額外的東西。有一個案例可以看出隆波這方面的態度:

一群弟子協商寺院應該成立一個基金以應付未來的需求,他們把這個建議帶到隆波那裏要求考慮。聆聽了整個構思,隆波回應說:“這是個很好的主意,但不太正確!為什麼呢?因為你能一心修行,為法忘軀的話,就不會餓死!佛陀並沒有成立什麼基金,可是還不是活了下來?他已樹立了讓我們遵循的道路。如果大家照著他的道路,我想我們可以應付過去。”

他下結論之前頓了一下,“這個就是了!這些——缽和袈裟——就是佛給我們成立的基金。你永遠用不完”!

隆波從不收藏任何東西,也沒有個人戶頭。每次收到供養品他會與大眾平分,餘額則分給其他分院。他總是滿足於簡樸的東西。比如,外出時他會選用最舊,幾乎報銷的車,儘管有許多豪華舒適的車就在那兒供他使用。

自由自在

有一次,隆波住在夜功府(Samut Songkram)一個信徒的家。到了第三晚,他吩咐隨侍的淨人收拾行李,在沒有知會屋主的情況下離開。當淨人提醒說應該先照會主人時,隆波拒絕了。他說:“為什麼要讓他知道?這樣一來我們就走不了。我沒有答應在這裏常住,只是說我會來探訪。現在既然已經來探訪過了,那我就有自由隨時離開!為什麼要讓他們控制我?”

當他們走了約十公里,屋主得到傭人的通知他們已不告而別,匆忙趕來請求隆波回去。隆波沒有跟他回去,繼續上路前往亞蘭(Arunyaprathet),留下不知所措的屋主在路旁失望的啜泣。

隆波對在家人的互動非常謹慎,尤其是婦女及大人物。不過,他總是立足於戒律的原則,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同時,又如上所述,保持不受束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